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安史之乱”的系列战斗中,经常会看到“国际纵队”与唐军并肩作战的身影,包括曾经的老对手吐蕃、大食,还有新崛起的回纥汗国的骑兵。
回纥也叫回鹘(唐德宗时期改名),原本是后突厥汗国铁勒部下面的一个小游牧部落,生活在今天的蒙古色楞格河流域一带。
唐玄宗开元年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巧使离间计,促成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联合灭了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载,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斩杀后突厥最后一位可汗白眉可汗,并向大唐传首献功。由此骨力裴罗受到唐玄宗的正式册封,回纥汗国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回纥建国之初,以“劫掠”为支柱产业,将周边的小部落大量兼并。同时,他们又从唐朝的边境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大唐帝国的小弟,回纥很聪明地选择了依附大哥,由此得到了生存空间上的极大自由,在极短的时间内实力远超后突厥。
自古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是一对天敌,发展壮大起来的回纥汗国为何会选择帮助大唐,而不是乘机落井下石呢?
安史之乱爆发时,回纥汗国才建立刚刚十年,与大唐的关系非常亲密,他们将扩张的目标瞄向了北方,一直将版图扩张到贝尔加湖一带。
对回纥来说,大唐既是他们的财神爷,又是携手对付吐蕃、西突厥部落和大食的盟友。
继任的英武可汗和他的长子叶护太子都是亲唐派,这让两国的边境长期和平,也让他们与朔方军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正是基于这层关系,郭子仪才向唐肃宗建议“向回纥借兵”。
于是,唐肃宗令敦煌王李承采与名将仆固怀恩为使,前往回纥商谈借兵事宜。
英武可汗答应得很爽快,但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能将女儿嫁给李承采。
英武可汗的这个要求拿捏得很有分寸,首先李承采是唐高宗李治的曾孙,正宗的李唐血脉,女儿嫁过去当王妃有面子。其次他的要求也不高,李承采仅仅是个宗室王爷,不是皇子,容易被接受。
嫁个女儿有必要这么低调吗?何况是大唐求他!
还真不能这么说,在传统文化中,回纥属于胡夷,别说皇族,一般豪门大族都不会娶异族女子。好在唐朝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个观念相对淡化。即便如此,皇子娶胡夷女子还是过于敏感,李承采的身份双方都能接受。
果然,唐肃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下旨赐英武可汗的女儿为毗伽公主,让这场婚姻上升到和亲的地位。
英武可汗大喜,立刻让叶护率领4000骑兵入唐,跟随郭子仪参加平叛战争。
唐肃宗见到叶护,一高兴,又赏给他一个惊喜:你与广平王结为兄弟吧。
广平王李俶正是唐肃宗的长子,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的唐代宗,傻子都知道攀上这个兄弟意味着什么。叶护大喜过望,立刻跪在李俶面前叫哥。
叶护的责任感被激发出来了,郭子仪要给他们摆宴三天以示接风,他推辞说:“国家有难,我们是来讨逆的,哪有空胡吃海喝?”
借兵借成了兄弟加亲家,唐纥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英武可汗真是个称职的爹,长子跟大唐太子结为兄弟了,女儿也当了和亲公主了,还有个宝贝小儿子单着哩,陛下能不能给赐一门婚事?
唐肃宗没有犹豫,仆固怀恩跟你们打交道最多,这样,朕就赐仆固怀恩的女儿为公主,嫁给你小儿子。
这一次嫁了俩,仆固家的姐妹花一起被嫁给了英武可汗的次子移地健。
这桩婚姻对历史的影响很大,它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宁国公主和亲。由于后来叶护太子被杀,移地健继承了汗位,仆固怀恩成了回纥可汗的老丈人。
后来仆固怀恩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恩怨悲欢,都跟这桩婚姻有着脱不掉干系。
安史之乱的进展很不顺利,回纥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为了加强双方的合作深度,乾元元年,唐肃宗再次下旨唐纥和亲。
这次和亲的分量非常重,因为它开创了一个历史,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真公主和亲异族。
这位和亲的公主叫宁国公主,是唐肃宗的第二女。不过在此之前,宁国公主曾经有过两段婚姻。
即便如此,真公主下嫁对回纥来说是个莫大的荣耀,因此她和亲的对象只能是英武可汗。
为了显示这次和亲的分量,唐朝还搭上了荣王李琬(唐肃宗的弟弟)的女儿(小宁国公主)。
不过,和亲对当事人来说却未必是幸福,宁国公主嫁到回纥才一年,英武可汗就去世了。
回纥人按照他们的习俗,要求宁国公主殉葬。宁国公主不从:“你们娶中原女子就是因为仰慕中华文化,按照我们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要守孝三年,三年后除丧,没有陪葬习俗。”
宁国公主的分量太重,回纥人也不敢来硬的。最后双方妥协,宁国公主按照回纥人的习俗,以割面示哀代替殉葬,并在不久之后回到长安生活。
她走后,小宁国公主被继任的登里可汗(移地健)收继,当上了可敦(王后)。后来,这位小宁国公主还给登里可汗生了二子一女。
五个女人,用她们的终生幸福搭建了唐纥之间的友谊之桥,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回纥骑兵为大唐效忠。那么,回纥骑兵的表现如何呢?
首先,回纥增援大唐的骑兵数量其实并不多,应该不超过5000人。当然,出现战斗减员会有所补充。
五千人相对于二十几万平叛大军来说就是杯水车薪,大唐嫁出去四位公主,值得吗?
事实上,后来回纥人的胃口越来越高,唐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抛开复杂的因素,如果单从军事角度看,这五千骑兵虽然数量有限,但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纥骑兵至少参加了四场重要的战役:至德元年对同罗部的战斗,至德二载的香积寺之战,乾元元年的相州之战,宝应元年的安史之乱收官战横水之战。
这四次战役,除了相州之战因为唐军的惨败,回纥骑兵也遭遇重创外,其它三次他们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回纥人善骑射,行军中一人两匹,甚至四匹马,行军途中“马不离鞍,人不离马”,长途奔袭的速度奇快,这一点汉人根本做不到。
每次战斗中,唐军作为主力与叛军对垒,胶着状态时,叛军的背后或者侧翼突然会杀出一支“天外来客”,让战争的形势瞬间改变。
因此,回纥骑兵对唐军的战术补充,以及出奇制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英武可汗在世时,唐朝与回纥的合作一直很顺畅,但自从登里可汗即位后,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
问题就出在这位可汗身上,这伙计少年麻木,不知天高地厚,光看到大唐有求于他,于是产生了对唐朝的蔑视。
有一次他居然公开要求太子李适对他行“拜舞大礼”,遭到拒绝后,他居然打死了李适随行的两位大臣。
收复洛阳后,登里可汗又纵兵劫掠,杀了上万老百姓,纵火二十日不灭,抢劫的财物不计其数。
那时候唐朝却内忧外患,而回纥的国力达到鼎盛期,成了大唐帝国送不走的瘟神。
登里可汗昏了头,但回纥贵族还有脑子清醒的人,他们知道,大唐虽然病了,但要真是发脾气,雷霆之怒的后果绝不是小小的回纥汗国能承受的。
于是,有个叫莫贺达干的人发动兵变,杀了登里可汗,与大唐重新修复关系,并被册封为“武义成功可汗”。
这件事对大唐来说是意外惊喜,但对小宁国公主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她的两个儿子都被莫贺达干杀害了。
为了继续借助回纥的兵力对付吐蕃,唐德宗将第八女咸安公主嫁给莫贺达干,成为第二位和亲的真公主。
这位咸安公主的命运啊,咋说呢?
她先嫁莫贺达干,又嫁给莫贺达干的儿子和孙子,再嫁给怀信可汗,以及怀信可汗的儿子滕里可汗。
十七年嫁了五任可汗,前三任是祖孙仨,后两任是父子俩。
元和三年,也就是嫁给滕里可汗的第三年,咸安公主和滕里可汗双双离世。好悬,差点第六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