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虽然不是那一类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属于现实主义。中国仍然需要这样的电影。
由邓超、俞白眉共同执导的现实主义教育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7月18日正式上映,开画首日累计票房便突破1.6亿元,目前累计票房已突破3亿,《银河补习班》俨然成为暑期档最大的种子和“救市”之作。另外,《银河补习班》的点映和宣发路径,跟去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我不是药神》非常相似。在上映前两个月,《银河补习班》就在父亲节当日举行了超前点映,在正式上映前,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连续多日的点映。提前且如此大规模的电影,体现了主创者对电影质量的信心,他们希望经由好口碑的积累在正式公映后迎来爆发。
作为邓超与俞白眉合作的第三部电影,该片一改他们此前的喜剧类型,而是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悲情中之余加入不经意的喜剧元素。在影片中,邓超和小演员的表演是很大的加分项,但在电影化处理的层面,依旧与成熟电影导演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场景让人有“代入感”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电影《银河补习班》深度聚焦父子亲情和家庭教育,温暖又不失深度地展现了一段跨越30年漫长时光的动人故事,采用怀旧的色彩来渲染背景。影片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对儿子马飞的教育方式引起不少现场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关于“孩子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很多家长影迷的探讨。
邓超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命运波折的父亲马皓文。他曾经是城市大桥设计师,因一次事故背黑锅入狱,后来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将儿子带到身边教育,鼓励他去寻找梦想。
影片中,父亲马皓文从人生巅峰掉落谷底,成为被生活胖揍的“失败者”,儿子马飞则是被人欺负不被学校认可的“差等生”。马皓文一次又一次站在应试教育的反面,与校长对峙,甚至带着马飞逃课、逃学。最后让马飞从倒数第一考入年级前十,并成为了一名航天员,实现了人生“逆袭”,在一次太空危机中化险为夷。
影片用最简单的方式收割一批观众,很多场景都是大家常见并且经历过的,很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比如看课外书被责罚、熬夜做练习册等。影片中父亲马皓文说,“你自己的事,别问我”以及躺在草地上教孩子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都令人印象深刻。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 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97年,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银河补习班》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本可以更好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实际上,这部影片目前的确引起一些争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吹爆《银河补习班》和把《银河补习班》骂到一文不值的文章,不同的认知之间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像影片里邓超扮演的爸爸所相信的教育方式和教导主任相信的教育方式一样,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却会将孩子引领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不可否认,片中马皓文的理念是对的,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是需要深思的。但他所表现的过程可能只能沦为一碗鸡汤,它对现实并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但是谁也不会在电影里去找教育的参照性。
归根结底,《银河补习班》想要的东西显然太多了,一部电影能干好这其中一件事都非常困难。
《银河补习班》虽然不是那一类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属于现实主义。中国仍然需要这样的电影。
综合:
半岛网;作者:黄靖斐;标题:教育鸡汤加了“温情料”,电影《银河补习班》上映口碑两极化,创作很真诚但有硬伤
澎湃新闻/有戏;作者:曾于里;标题:《银河补习班》:不够好,但真诚
新京报;作者:表江(影评人);标题:《银河补习班》:一碗没有现实操作性的教育鸡汤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