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挨了一个耳光你会觉得疼么?
那如果……
是连续拳打脚踢,猛扇耳光,抓头撞墙,即使你想逃走也要把你从电梯里拖出来踩在地上呢?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就在这个日子前后,接连爆发的几次新闻事件,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家暴”推向舆论的中心。
而一切的起点,始于papi酱公司旗下,一位名叫宇芽(化名)的网红博主控诉了自己前男友家暴的残酷事实。
在12分钟的视频里,施暴者沱沱(化名)的前学生、前妻、前任、朋友纷纷出现,用近乎隐忍的语气揭露了一个家暴者的所作所为。
披着艺术家外衣的沱沱,向每一位前任灌输着自己扭曲的三观,释放着自己极强的控制欲。
伸手要钱的同时并不耽误他猎艳,殴打伴侣的同时描画着伪善的脸谱,在微博上将自己粉饰成绝世好人,背后却化身为暴力的恶魔。
随后,蒋劲夫也被再次爆出家暴,如果说2018年日籍女友的爆料使人将信将疑,那么乌克兰女友的指责无疑将此事坐实。
因为家暴丑闻退出娱乐圈的蒋劲夫,为了控制女友,禁止其社交、剪碎所有银行卡、强迫其怀孕……
他和沱沱一样,用死亡和暴力做武器,威胁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女友。
还有远在天堂的具荷拉,因为被男友家暴而四肢淤青,子宫出血,因而患上抑郁症……最终也没能逃出这场灾难带给她的伤害。
人们因为这些事情而叹息,互相说道:这太可怕了!
而事实是,在人们没有将目光扫向家暴之前,这个词一直未曾消亡。
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离婚纠纷》,对2017年度140万起离婚纠纷案做了统计。
其中14.68%的夫妻由于家庭暴力提出离婚,这个比例意味着至少二十万人陷入过家庭暴力。
而这,还不包括宇芽和沱沱这样尚未结婚的情侣关系。
而每当相似的悲剧发生,总有一部剧会被反复提起,堪称无数人的“童年阴影”——
即便因为年龄的缘故,许多人不再记得它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
但却永远忘不了家暴变态安嘉和(冯远征 饰)那张面目扭曲的脸,还有梅湘南(梅婷 饰)痛苦的表情与满是鲜血的场景。
安嘉和因为发现妻子梅湘南曾遭遇强暴而心理失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能完全占有对方。
加上强奸犯出狱后的一系列报复和挑拨,安嘉和的暴力行径愈演愈烈。
梅湘南打电话会被怀疑和男人有染,和男性说话会被冠以“有和男人说话的瘾”,即使逃跑也会被他千方百计地找到,并带回家。
梅湘南逃跑过许多次,也妥协过许多次,因为安嘉和的苦苦哀求,因为肚子里的孩子,因为母亲和哥哥被威胁,她最终还是回到安嘉和身边。
她劝自己,“只要扛着,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但结果却是孩子流产,自己被打到骨折,控制欲极强的安嘉和甚至选择软禁她,以此让她留在身边。
梅湘南甚至发现,安嘉和的前妻自杀正是因为不堪虐待,自此才对丈夫彻底绝望死心。
最终,安嘉和在不断的扭曲之下,杀掉了梅湘南的哥哥,杀掉了在对面偷拍打算揭露一切的邻居记者……
最终被身为警察的弟弟查出真相后,他饮弹自尽。可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梅湘南,我爱你。
他以为自己深深爱着梅湘南,却成为了梅湘南此生最为恐惧的阴影;
而梅湘南不断的忍让和迁就,并不能感化一个心理扭曲的家暴者,只会使暴力升级,成为对方控制自己的武器。
看到这里,是不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如今风口浪尖上的宇芽和沱沱,不正是现实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么?
安嘉和在众人眼里是一等一的好男人,事业一帆风顺;而沱沱在微博上的形象,也是一个善良正直、极具文艺气息的好男人。
梅湘南在家暴中,选择了一再忍让;宇芽在站出来指认前男友的家暴前,也已遭遇过5次施暴。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作为中国第一部直观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在2001年播出时,就被称为最恐怖的非恐怖电视剧。
当年冯远征和梅婷更凭借着出色的演技,将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至于冯远征不仅成为了“变态”专业户,更成为了反家暴的“代言人”,正如他所说“变态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今年,一部名为《监护风云》的法国电影在中国公映,便邀请了冯远征作为形象大使。
而这部电影也说明了,家暴并没有国籍之分。
和安嘉和一样,影片中的丈夫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嫉妒心和暴力行径。
影片开始于争夺监护权的现场裁决。
妻子向法官提出申诉,说丈夫存在家暴行为,且离婚后一再威胁她和孩子的安危。
她不得已辞去了工作,带着孩子屡次搬家,恳请法官禁止丈夫的探视,剥夺其监护权并预支商定的抚养费。
而丈夫的律师则直言,妻子未有明确家暴证据,孩子的证言和学校的验伤单不足为凭证。
最终,法院驳回了妻子的申诉,而这位声称爱孩子的父亲,利用每周的探视,在恐吓小儿子说出新的住址后,强行进入他们的新居所。
他哭着对妻子说:我已经改了。
而实际上,这个男人的控制欲没有一天消亡过。
他要求儿子汇报行程,不断尾随着前妻的生活,只要不合他的心意,暴力便是他的法宝,他推搡孩子、摔砸东西、持枪……
当某次深夜,他站在新居所的门外要求谈谈,而不一会就演变成暴力砸门甚至掏出猎枪朝门射击,丝毫不理会一对母子哭喊着“放过我们吧”。
当母子二人颤抖着忍住哭声躲进浴缸时,很难想象他们躲避的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而不是穷凶极恶的歹徒。
当警察赶到营救这对苦难的母子,法庭再也不需要他们提供任何证据了。
事实上,无论新闻还是影视作品,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最大的疑问还是在于:她们为什么不走?
但家暴这件事情,在许多时候没有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条链子而不是一个锤子,被拴住的自有难以脱身的理由。
比如,经济。
一部分的女性群体,特别是在贫困偏远地区,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依靠男性是唯一的选择。
与其选择自己艰难地生活,没有来自社会、亲友的帮助,不如忍受眼前的暴力,好歹还能有个避雨的地方。
于是,暴力在继续,终究有一天受害者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样子。
比如,孩子。
“你知道一个单身母亲带孩子有多难么?”
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继续隐忍的原因,孩子有爸爸总比没有的好。
但更可能的,这位暴力的父亲会制造出一位新的暴力父亲,当这位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危害新的家庭。
像是宇芽的前男友沱沱,他的原生家庭就充满暴力和不幸,这种心理和身体伤害足以扭曲一个孩子的心灵。
受害者以为自己保留了完整的家庭,殊不知,家暴的手会永远击碎一个孩子获得幸福和健康心灵的可能。
比如,观念。
小两口吵架,劝和不劝分是大家的常规做法,放在一些观念保守的城市和地区,离婚更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床头吵床尾和,过日子哪能不磕磕碰碰的?”
当这样的说辞充斥在你的耳畔,一部分受害者便会在舆论下妥协,认为这是正常的事情;而另一部分由于无处诉说,最终也会选择接受。
在《圆桌派》中曾有过对家暴的讨论,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到,特别是在西南贫困山区,家庭暴力严重,甚至出现过妇女被打死的状况,但周遭依旧是劝和不劝分的声音。
“受到家暴的女性找不到支援她离开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这也是一种令人悲哀的局面。”
比如,谎言。
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对方的暴力行径而爱上对方,但悲剧就埋藏在这一个个假象中。
宇芽的前男友是个绘画水平精湛的艺术家,蒋劲夫是个“帅气的阳光男孩”,安嘉和是个医术精湛的医生,《监护风云》中的父亲是一个被同事交口称赞的高管……
从外表来看,没有人能够辨认一个人是不是恶魔。
凭借着谎言包装的精美人设,都会随着关系的亲密而陷入崩塌,这些心理扭曲的家暴者最显著的三个特征便是:极强的控制欲、极强的嫉妒心、过分的暴力。
他们会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一方,从而掩饰自己的过错与罪行。
沱沱说我对你够好了你却不领情,蒋劲夫说都是她出轨她犯错所以激怒了我,安嘉和说都是她和陌生男人说话我才打她。
更绝的是,在对方遭受暴力,打算鱼死网破地离开时,施暴者会苦苦哀求和哄骗,赌咒发誓自己不会了,自己是被爱蒙上了双眼。
梅湘南在认清真相之后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发觉问题的根本是我自己,对婚姻和家庭还没有死心,我还相信着那个本就一文不值的婚姻誓言,于是我受到了惩罚。”
暴力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偶然,只有0次和∞次的区别,如果你选择忍耐,那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无尽的身心痛苦。
在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这无疑给遭受家暴的人们提供了法律的援助。
在新法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精神侵害依旧属于家暴的范畴,同时也适用于同居关系,而非只适用于已婚夫妻。
二、当监护人失职时,其监护权会被撤销,用于保护儿童遭受家暴。
三、当医院和学校发现家暴的情况却不上报,需要承担责任,加强了社会监管。
四、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如果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其亲属、朋友也可代为申请。
如此同时,大众的力量也同样重要。
在美剧《致命女人》中,贝丝安发现一位邻居总是十分奇怪,她一直对这位邻居放心不下。
在她和朋友的聊天中,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位总是涂着绿色眼影的邻居,有可能正在经历家暴。
这位朋友的母亲,经常通过化妆来掩盖她眼睛的淤青,她会用绿色的遮瑕盖住淤青,这样别人就不会看出不同。
当贝丝安感叹这太悲惨了,朋友却说:
不,真正悲惨的是,全家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叔叔阿姨表弟表妹……他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袖手旁观,我恨那些袖手旁观的人。
暴力家庭也有温馨的外表,这个人类内心的恶魔随时可能会蹦出来。
当周围的人选择漠视,因为暴力所流出的鲜血与眼泪,便会被这些沉默所掩盖。
反对暴力,并不是你的责任,却也可以是你的责任,这一切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些安宁,是为了在每个人呼救的时候都能有所回应。
毕竟,这个世界是正在活着的你,以及无数个你未曾见过的你的子孙后代,所要生存的世界。
有一个意大利的街头实验十分有趣,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呼吁大家反对家暴。
主持人在街头寻找了几位男孩,他们11岁、9岁半、7岁、8岁……当一位漂亮的女孩玛蒂娜出现,每位男孩都在吃惊之后浮现出开心的笑容。
主持人问:你喜欢她的什么呢?
“她的眼睛还有头发”、“她的鞋子和双手”、“全部!”
甚至,有胆大的小伙子直白地说,你是个漂亮的女孩,我可以当你的男朋友么?
接着,主持人发出了抚摸她和做个鬼脸的指令。
男孩子们带着一点害羞,愉快又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所有指令。
随后,主持人发出最后一个指令:现在,给她一巴掌,用力地打她!
男孩子们沉默了,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主持人。
主持人:打她呀?快呀!
“不,我不能这么做”,所有的男孩子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因为她是个女孩,我不能这么做。”
“因为你不应该打女生。”
“我不想要伤害她。”
“因为我反对暴力。”
“为什么?因为我是个男人。”
而最美好又带着意大利式浪漫的回答,是其中一位小男孩给出的:
女孩子不该被打,就算是用一朵花来打也不行,就算是一整束也不行。
远离暴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而直视暴力,不再沉默是我们迈开双脚的第一步。
生命原本完整,而伤害使其残缺,即使是爱这样伟大的理由,也不足以成为暴力的起因。
而尊重别人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也是我们身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
勇敢一点,别让家成为危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