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我国西部大区域,就是稳定中亚的“定海神针”,才能和平发展

2019-12-12   半杯馊茶

中国西部大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边境线5400多公里,与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扼守中国西大门,是中国同中亚交往的重地,也是维持国家西部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

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源勘探和基础设施建设,该区域已逐步成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基地和连接中亚的门户,新疆的稳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5月,喀什经济特区获准成立,成为中国第6个经济特区,这将新疆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亚,东接中国新疆,北接俄罗斯,西邻里海,西南隔伊朗而望波斯湾,位于欧亚大陆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早在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其“枢纽区”的概念中,就将中亚确定为枢纽地带。以中亚地区与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中有四个都位于中亚地区。截至2007年底,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大约拥有世界1/4石油储量和产量,近一半天然气储量和近1/3天然气产量,近一半煤炭储量和一多半的煤炭产量,以及50%已探明的铀矿储藏量。此外,中亚地区广袤的土地和5600余万的人口,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中亚的复苏,其对中国区域战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地区唯一接壤的省份,肩负着绝大部分与中亚各国开展合作的任务,新疆的外贸总额中,有80%都与中亚直接相关,领域涉及日用品、农产品、工业原料、能源等各个领域,与中亚的合作对新疆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新疆与中亚地区有着紧密的地域、文化、历史和民族的联系,因此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对新疆的稳定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中亚因其独特的地缘特点和丰富的资源储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大势力的关注。

“9.11”后,美国打着反恐的口号进驻中亚地区,使得原本就微妙的中亚形式更加复杂。新疆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其定位就是打造中国同中亚交往的核心区域,如何巧妙地发挥这个优势,对该区域的发展极为重要。

在此展开对中亚的粗浅认识。研读中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首先要对中亚各国的环境和历史有所了解。英国学者加文.汉布里认为:“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凭借,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和俄罗斯等文明。但是,从联系方面讲,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中亚周围的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英〉加文•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中亚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第7 页)

​因此,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起到了“东联西引,北进南出”的作用。从地理上看,中亚是麦金德口中的“世界岛”,是亚欧板块的心脏。

从历史上看,亚历山大帝国、汉朝、唐朝、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都曾在中亚留下征服的印记;从文化上看,地中海文明、东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等文明在这里融合、冲突,中亚就是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东西方结合部。

​中亚,顾名思义即亚洲的中部,大致范围北至俄罗斯南部边界,西抵里海和伏尔加河,南与伊朗、阿富汗边境相临,东接中国西北边疆,原属苏联一部分,苏联解体后,五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分别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这五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中国直接接壤,共同边界长约3300 公里,属于中国的邻国。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国际社会复杂的斗争形势,以及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环境中要求中国负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但是一国所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小,与该国的国际地位是成正比的,要求中国多承担责任,也就等于要求中国有与之匹配的国际地位。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就必须成为区域大国,要成为区域大国,就必须有地缘战略上的依托。

东盟示意图

纵观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格局,东部有美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美日韩遏制圈,想出去不容易;南部有东盟,虽然有“10+3”机制,但是东盟有较强的自主性,加之美日参与,想取得主导权很难。

2009 年1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日本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东南亚各国又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这也给中国的南部地缘战略格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北部,中国面对的是穷困潦倒的蒙古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冰原,北向发展的空间和意义很小;

外蒙贫民区景象

西南部的印度,则始终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敌人。

印度阅兵式一景

如此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中国在西部的地缘战略格局便显得极其重要了。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使得中亚出现了权利真空。往日各种试图染指中亚的大国或大国集团,都将目光转向了这块儿尚未完全开发,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的宝地。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渗透中亚,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做法触痛了俄罗斯的神经,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始终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南大门,对于美国的进入,俄罗斯主动出击,利用其手中掌握的中亚经济一体化组织、集体安全条约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向美国展开反击。

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影像

​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爆发“安集延事件”,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国没有站在一向亲近他的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一边,反而对乌政府的平叛行动大加指责,美乌关系降至冰点,其他国家由于害怕本国出现类似的事件,也提高了对美国的警惕性。俄罗斯利用这个机会,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向美国施压,最终迫使美国撤出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力量。

然而,曾经有多年,我国西部大区(省)层出不穷的爆恐事件,对其健康发展无疑是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地进行着打击,暴恐势力也有所收敛,但其仍在局部范围中,积极的活动。仅每年因此而牺牲在反恐战线上的武警干警,每每让人为之扼腕。

西北边陲滋事不断。无辜者的鲜血一次次浸透了那片土地。可以想见,暴恐不会消亡,或许只是蛰伏,或许在未来有了“潮湿”的空气,又会疯狂,斗争也将更加残酷。

其实,东突行为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但经过我国政府过去屡次严打,曾有一段时间,其势力原基本退出了国内。但国际社会上,“亡我之心”不死的国家与组织其卑劣的行为一直在蠢蠢欲动。

这些年,我们对西北边陲所发生,基本依靠新闻,只有特重大事件,才会曝光多些。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应该让民众更加关注自己的国土,关注自己的国家尊严。鉴于此,数年前,不才以陋笔试着写了一本以此为背景的军事小说《反恐精英》(原名《忠诚前传-虽远必诛》)。

​但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事实则更加血腥冷酷。就我国八十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暴恐组织让这块土地重新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仅每年因此而牺牲在反恐战线上的武警干警,每次都让人为之扼腕。所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实施实际应对之策,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该区域的积极影响,这才是‘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的根本意义所在。

目前国内研究中国中亚关系的机构主要有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新疆的“中亚研究所”;上海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等。主要的学术期刊有《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新疆社会科学》等。这些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准。

国内研究中国中亚合作以及新疆同中亚合作的著作典型的,可参考的有:

赵常庆主编的《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王沛主编的《中亚五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详细介绍了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

马大正、冯锡时主编的《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赵常庆主编的《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5)详细介绍了中亚国家的历史发展。这些作品对中亚的基本情况介绍的比较客观,也比较全面。

潘志平主编的系列丛书《中亚政局走势微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杨恕的《转型的中亚和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朱成虎主编的《十字路口中亚走向何方》(时事出版社,2007),详细介绍了中国中亚之间的合作及双方各自的战略选择;

郑羽主编的《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详细分析了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安全、经济、能源合作的情况以及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演变过程;

吴宏伟主编的《中亚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从中亚地区所涉及到的、各种合作机制的视角分析了中亚各国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并分析了这些机制对中国参与中亚合作以及制定中亚战略的影响。这些作品都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对中国中亚合作的发展过程以及现存问题分析的也比较全面。

牛汝极主编的《中国西北边疆》系列研究特辑(科学出版社,2009);

王海燕主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新疆在中国西北战略中的地位,以及新疆参与中国中亚合作的各种优势和重要性。这些著作对新疆在中国中亚合作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但是由于涉及面很广,所以分析的过程中稍显单薄。此外,

吴磊的《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家枢的《石油与国家安全》(地震出版社,2001);

徐小杰的《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等著作,专门针对中国中亚的能源合作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