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咸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我市举行,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从奋力追赶超越、坚持高质量发展、狠抓高品质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优化三个环境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六个方面,用六个“新”阐释了西咸新区承担的国家级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所取得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
康军介绍,西咸新区成立八年来,特别是2017年代管托管以来,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线,紧盯建设大西安新中心的目标,加快聚集现代产业,持续优化生态、宜居、营商环境,推动新区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现代时尚、活力迸发、美丽宜居的国家级新区正在三秦大地快速崛起。
奋力追赶超越,经济发展成为新引擎。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代管托管两年多来, 新区GDP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始终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保持40%以上增长,其中税收占比保持在83%以上,总量两年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GDP、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和51.2%,增速继续在全省乃至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一产由单一的粮食蔬菜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都市农业转变,二产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现代工业转变,三产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显著提升。发展势能加速积蓄聚集。两年多来,新区常住人口增加8%;市场主体年均增长50%、总量突破10万户;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5%,其中民间投资年均增长51.8%,为新区下一步的大发展、大跨越积蓄了强劲势能。
坚持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形成新高地。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产业立区战略,聚力打造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创新驱动不断发力。建设了西工大无人机产业基地、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众创载体49个,引进各类研发转化机构30家、创新创业团队1000多个。特别是备受关注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00多个国家、省、市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相继落户,第一批6000多名海内外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开学入驻,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智慧学镇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教育科创中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两年多来新区共引进内资22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3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88.8%和61.3%,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3个,引进世界500强32家、中国500强40家,初步形成了以宝能新能源汽车、三一西安产业园、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维修、爱生无人机等项目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清华同方、中兴深蓝、软通动力、微软中国等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盒马鲜生西北总部、7-11连锁便利店、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京东健康西北总部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以恒大童世界、华侨城欢乐谷、乐华城、洛克菲勒文化中心等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新区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狠抓高品质建设,大西安新中心展现新形象。围绕建设大西安新中心的定位,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新区形象显著提升。高起点编制规划。秉承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咸特色、高点定位,邀请国际一流团队参与新区规划设计,构建了大开大合、点状布局、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了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全区规划“一张图”。高品质实施建设。制定出台包括居住、办公、工业、仓储等各类建筑的城市建设品质标准体系,推行建筑设计方案比选制度,严把城市建设品质关。主动融入大西安。产业、国土等六项专项规划与西安实现融合,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工作纳入西安统一管理,户籍同城、社保同城、车牌照同号全面完成,15个互联互通道路项目建成通车。聚力打造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规划全长20公里的大西安新轴线。位于新轴线上的中央商务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西部第一高楼”绿地丝路国际中心即将全面完成地下工程,年内可建到5层以上。
深化改革创新,开发开放迸发新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思路,在新区本级内设20个党政管理部门,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均不足一般地市党政机关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街镇综合改革,调整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下沉便民服务和综合执法事项,增强了街镇保障发展、服务群众的功能。试点示范成果丰硕,推进自贸、服贸、新型城镇化等10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多试联动,累计形成创新案例57项,“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标准体系等9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全省首个自贸产业园建成运营,自贸区累计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676家。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围绕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切实做足机场文章。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空港新城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共引进13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和144家物流企业,累计开通航线355条,其中全货运航线23条,西北首条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顺利开航,2018年国际旅客和航空货邮增速居全国十大机场首位。
优化“三个环境”,发展软实力凸显新优势。做美生态环境,渭河、沣河、泾河等5条河流加快治理、修复,水质改善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土壤污染防治去年考核全省第一,三年来共新增绿地超过4700万平方米,昆明池、大西安城市中央公园、沣河金湾等区域的环境魅力逐步显现。做好宜居环境,制定实施包含815个项目的宜居环境三年建设计划,“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域布局、加快建设。做优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统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领域改革,一枚公章管审批顺利实现,“3450”综合审批效能体系有效运行,“证照分离”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微信办照经验被全国推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促进就业增收,代管托管以来,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5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近2万人。完善公共服务,建成保障房14万套,建成包括秦汉清华附中等15所名校在内的各类学校50所,新增学位4.91万个,在全省率先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分担机制。推进城乡融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智慧西咸”,智慧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
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于忠虎 吕聪
编辑: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