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伋与两小儿辩日
大家都知道,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人物列子所著《列子·汤问》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短短一百来字,将两小儿的机敏、俏皮和孔子的谦虚、谨慎刻画得栩栩如生,表扬了独立思考,善于争辩,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不乏对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讥讽。
关于这件事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真的有,若真是这样,由于发生在孔子带领众弟子巡游讲学的路上,咱们的燕伋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人”当时在场,就是必定无疑的。一种认为是列子杜撰的,目的在于贬低孔子。
其实啊,这件事还真是存在的,燕伋当时不仅在场,还与燕伋直接有关。燕伋一生曾经三次赴鲁,第一次是前往鲁国拜师孔子,23岁那年去,27岁时返回,期间曾随同孔子遍访周朝各国,考察礼制情况;第二次是强化学习,35岁那年去,40岁时回乡,期间曾跟随老师孔子拜谒鲁桓公庙;第三次是孔子的儿子伯鱼遇难死亡,燕伋前去吊唁,并陪伴安慰老师,58岁那年去,62岁时准备回来,老师孔子却溘然长逝,就又留下来守孝三年,前后七年,65岁时才还乡,第二年即去世。2500多年前,秦、鲁两国相距甚远,交通又十分不便,燕伋三次赴鲁,其壮举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旅途之艰险无法想象,发生的故事何其多也。
燕伋和老师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推行仁政,除了办好教育,培养学生以外,主要方式就是周游列国,游学讲学。燕伋追随老师的脚步,不知去了多少地方。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可想而知最大的心愿就是邀请老师率领众弟子西行到秦,光耀故国门楣。而孔子又何尝不想去文武周公诞生之地,如今大器晚成,发展一日千里,国运蒸蒸日上的秦国,与秦国国君一起探讨治国理政,一起谈论教化万民,顺便考察一下弟子燕伋如何在虎狼之国传授仁者爱人和民贵君轻的思想理念。但是孔圣人心里非常清楚,他的治国思想和理论,与秦国奉行的原则是完全相悖的,秦国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证据。所以,每次提起西行到秦的话题,孔子总是内心伤感,嘴上缄默,纠结至极。
话说燕伋35岁那年第二次去齐国后,随老师孔子读书论道,访问考察,收获很大。在他的再三央求和据理力争下,老师终于下定决心,放下面子和包袱,拿出勇气和耐心,准备西访秦国。孔子率领子路、颜回、燕伋等弟子,一路晓行夜宿,风尘仆仆,浩浩荡荡进入潼关秦界。不知是老师暗中授意,还是子路灵机一动,想要考验燕伋和秦国子民,就故意在路边放了一锭银子。燕伋看到银子后,用手指在旁边写道:横财不发有德之人,路上行人也是视而不见,无人捡拾。孔子知道后,对燕伋大加赞赏,对秦国的成见也有了些许改变。
一个春末的正午,车队经过一个地方时,前面路口一群穿开裆裤的毛头娃娃正在用泥土垒城堡玩儿,驾车的一看是几个小孩,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
谁知他们不仅没有躲闪,反而站在路中间,拦住了车队。其中一个领头的厉声呵斥:何人如此大胆无礼?
众弟子急忙上前解释,有介绍这是我们老师孔子的,有说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是准备拜访秦国国君的。本以为这样一说,他们就会被放行,可谁知,这些孩子不依不饶,理更长了: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啊,你不是最讲道理了嘛,你看看这是什么?”众弟子说,这是你们垒的城堡啊。
“是啊是啊,你们既知这是城堡,而你们仅仅是马车,你们就该明白究竟该城让车呢还是车让城?”显然这帮孩子认为自己垒的既然是城堡,你无论多么雄壮的车队都得让着我,看着他们一副较真和雄辩的模样,孔子和众弟子觉得好气又好笑。
就在众人惊愕之时,另一个孩子用手一指孔子和他的大队人马,质问道“还有,你不是经常讲君君臣臣嘛,撇开车队城堡不谈,你说到底是君(军)大呢还是臣(城)大?”孔子一听,刚才都已经说过车让城了,肯定是城大,而这明明是将自己的军,一时觉得非常窘迫,脸都红了。
燕伋一看老师好不容易答应去秦国,这才刚到秦国地界,就遇到这样丢面子的事情,简直是自己的罪过,赶忙用方言对小孩子好言解劝,让他们散了。然后把老师扶下马车,坐在路边树荫下,递上热水,换了一种幽默的口气说:“这帮孩子真是把老师的好学深思,求知善辩学到家了。老师您是没见过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秦国,老百姓都很崇拜您,上至白发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他们都很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爱辩论,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
孔子正在郁闷,听燕伋这么一说,接过燕伋的话茬说道:“刚才已经领教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看他们年纪小,脑瓜子蛮灵光的呢。是咱们小看乳臭未干的孩子,无理在先了,我不怪他们,不怪他们。”孔老夫子嘴上这样一说,一来显得宽宏大量,不与小儿计较,二来顺坡下驴,给自己打了圆场。其实心里对秦国的孩子如此放肆任性和胡搅蛮缠已经够够的了。
燕伋接着说:“老师您不知道,我上次回故乡,碰到一个比你还尴尬的问题,弄得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是吗,说说大家听听”,孔子和其他弟子异口同声说道。
“一天早上,我晨起读书完毕,思念老师您,心情很烦闷,就出门到村口散步。在一颗大槐树下,四五个小孩,顶多有七八岁大,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叽叽喳喳,面红耳赤。一看是我,就凑上前来,说你是孔子的弟子,请你给我们裁决一下他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究竟是早上太阳距离我们近还是中午太阳距离我们近?”
“我一听,这帮娃娃不得了啊,就随口说,那你们认为呢?”
“只听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如车盖,而到了中午,则小如银盘,所以早上太阳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
“不对不对,你胡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清凉凉,而到了中午,如伸手探汤,这岂不是证明早上太阳离人远,而中午太阳离人近。’”
“其他几个小孩有同意这个观点的,也有同意那个观点的,争得不可开交。我仔细一想,两个孩子说得都是事实,可怎么也解释不了,就觉得非常尴尬,嘴里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这……’,‘这……’”。
“这些孩子也知趣,见我无法决断,就说:‘孔老夫子知识最是渊博,既然你也无法回答,请你下次见了孔子,代我们请教,相信他一定能够解答。’”
“我说,我的老师孔子知道你们如此幼小,就如此好学好问,一定会心里乐开花儿的,也一定会有个圆满的回答。”
“老师啊,这就是您的教诲起了作用,这就是您在秦国子民心中的地位啊。刚才这帮孩子还不是一样,他们崇拜您,想和你探讨知识,辩论学问,所以才拦住了我们的车马,和您争辩呢。”燕伋说到此处,声情并茂,让人动容。
孔子听罢,心里寻思:这秦国的孩子都如此聪明异常,口才雄辩,勇气超凡,胆识过人,霸气十足,我若去见了那些王公贵族,别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了,估计弄不好会碰一鼻子灰,把人丢大,甚至性命不保的。他灵机一动,佯装轻松无事,哈哈大笑,对着众弟子连声夸赞:
“秦国能有今天,果然名不虚传。既然有我弟子燕伋这样优秀的学生已经率先在秦国传授我儒家思想和智慧,我今天眼见为实,已经很放心了,秦国不用去了,咱们打道回府吧!”
就这样,孔子在心有余悸中,带着满腹心事、满腔郁结和惊诧错愕,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刚进潼关,就又折返出了秦界,从此再也不言西行到秦了。
讲述人:燕育文,74岁,大学文化程度,住陇县杜阳镇杜阳村一组。
采录人:杨红芳,千阳县人民法院,201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