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将小镇讲述,文东记录整理。将小镇10岁与母亲从河南逃荒到此,遇见善良的奶奶收留,让他和母亲得以活命。为了减少一个人的口粮,奶奶出去要饭再也没有回来。将小镇为了报恩和守住那份情感,在全村人都搬走后,他一个人依旧居住在老村庄里,孤独地等待死亡来临。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死了有人将他埋葬在母亲的坟旁。
文东纪实影像自述栏目
我叫将小镇,虚岁86,自从10岁逃荒到此,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庄。我一生没有结过婚,也没有收养个一儿半女。如今诺达的庄子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因为我不舍得离开,还在“等”我的奶奶。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将我埋在我母亲坟旁。
父亲去世,母亲带我逃荒
1943年冬,我和母亲一路逃荒从河南来到亳州。我们娘俩一路走,一路要饭,没有一天不饿肚子,因为人们都不富裕,能给点吃的不多。白天盲目地赶路,夜晚就在村边的草堆里窝着。那时候的夜非常黑,晚上静地渗人,我娘就紧紧地搂着我。天气寒冷,常常冻得发抖,嘴唇乌紫。
我娘是个苦命人,十来岁的时候姥姥姥爷就不在了,后来被邻村的好心人收留。我娘为了报恩,16岁嫁给了好心人的光棍儿子,也就是我爹。我爹人特别憨厚,比我娘整整大了十几岁。在我的记忆里,我爹很疼我娘。可是42年我们那里闹饥荒,我爹怕我们饿死就偷了别人家的粮食,结果主家找上门来被活活打死。
等到了43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只剩下我和我娘。村里人都逃荒去了,我娘便带着我也出来了。跑了大半年,才到了这里。当时我娘病得就要死了,被我奶救下。所以,我们就在这里落户了。
我奶是个孤老婆子,儿子在打仗的时候跑丢了,也可能是死了,反正就一直没有回来。当时碰见我们娘俩落难,她收留了我们,还认我娘为闺女。按说我该喊她姥娘,可是当时怕村里人欺生,就说我是他孙子,我娘是她儿媳妇。外人问起时,我奶就说他儿子在外面死了,儿媳妇带着孙子寻过来的。
从颠沛流离到守住一处房子
就这样,我原本叫张柱子,改名成了将小镇。我奶说,叫小镇好听。我奶这人心地善良,人缘也好,真心地把我们母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不富裕,一到农闲就会跑出去要饭。我奶让我和我娘在家守着,她一个人挎着篮子到处去要。有时候一个月回来一次,有时候两三个月。每次回来都会从胸窝里掏出几个馒头给我。我奶说,她出去了,家里就能省下一个人的口粮。
可是1947年冬天,我奶出去要饭就再也没有回来。打那以后,我和我娘出去找了很多年。始终没有音讯,渐渐地也就放弃了。59年我娘去世前跟我说,让我一定守住奶奶的老房子,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的活命。所以,我就一直没离开过这里。
我娘是病死的,死的时候才四十多岁。后来我一个人生活,家里穷娶不到媳妇,干脆就不想了,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了。我都没想到自己会活这么大,小时候跟我娘逃荒的时候,总感觉随时都会死掉。好几次饿得翻白眼,我娘就给我灌凉水,喝得肚子鼓鼓的,走路咣咣响。
最后的心愿
回想以前,那日子是真的苦。到六几年的时候,还有人饿死。没东西吃,就得偷,不偷不行。生产队里管得紧,家里人多地挣不够吃。一到冬天就挖沟打塘、拾粪。什么东西都稀罕,跟四几年差不多。尿泡尿尿到别人地里头,生产队长都得打你,在地里拉泡屎都得先埋起来,然后回家拿粪楔子拾回去交公。
等到了八几年的时候,生活就都好了,都能吃饱了,人也都慢慢地富裕起来了。后来,又流行打工,挣的钱是越来越多。到了零几年的时候,村里人开始搬出去盖房子了,因为我们这个庄子路孬,人都往大路边上去,慢慢地庄子里就没有人了,只留下我和这一大片的老房子。
我不喜欢敬老院,总感觉没在这里舒坦。平时喂几只羊,再加上五保补贴,够我吃够我喝的。我娘让我守着这个地方,现在我也老得快不行了,恐怕是守不住了。我听说,马上这庄子就要扒掉了,搞农田复垦。
我娘和我奶活着的时候都没享上福,我也没本事延续香火。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唯一的心愿就是死的时候能有人给我埋在我娘坟旁边,能给她和我奶尽尽孝。
人的一生或许很长,也可能很短。但是对于将老汉而言,他的人生就是从饿肚子到吃饱饭,从流离失所到守住一处房子,从家破人亡到死后的心愿……而这一切,在世间繁芜之中,只不过是偏远一角的荒凉,许多年后,可能已无人再会记起在这里曾经生活着的将老汉和他的母亲与奶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