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第十二回 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明

2019-05-30   心田主人

温馨提示:点击右上方“关注”,可随时分享到本号精彩内容。

前言

《济公传》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小说,全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简称《醉菩提》,又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公全传》、《皆大欢喜》、《度世金绳》等,由明末清初高产的通俗小说作家"天花藏主人"根据宋元话本及戏曲、民间传说编次而成。《济公传》现知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多种刊本。其中乾隆二十四年金阊书叶堂刻本是较早的本子。二十回本《济公传》可以说是开了章回体济公小说的先河,是各种版本的济公章回小说的雏形。

作者介绍

天花藏主人,清小说家、出版家。又号荑秋散人、荻岸散人、夷狄散人、素政堂主人,真实姓名不详。早年笃志诗书,志向颇高,但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便从事小说的写作与出版。作有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人间乐》、《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玉支玑小传》《鸳鸯媒》等。由他作序、出版的小说有《两交婚小传》、《定情人》、《图画缘小传》以及《后水浒传》等多种。关于天花藏主人的身份,学术界曾有多种猜测,如张博山、张匀、烟水散人、天花才子与墨浪子等,但均缺乏确实证据而不能成立。

附:印祖评道济(济公)禅师

复庞契贞书(《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上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目录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二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灵光一点逗禅机

第三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四回 坐不通劳心苦恼 悟得彻露相佯狂

第五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无执著拂棋西归

第六回 扫得开突然便去 放不下依旧再来

第七回 色不迷情心愈定 酒难醉性道偏醒

第八回 施绫绢乞儿受恩 化盐菜济公被逐

第九回 不甘欺侮入净慈 喜发慈悲造藏殿

第十回 显神通太后施钱 转轮回蛤蟆下火

第十一回 解僧馋贵人施笋 触铁牛太守伐松

第十二回 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明

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锡禅杖 济师父怒打酒坛

第十四回 榜文叩阍惊天子 酒令参禅动宰官

第十五回 显神通替古佛装金 解冤结遇死人

第十六回 不避嫌裸体治痨 恣无礼大言供状

第十七回 死夫妻订盟后世 勇将军转蠢成灵

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

第十九回 救人不彻因天数 悔予多事懒看山

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第十二回: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明

 却说济颠对沈一道:'人生在世,只为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无老小,终日忙忙碌碌何时得了?倒不如随我到寺里去做个和尚,吃碗安顿饭罢!'沈一道:'我久怀此意,但恐为人愚蠢,一窍不通,做不得和尚,若师父肯带我去,今日就拜了师父,跟师父到寺里去。'济颠道:'直截痛快,做得和尚!'方吃完酒,就领了沈一入寺来参见长老道:'弟子寻得一个徒弟在此,望长老容留。'长老道:'也好也好。'遂命侍者烧香点烛,叫沈一跪在佛前,替他摩顶受记,改名沈万法,正是:

偶然拜师父,便成亲子孙;

何须亲骨肉,宽大是禅门。

次日,济颠无事闲坐,吩咐沈万法到灶下去扒些火来,万法道:'师父要火做甚么?'济颠道:'我身上被这些饿虱子叮得痒不过,今日要寻他的无常,因此要火。'沈万法听了就去弄了一盆火来,放在面前,济颠就脱下僧袍来,在火上一烘,早钻出许多虱子来,内中有两个结在一块不放的,济颠笑道:'原来虱子也有夫妻,我欲咬死他,又怕污了口,欲要掐死他,又怕污了手,不如做个功德,请你一齐下火罢!'遂将僧袍一抖,许多虱子都抖入火中,济颠口中作颂道:

虱子听我言,汝今当记取。

既受血气成,当与皮肉处。

清净不去修,藏污我衲里。

大仅一芝麻,亦有夫和妇。

靠我如泰山,咂我如甘露。

我身自非久,你岂能坚固。

向此一炉火,切莫生惊怖。

抛却蠕动躯,另觅人天路。

咦!烈火光中爆一声,刹刹尘尘无觅处!

济颠复将僧袍穿上道:'他不动,我便静。快快活活!'一面说,一面往外走,一迳走到王公家里,恰好开始办丧事,济颠对王婆道:'你又不曾请得别人,我便替你指路罢!'遂高声念道:

面果儿王公,秉性最从容;

擂豆擂了千百担,蒸饼蒸了千余笼。

用了多少香油,烧了千万柴头,今日尽皆丢去。

平日主顾难留,灵棺到此,何处相投?

咦!一阵东风吹不去,鸟啼花落水空流!

众人把棺材直抬至方家峪(地名,即山谷),略歇下,请济颠下火,济颠手执火把道,大众听著:

王婆与我吃粉汤,要会王公往西方;

西方十万八千里,不如权且住余杭。

济颠念罢举火,亲戚中有暗笑的道:'这师父倒好笑,西方路远,还没稽查,怎么便一口许定了住余杭?'正说不了,忽见一人走到王婆面前作揖道:'恭喜婆婆,余杭昨夜令爱五更生了一位令郎,令婿特使我来报个喜信。'原来,王公有个女儿,嫁在余杭,因是有孕,故未来送丧,今听说产了儿子,满心欢喜,忙问道:'这儿子生得好么?'那人道:'不但生好,还有一桩奇事,左胸下有面果王公四个朱字,人人疑是公公的后身。'众亲友听了,方大惊骇,知道济颠不是凡人,却都来围着他问因果,济颠见众人围得紧,便跳在桌子上,一个筋斗,露出前头的东酉,众人都大笑,济颠乘人喧笑,便一迳走了。

离了方家峪,进了清波门,一直到了新官桥下,沈平斋的药铺中来。沈平斋却不在家,那沈妈妈往时最敬重济颠,忙请进堂中奉茶,亲备酒请他;济颠见了酒,不管好歹,一上手便吃了十余碗,已有些醉意,沈妈妈又托出一碗辣汁鱼来,济颠也不推辞,吃一碗酒,又喝些鱼汤,不知不觉吃得十分酩酊,方才作谢起身。沈妈妈见他醉了,嘱咐道:'你往十里松回去,那里路静,你醉了须要小心些。'济颠糊糊涂涂的应道:'我和尚一个空身体,有甚小心?今夜四更时,你们后门倒要小心。'竟跌跌撞撞的去了。沈妈妈听见济颠说话蹊跷,到了四更天不放心,叫人悄悄到后门去看,不期果有个贼在那里挖壁洞,那时喊将起来,方逃走了。自此益发敬重济颠,就如'活佛'。

且说济颠刚走出清波门,身体醉软了,挣不住脚,一滑,早一跤跌倒在地,爬不起来,竟闭着眼要睡。把门军及过往行人,俱围拢来看,有的认得说:'这和尚是净慈寺的济书记!'有的说:'他吟得好诗,做得好文,那个朝官不与他相好。'有的说:'这和尚没正经,一味贪酒!'内中有一个道:'我要到赤山,经过净慈寺,却是顺路,我扶了他回去罢!'众人道:'好!好!也是好事。'那个人将济颠扶起来搀著走,济颠走一步,挣一挣,搀他好不吃力,慢慢的搀到十里松,济颠立脚不住,又跌倒了,那里再扶得起,那人无法,只得撇了他,自走到净慈寺报信。沈万法急急的赶到十里松,只见济颠醉昏昏,酒气直冲的,睡在地下,沈万法叫道:'师父醒来!我扶你回寺去。'济颠看见是沈万法,便骂道:'贼牛!你岂不知师父醉软了,却叫我自家站起来!'沈万法无奈,只得将他扶起来站着,自己弯下身子去,叫他伏在背上,然后背起,走不上数十步,不道那济颠酒涌上来,泛泛的要吐。沈万法道:'师父忍着些,待我背你到寺了再吐罢!'济颠也不言语,又被背着走,不上三五十步,济颠忽一阵恶心,那些秽物直涌上喉咙来,那里还忍得住,早一声响,吐了沈万法一头一面,沈万法欲要放下来收拾,却恐再背费些力气,幸还有些蛮力,只得耐著秽臭,一迳背入寺中,到厨房内眠床上,方才放下,打发他睡了;然后去洗干净了头面,再来看师父,只见济颠睡得熟熟的,就坐在旁边伺候。

等不多时,忽见济颠一毂辘子跳将起来,高声喊道:'无明发呀!无明发呀!'众僧虽多听见,只认做济颠酒狂,谁来理他?沈万法也糊糊涂涂,又打发济颠睡下,睡不多时,又见他跳起来高叫道:'无明发呀!无明发呀!'此时已是更余时分,众僧俱已睡了。济颠叫了许久,见无人理他,遂走出来,绕著两廊,高叫:'无明发呀!无明发呀!'又叫了半晌,著了急,遂敲著各处的房门,大叫道:'无明发呀!无明发呀!'直叫到三更时分,忽罗汉堂琉璃灯烧著了旛 脚,火烧起来了,及至众僧惊觉,爬起来时,早猛风随火,烈焰腾腾,已延烧到佛殿与两廊各僧房了,众僧方才慌张,忙来救火抢物,已是迟了,只急得乱跑,济颠骂道:'我叫了这半夜,都塞著耳朵不听,如今烧得这般,只可惜长老匆匆归去,不曾见得一面送他,可怜!可怜!'此时众僧苦作一团,那里还有心来听他的话,直烧到天明,早有许多官兵入寺来查失火的首犯,已把两个监寺捉将去了。众僧一时烧苦了,捶胸跌脚,都恨恨的道:'我们晨钟夕梵,终日修道,难道许多菩萨,就没有一点灵感,救护救护?'济颠听了大笑道:'你们这般呆和尚,如何得知成毁乃世人之事,与佛菩萨何干?'因口念四句道:

无明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故作尘;

我佛有灵还有感,自然楼阁一番新。

可惜偌大一个净慈寺,失了火,从前半夜烧起,直烧到次日午时方住,一殿两廊尽皆烧毁,惟有山门不坏,大家立在山门下查点,僧众虽多焦头烂额,却人人都在,只不见了长老,有的说,想是在方丈中熟睡,被火烧死了,有的说,定是见火紧,逃往寺外去了,众僧分头向各处找寻,未知长老果在何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