绥阳耳蕨-拼图。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
调查工作照。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
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团队近日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正式发表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种:“绥阳耳蕨”。
2018年6月,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王波、孙庆文、王泽欢等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开展药用植物调查中,在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山地沟谷发现该种植物。经过三年多的持续野外和引种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最终确定为“鳞毛蕨科耳蕨属细裂耳蕨组”的植物新种。
王波介绍,目前,仅在“绥阳耳蕨”发现地周边发现不足50株该种个体。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办法,将“绥阳耳蕨”初步评估为极度濒危等级。
耳蕨属全球超过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鳞毛蕨科中最大的属,蕨类植物的第三大属,同时也是蕨类植物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目前,耳蕨属细裂耳蕨组共13种(包括新发现的“绥阳耳蕨”),其中9个种均在贵州有分布。
“绥阳耳蕨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少,系统位置特殊。”王波表示,该新种的发现对推断耳蕨属物种的起源、演化、地理分布及系统发生关系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近20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团队对贵州药用蕨类植物开展了深入研究,相继主编出版《贵州药用蕨类植物》《贵州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志上下卷》(中英对照版)、《贵州中草药资源图典第一卷》,确认贵州现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844种(不包括近年发表新种)、药用蕨类植物429种,确立了贵州蕨类植物资源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该团队还建设了贵州蕨类植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药用蕨类植物资源400余种。绥阳耳蕨Polysti-chum suiyangense是团队发表道真卷柏Selaginella daozhenensis、培善卷柏Selaginella wangpeis-hanii、贵州节肢蕨Arthromeris guizhouensis等蕨类植物新种之后,再次发表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新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发表植物新种20余种。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