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马五三——《洛西书院碑》译文

2019-11-05   洛宁城事

《洛西书院碑》译文

洛水发源于京兆(今西安)东南部的欢举山。往东流经熊耳山,大禹疏导它,又往东流经河南省永宁县的长渊(今长水),传说这里就是洛出书之处。这里地处洛阳县之西,因此又称为洛西。韩岳、鸟喙、明月、金门等山峰座落在永宁城(洛西书院所在地)之南,嶕峣(今庙山)、鹿迹、凤翼等山峰座落在它的北边。元朝初年,尚书贾损之,征君辛愿,员外元好问,转运杨奂,参议陈庚兄弟,少傅姚枢等大儒都在此讲过学。下邽(今陕西渭南)薛玄先生移居永宁城之后,(这里)风化教育得以大流行。崇尚读书的声名,名扬州里,孝敬父母,与人友善的风尚,影响到普通百姓。(书院的)各位老前辈,已经老去,薛公(玄)也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学者们心情怅然,不知如何是好。(幸亏有)薛公的子孙,翰林直学士友谅,心想继承先父之志向承接遗留的法则,拿出自己收入之一部分,仿照书院之体制,在此基础上修建义塾,用来启迪教育之业,刚刚满一年。上学习先圣先师,尊崇君王,(教师的)外貌有威严。“ 下效法先儒,”有修养,教学有次序,学子们彬彬有礼貌,(古时的)学习风气又恢复了。 又购买司马氏的“独乐园"故址,(在故址上)修建“五贤堂",用来祭祀伊洛地区五个有名声的儒者,用以扩大教育的方式。

(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春天,为提升声望,将洛西书院作为义塾,将五贤堂作为伊洛精舍而上报给国子监设置山长一人。秋季九月里,以顺从集贤大学士陈颢的请求,皇上下诏,让拟写圣旨的翰林学士刘庚,书写匾额,皇上将匾额赏赐给洛西书院。这情况下,(永宁)之山川是多么光鲜,日月星辰也格外亮丽,大小官员士绅,来到书院(观看),老幼赞叹。好象当年神龟背上的纹饰刚从洛水出现时的盛状,又好象诸先儒还活着,而亲手在做一样。啊!上级来教化下民,是这样容易办到。然而,从三代以来,学校的制度并未改变,后世人推其意称之为“书院精舍"。教育的手段可谓完备,可是(现今的)学者疏远圣人之道,渐远渐微,为什么呢?人情被利益所役使,风俗随社会的崇尚而变化,有非圣人不能制止之势。(元世祖)皇帝登上帝位,赫然发奋,大修圣人之政,激励青年学生学习,广开入仕之路,要将朝廷之习俗达于海外。况且,河洛地区是隐微之地吗?薛氏之举,忠孝兼而有之。起初,薛公(玄)以郡教授的身份,担任检察使来督办卫辉的粮饷,之后,又升职担任转运司使。不久,因病辞职,到书院讲学。元世祖中统年间,王文统执掌大权,(王文统)又召薛公任平阳、太原宣抚使之职,(薛)不答应,又召他任河南提举学校官印绶,并来到其家中,亲授之,(薛公)还是没答应。(闲居在家)著作《易中庸解》、《皇极经世图》、《圣贤心学》。编写这几本书以后,终老。友谅居官将近五十年,所到之处,兴办学校,崇尚教化,以此达到对地方的治理。曾经拜见升丶周、程等大儒,跟随他们祭祀孔子。现在,己经将书院精舍建成了,又在长水之山上修建了大禹庙。将箕子配合薛氏之学,就可以知其重要性。书院建成后,摘取《洪范》中的词语,给其堂取名叫“彝训”(堂前)东西依次排列四个书房,分别叫做“好德”“遵道”“叙伦”“明义“,这是遵照洛书之图案而来,呜呼!这五者,圣人用它来建皇极,参天地,立民命。到此来求学的人,难道只是为参加科举、应对策问而学习吗?(意为还能修养成好品德)。友谅办书院己花了许多钱,嘱托我用优美的言辞作文以记之。我郑重其事地作诗,诗曰:

遵彼洛汭,瞻言禹迹,洋洋其渊,其沚湜湜。九源既涤,九法攸锡。于皇时命,作我民极。惟极之建,哲王所务,惟建之艰,惟斁之惧。譬彼流水,必东其注,湮之汨之,洪流四蛏,裼聿蛔髦,倌崴赝蹀。环天下,我心忧伤,孟氏无言,予墨予杨,倬矣周程,烂兮景光。我皇聿兴,天地与侔,时夏辂殷,乐虞冕周。有洛之西,群儒所游,翼翼薛公,其音孔休,人远言存,谁缵谁嗣?词林之老,天子之史,爰抗儒宫。于洛之里,教之食之,烝我髦士;大臣上言,天子命之,其名孔嘉,惟其称之。彼愚彼顽,此砭订之,永协于极,神其听之。

注释

国子监:元朝时,国子监是国家管理学校的最高机构。

山长:当时书院的管理者的称呼。

箕子:名胥余,殷商未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叔,官太师,封于箕,故称箕子。当时,社会动荡,其道不得行,其志不得遂,故远走朝鲜,到那里建立政权,其遗韵至今犹存。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