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
我市一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士
写下了接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过程
医护的努力
家人的支持
患者的挣扎
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是一名护士,在护理岗位一晃就是7年,从工作的第一年起,所有的节假日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望。今年由于科里人员充足,护长安排我春节轮休,虽说仅有3天,我已策划了N种填满它的方式。
然而……
"你怎么不接电话啊?我包了饺子,晚上带孩子过来吃。"
"妈,我在单位有点事,一会说。"
"不是轮休吗?怎么还……"
没等说完,我匆忙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复杂。记不清多少次答应好陪他们却总是遇到突发情况而选择奔向工作,每次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内心很不是滋味。这次,一面是家人所期待的春节团圆,一面是我所要去做的决定。我清楚的知道,我不仅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党员,越是困难越要挺身而出,在我决定要递上请战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想过后悔,只是不知该怎样告诉家人这个事情。调整片刻后,我重新拨通了电话。
"妈,我们临时通知,取消春节假期。而且,我很有可能要住在单位,因……"没等我说完,妈妈好像明白了什么。"嗯,你去吧,趁现在年轻,在单位好好工作,新闻我也看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想吃啥妈给你送,家里和孩子你放心,有我呢。"听到家人如此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顿时,我泪如泉涌,好像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般泣不成声。心里虽有对家庭的亏欠,但更多的是身穿白衣肩上所扛着的责任!
那一天,是2020年1月25日,院领导组织筹建发热门诊并开展工作的第二天,我由原来的科室临时抽调到应急小组工作。需要临时成立一个感染科并有隔离病区,所有的一切等于从头开始,下午协助护士长完成了隔离区的分隔,物资设备的准备工作。从那天起,我们一并踏上了战场,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当天晚上由我值班。21点多接到通知会有一位疫源地返乡的发热患者,我打起精神检查了一遍所有备用物资,穿好防护服耐心的等待。一切检查结束后23点左右患者来到了病区。那是我第一次见"她"——"新冠",与我想象的甚至与新闻里看到的完全不同,"她"的表现没有那么可怕,像极了普通的感冒的症状,与"她"一同而来的是一位22岁的小姑娘。初见时一脸茫然,厚厚的N95口罩包裹着整张脸,一双眼睛眨巴眨巴好奇的看着"全副武装"的我,眼神里暗藏着紧张又恐惧的心情。
"我是今晚的值班护士,我们先测个体温好吗?"
"小姐姐,我可以回家吗?不是说检查一下就可以回家了吗?为什么带我到这里?我想回家,我爸爸呢?他去哪了?为什么我要一个人在这里?"
面对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她的内心肯定很忐忑,她似乎也猜到了些什么,突然停止了说话,接下来一片寂静。
"我们都在等结果,你别怕,今晚我就在这里陪你好吗?"
那是我与"新冠 "在一起的第一个夜班,晚上她很听话配合,输液时一直乖乖的躺着。在与她的交谈中,我才知道她很无辜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就悄悄的进入她的体内,仅仅表现出了类似于流感般的低热、乏困、轻咳症状,所以不轻易被发现。但"她"最可怕的是潜伏期也具有传播性,甚至潜伏期长达14天,最大的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这种史无前例的病毒会悄无声息的传播却又不容易被发现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顿时感到恐惧,恐惧在于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些,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控?让更多的人认知并做好自我保护?
那天晚上后半夜暖气停了。我被冻感冒,第二天下班时头晕脑胀,也一并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的症状。但我并没有害怕依然坚守岗位,休息时抓紧吃药输液,只有自己有一个好身体才能留下来继续战斗!
接下来,最可怕的事发生了,22岁的她被确诊为"新冠"。领导积极联系疾控中心,市县领导倍加关注。而我们这15人的小团队也要一并"隔离",得到通知后有同志哭了,但我们没有人退出,一个个都勇敢的站了出来,我们要并肩作战,并立下军令状,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我的小伙伴有人说"17年前的非典时我们是孩子,有一群可爱的天使保护着我们,如今我们长大也要学着天使的模样去保护大家。"也有人说"我的城市生病了,我不会怕我也不会放弃,我要救治它"。还有人说"我不会从这里出去,我要一直在这里,等着最后一位患者离开我再出去"。一群可爱的人做着可敬的事,这才是白衣使者奔跑所在的一线。
从隔离的第一天开始,我们这15名医护和患者的伙食由一家小店为我们供餐。因为防控需要那家小店关门。其实我们可以暂时泡面充饥,但患者不能营养跟不上。得知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临床科室的女同志们自告奋勇,要么自己在家做好饭送过来保障我们的饮食;要么就在单位起灶,下班时就去灶上帮忙洗菜做饭。领导们对院内职工积极的态度特别感动,但考虑到一些因素,最后商量在隔壁锦屏镇政府灶就餐,锦屏镇书记二话不说立马同意,并下达命令首要保障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饮食问题!这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力量,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感动,更多的是激励,一种来自肺腑的力量,是政府的关怀温暖了整个病区、温暖了整个冬天、也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再后来的日子,我尝试过了一切,并亲眼看到了很多让人瞬间泪崩的画面,比如摘下口罩满脸的湿疹又红又痒,鼻梁上被N95口罩压下的疤痕,背着满桶消毒液的喷雾器艰难的消杀工作,女孩子生理期凉水洗手后肚子痛的站不起来,护目镜被雾化什么都看不清依然卖力的工作,两层手套导致触感很差却每次都能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痛苦,从病房出来汗水湿透了厚重的防护服隔离衣……最艰难的应该是上班期间为避免上厕所(因为物资紧缺,出来就得再穿一套衣服),很多人都不愿多喝水甚至不喝水导致的便秘。与此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正能量的支持,领导的关心,同事的问候,社会的高度评价,以及在物资紧缺的时候收到了红十字组织捐赠的物资,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慰问!
可是,所有的事并非万无一疏。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发达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患者在被隔离的第5天,原本就孤单的她受到了很多社会压力。一座小城、一件大事。各种舆论矛头指向她,当我们看到某些报道和敏感字眼时都觉得愤怒,别提这位倍受身心煎熬的小姑娘了。这方面受到了县领导高度重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护理部主任紧急召开会议,考虑到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心理治疗方案。会议结束后,由我代表进入隔离病房,再次与她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揣摩她的心理问题。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她的眼神有些幽怨,在我还没有开口前,她先问我:
"姐姐,离我这么近,你不怕吗?"
"当然怕啊,我还有家人、孩子。可当我穿上白大褂的时候我就不怕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想让你康复,你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人们不对吗?你要知道,她们都在等你回来,无论发什么什么,亲人们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后来的聊天中,她告诉我自己确实很压抑,每天面对那么多责备的语气和异样的眼光,让她很没有信心。我给了她很多的鼓励,讲了很多道理。我留了电话和微信,告诉她上班的时候我会在病房每天看她,下班了我们可以视频聊天解闷,再后来,她可以敞开心扉和我交谈,如今的她心态特别好,很有信心与我们一同抗击"新冠"。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很开心,心理疗法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在此,我借媒体呼吁大家,请不要歧视甚至人身攻击那些被"新冠"感染的患者,他们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传染。让我们互助互爱,团结一心,共抗疫情!
正因为是"新冠",正因为史无前例,我们每天除了必须的"消杀"工作和患者的治疗护理外,都在积极查阅学习各种新版诊疗方案,短短一个月从第一版到第五版,每次版本的升级,都会有更精准治疗指南。每天晨会护理部主任都会组织我们学习并汲取新的知识点。比如:第5版指南中有新的发现,在被"新冠"感染的患者粪便中也发现了"新冠"病毒,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大小便)做统一收集并集中消杀处理,避免增加感染源。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看到了一些可观的成果,患者入院前一切症状缓解,并且发热得到了极度的控制。根据这位患者从确诊入院后这段时间病情恢复看来,医疗组在与省专家沟通并慎重讨论后决定复查,我们期待的是间隔两次核酸阳转阴的好结果,然后病人康复出院,也算是肯定了我们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可是,当院长亲自组织开会公布检查结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让每个人的心都跌倒低谷的" "。
会议结束后,大家的状态都很不好,死气沉沉的宿舍没有一个人想多说一句话。大家都不明白,我们不分白昼辛苦努力的做了那么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不想辜负政府及社会的高度期望,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患者可以康复出院啊!我们甚至幻想过很多种患者出院的情形,我们要与患者手拉手一起走出这栋楼,告诉大家其实"新冠"她并不可怕,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就不会被传染。那是我第二次感到恐惧。或许我们小瞧了这种"新型病毒"——"她"过于顽固!
团队小组负责人对于我们工作人员这种状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方设法调动大家情绪。立马向院组织汇报。院长决定换下一批人去休整调整心情,可是这15个人没有人愿意被换下去,都坚持要留下在这里"守着她"。其实,我们每个人从进来的那一刻起,都是背负着重任而来,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我们逼着自己要取得圆满成果,不负众望!
前天是我们相对来说比较开心的一天,按诊疗方案里指示,患者度过了相对危险期,在这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似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部分的肯定。但病情再不断变化谁也不能保障接下来的一切都能顺利,我们并非听天由命,我们在努力去改变她的命运。我们未曾放弃。
今天,是元宵节,也是我们进入隔离区的第15天,我们医院青年突击队在行动,自发组织为我们亲手包了饺子。早上从隔离病房出来看到后心里暖暖的,我们坚定信念、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闲暇之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候,顺便问了一个特别火的问题,这次疫情结束你最想见的人是谁?我说:"没想那么多,每天都很累,现在唯一想的只有疫情早点结束,愿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与"新冠"在一起的这些天,每一步的经历在隔离区外的你们都无法感同身受。从一个初雏成行的科室到一个默契配合的作战团队,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医护密切合作,良好的护患沟通,扎实的护理基础,让我们很有信心继续努力,甚至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作为一名党员,我无怨无悔!接下来的日子会不惜全力,不会放弃,用我得行动期待我们的患者痊愈。而我们终将会像战士般满胜而归!加油!(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