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类信托供需两旺 监管空窗期或将终结

2023-12-16     中国经营报

原标题:现金管理类信托供需两旺 监管空窗期或将终结

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在标品信托业务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今年11月,投向金融领域的信托产品成立规模达246.69亿元,在整体规模中的占比仍高达47.53%。其中,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占据重要位置。

中信证券相关研报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中已有超过30家信托公司推出了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其中,7月份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占比达21.41%。

某央企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在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标品信托业务中占比更高,其所在的公司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规模在公司主动管理的标品信托业务中占比过半。

快速上量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有货币基金、银行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券商的保证金管理产品以及信托公司的现金管理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信托公司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目前尚无统一的监管定义,实践中一般是指期限较短(包括每日开放、短期定开等),底层资产主要投向货币工具、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信托产品,属于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标品类业务。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典型的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包括上海信托的“现金丰利”系列、中航信托“天玑聚富”系列、五矿信托“日利宝”系列、百瑞信托的“安鑫悦盈”系列等。其中,上海信托的“现金丰利”系列,是早期代表性的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成立于2006年2月,至今已运行15年。

近两年来,在监管不断要求信托公司压缩融资类业务,向标品业务转型的背景下,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逐渐成为信托公司向标品转型的突破口。

中国信托业务协会2022年3月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根据协会的调研,除上海信托外,2020年内还有外贸信托、中航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中融信托等超过20家信托公司开展现金管理类业务,超过20家公司在未来三年计划开展现金管理类业务,以现金管理类产品为基础,形成一定品牌和规模,进而发展其他主动管理类证券投资信托业务。”

中信证券上述研报指出,现金管理类信托目前在标品信托业务中已经占据相当比重。据统计,今年7月成立规模在所有类型的标品信托中占比为21.41%,目前全行业大约已有超过30家信托公司推出现金管理类产品,考虑到现金管理产品一般为发行后无期限滚动运行,实际的存量规模占比可能更高。

中国信托业协会今年9月份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以下简称“信托业协会评析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投向证券市场(包括证券、债券和基金)的资金信托规模为5.0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6万亿元,同比增幅29.92%,占比32.22%,比3月末提高2.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01个百分点,信托资金配置向标准化资产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凸显。

“从目前来看,信托行业的证券市场投资能力较其他资管机构仍有差距,目前产品集中于现金管理类,同时TOF(基金中的信托)模式业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上述信托业协会评析报告同时提到。

趁机做大

值得一提的是,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能快速发展起来还有一大原因,即该业务尚处于监管空窗期。

“受现金管理理财新规的影响,目前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的投向、久期、收益表现和流动性特征均已向货币基金靠拢。鉴于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投资限制较少,收益表现相对较好,且净值波动较为平稳,较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具有明显优势,信托公司应把握好发展机遇尽快做大现金管理类信托业务规模。”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研究员崔继培在9月的研报中表示。

中融信托年初发表的研报也提到,在银行理财要求2022年年末完成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后,当前市场的类现金管理类产品,除信托现金管理类产品外,其他在监管要求上已与货币基金基本拉平。信托在现金管理类产品上仍处于红利期,其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应趁机持续做大产品规模。比如,在投资范围差别上,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理财产品对债券的评级、剩余期限、偏离度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而信托目前只是要求标准化资产,可以投资一些高收益的信用债。

某信托从业人士亦向记者分析表示,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对比其他现金管理资管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相较于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在投资范围、结构设计、投资集中度要求、估值核算要求等方面监管限制相对较少,产品运作更为灵活。

“也正因为运作相对灵活,投资范围更为宽泛,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在收益率方面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述信托从业人士直言。

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十余只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发现,大部分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集中于2.5%—3.5%区间,部分月开产品年化收益甚至达到4%上下,较公募货币基金和银行现金理财有明显优势。

隐忧凸显

在政策红利期迅速做大的现金管理类信托业务,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是监管政策的收紧。

中信证券上述研报分析认为,现金管理类信托在T+0或T+1的赎回模式下,若信托公司疏于对产品资产久期和信用结构的管理,一旦现金管理类产品负债端受市场波动或情绪因素而出现大规模的周转赎回,可能导致整个信托公司的流动性储备面临较大压力,进一步引发连锁式的挤兑风险,并扩大信托公司和投资者的损失。

“资管新规以来的监管基调始终强调底层资产的透明化和资负两端的久期匹配,在信托行业主动管理转型的路径上,不排除相关部门会逐步落实对现金管理类产品更细致和严格的监管标准。”中信证券上述研报称。

“当前,全市场只剩下信托,还能在现金管理产品里,持仓久期更长,偏离度容忍更高,信用风险偏好更高,自然带来了更高的收益和更强的市场吸引力。但年初监管的从严态度就不断释放出信号,政策收束要轮到信托了。”智信研究院研究总监曾荣今年4月撰文表示,现金管理若比照货币基金整改,一个难题是需要调仓满足投资范围的要求。监管当然会给一个宽限期的,但有些信托产品底层埋了过多没有流动性的长债,甚至私募债,如果给你一年,(流动性)能不能处理好?另一个难题是,一旦开始调整,收益率下行是必然的,如果赶上牛市还好说,如果赶上熊市,亏钱出债,对交易能力的要求陡然提高,对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也是山大。

上述信托从业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从近几年的监管趋势来看,后续监管部门可能针对同类产品继续拉平监管要求,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建议信托公司未雨绸缪,按照同类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要求,在产品的投资范围、估值方式、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制定整改规划。另外,在产品运营过程中也要强化对期限错配和信用风险的管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059847f0a12b1af9c1c81510e5a46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