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 - 我们到底拿什么和好莱坞科幻较量?

2023-01-28   小敏说动漫

原标题:流浪地球2 - 我们到底拿什么和好莱坞科幻较量?

看完了《流浪地球2》,从电影院出来后脑子嗡嗡的,我必须得为它写点什么。

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在内地电影中看过这样编年体+群像的叙事手法,看得出来郭帆导演是放弃了很多商业套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剧照

可以说,这是一部足以媲比好莱坞的科幻巨制,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属于中国人的科幻。

我且不说那些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和逻辑严密的剧本,那都是显而易见的。今天我想着重强调的,是《流浪地球2》所展现出的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悲剧基调---

在信息量极大的三个小时中,很多细节是令人不忍深想的。比如,太阳辐射导致癌症患者人数爆发性增长,在群众哄抢物资时,有人哭着说自己家有癌症病人,有人回呛:“这年头谁家没个癌症病人啊。”

正如《流浪地球》系列屡次提到的那样:“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样真实而残酷的细节,一瞬间将我拉入了末日降临的绝望中。

灾难和危机中除了英雄与大国重器,更多的是普通的人民所遭受的太多未曾被展现出来的痛苦,这种真切的带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导演所想展现的宏大命题。

剧照

从个人到群像,《流浪地球2》展现了一种末日降临时对社会伦理的思考,比如用抽签的方式选择谁可以活下去(进入地下城)是否合理,MOSS利用刘培强家人对其进行应急反应测试是否合乎道德,以及数字生命的存在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当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时,被埋藏的冲突会逐一爆发出来,就如同李雪健老师在影片中所说一样:

“人类啊,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彼此毁灭上。”

即使在影片的最后,流浪计划终于正式启动,但我人感受到一种深重的无力。坐在收音机前紧紧依偎的一家人,贝加尔湖畔上的渔夫还有众多没有进入地下城的人们,他们即使躲过月球危机,也将会在未来不久死去。

剧照

在短短几十年里,人类便已经遭受到数次危急存亡的挑战,险些覆灭,而历时两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又会在茫茫宇宙中遇见多少未知的灾难,又有多少人会因此丧生,人类文明的火种就像寒风中的火烛,摇摇欲坠。

强大的精神内核---

《流浪地球2》展现的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这让它足以与《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平起平坐。

欧美人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不管是《漫威》系列,《星际穿越》还是《黑客帝国》等等,都塑造了一个个极富个人魅力的主角。

但《流浪地球2》罕见的采用了群像的表现手法,在第一部中的高光人物刘培强,这一部里也并不是唯一的主要角色。不管是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还是沙溢饰演的张鹏,都是“流浪地球”计划不可或缺的贡献者代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

海报

全剧最令我潸然泪下的桥段,是人肉引爆月球那一段——

“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地球之光,要勇敢!”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篇课文,大概是讲羚羊群过一个跳不过去的悬崖,羊群中的老羊自发的为年轻的羚羊做脚垫,用自己的死亡换取族群的延续,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一九九零年,你们的旅行者一号拍下的地球照片,就是这小小的白点,是我们的一切。”

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整个人类都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个人英雄主义在真正的困境中显得如此天真可笑。

唯有团结一致,才可以点燃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

科幻意义---

《流浪地球2》请到了中科院的多位专家来做顾问,所有的“未来幻想”都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

这样诚意满满的作品是真正的国产电影的良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科幻的曙光。

科技高速发展下,人类确实需要对未来抱有更为大胆的想象,也要保持对科技和人性的警惕与思考。科幻,恰恰是提供了这一片土壤。凡尔纳在1872年发表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海底两万里》,彼时的科幻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放在今天,谁又能料定未来发生会发生什么呢?

最后,用《流浪地球2》的台词结尾: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