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1月份的时候发布了著名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目的就是让长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以至于最后不会无鱼可捞。
其实禁渔是势在必行的,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有着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中单是长江独有的鱼种就多达183种。
但是在过去,由于环境污染,无节制的捕捞,导致长江生态每况愈下,进入了越捕越糟、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里面。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呼之欲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千百年来人们秉承的生存宗旨,为了保障生存所需,进而捕捞这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在长江上的捕捞,早已超越了生存所需的合理捕捞,转变为商业性捕捞。
过去,长江渔业十分发达,各种电网、绝户网层出不穷。毫无节制的捕捞,导致长江鱼类迅速减少,江豚等一些独有的珍稀物种甚至功能性灭绝,这让许多人痛心疾首。
十年禁渔,对长江生态,对动物保护,对当下的我们,对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项利好的措施。
禁渔已过去两年,鱼类明显增多
近期安徽黄湓闸口附近的水域引来了大量市民的围观,该地段甚至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慕名前来。
为何这里会有这么多人的围观?原因就是出现了多年难遇的“奇景”。只见该水域上,鱼群翻腾雀跃,数量之多让许多人都叹为观止,从岸边望去,密密麻麻的鱼群,甚至将水“染”成了黑色。
捕鱼甚至都不用什么专业工具,徒手就能抓到。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感叹,这种现象,只有在自己小的时候才见过。
由于该地属于长江流域,是禁渔水域,所以人们基本上都是拍照,没有进行打捞。
其实早在今年“桃花汛”期间,长江芜湖段水位高涨,沿岸的低洼浅滩地带,也聚集了大量的鱼群,引来了不少市民的驻足观看。
虽然每年“桃花汛”来临时,水位都会上涨,岸边也会形成浅滩,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鱼群显得特别多。它们大量聚集在浅滩上,欢快地游着,与岸边盛开的桃花形成了一幅幅“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丽景象。
浅滩上水草肥美、营养物质富集,自然也就吸引了大量鱼儿的前来,毫不夸张地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过去了2年,已初见成效,局部地区的鱼甚至多到泛滥了。
鱼已增多,为何还要禁够10年?
长江需要禁渔很多人都理解,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要禁10年呢?通常来说,多数的鱼繁殖能力都很强,只要不捕捞,它们的数量在1-2年内都会翻上几倍,而今的一些场景也侧面证实了这点。
其实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只是浅层的一部分现象,长江禁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十年的禁渔才过去两年,一些地区的确出现了往年难得一见的景象,鱼群频频出没,鱼儿三三五五跃出水面,长江的生态也的确慢慢得到改善,但实际上离这种的生态恢复还差很远。
目前而言,率先多起来的鱼类,基本上都是一些草鱼、鲤鱼、鲫鱼等食草性的鱼类,这些鱼处于食物链较低的层级,繁殖能力超强,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能翻上几倍。
而且这些鱼不仅繁殖能力强,在长江水域本来的数量也多,它们率先多起来,一点也不奇怪。不过一些处于食物链上层的鱼和生物,恢复起来就比较缓慢了。
比如鳡鱼、江豚等,由于在过去被大量捕杀,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甚至出现功能性灭绝,如今虽得到保护,数量也的确在增多,但离恢复到合理的水平,还需更长的时间。
鱼的数量增多,不代表生态恢复
一个生态系统里面,物种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越复杂,相对而言,就越稳定。2年的时间,一些基础食草性鱼类迅速增加,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也需记住,这仅仅是开端而已,并非是终点。
在缺乏捕食者的前提下,食物链低层级的鱼类会迅速增加,从而为更高级的捕食性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捕食性的鱼类数量也会增加,最终相互制衡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食草性鱼类自然也不会泛滥成灾。
到那个时候,《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才算得上是成功了。
处于食物链不同层级的物种,其繁殖能力也不同,种群恢复的速度自然就不同。
简单来说,越低级的恢复起来越快,所以草鱼、鲤鱼等鱼类在短短的两年里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局地泛滥的地步。
但少数几种鱼类的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生态得到恢复,食物链也不够健全,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长江肉食性鱼类数量得到恢复,对这些食草性鱼类能起到抑制种群发展的地步,这个时候的生态链才算健全。
由此可看,十年的禁渔期,并不算太遥远,也显得很有必要。
长江十年禁渔,不仅仅是为了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方面的考量,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
对于我们来说,长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鱼类基因库,鱼类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会不断退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个天然的基因库,不让未来面临着无鱼可吃的地步。十年长江禁渔,才仅仅过去两年,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