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走红,也不想成名,她是演艺圈里最奇葩的明星

2019-10-11     住颜



颜姐也迷上了袁泉。

准确来说,从《中国机长》播出后,大半个媒体圈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她身上。

有人夸她满眼是戏,有人对她的职业态度赞赏有加。这些评价,颜姐举双手同意,但我最爱的还是她的通透

身处演艺圈,大多数人的追求和焦虑都相当一致:

流量和人气,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观众的追捧和正面人设,有时候比演技更重要;

甭管事业如何,都备受中年危机困扰。

而袁泉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些追求和焦虑,在她身上几乎都看不到。

就算流量为王,中年危机的话题无限放大,袁泉始终知道哪条路自己该走,适合自己走。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时,也就拥有了最好的抗风险能力。



01

“我不是明星,是演员”


袁泉到底红不红?

不了解她的人,可能在看完《我的前半生》后,把她当成了“沉寂已久,再度翻红”的女演员。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早就有做一线演员的机会。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6级表演系的她,跟章子怡、秦海璐、梅婷等并称“七朵金花”。

著名的明星班,从来都不缺演技佼佼者。影帝影后,国内顶级奖项几乎被他们班拿了个遍。那时的袁泉,不算最突出的,但却始终不慌不乱。

当其他同学出去拍广告的时候,她踏踏实实当起了好学生,按时上课,坚持晨起练习。情绪低落的时候,就出去跑几圈,大喊几声宣泄一下,再回归到最好的状态。

这之后,各种表演机会纷至沓来。

大三时,参演的首部电影《春天的狂想》,一举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

2000年和潘粤明合作的电影《蓝色爱情》又拿下了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终于进入了大众视线,这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大火的好时机,只要卯足了劲再拼一把,就能赚取更多的人气和流量,但她却不。

在风头正盛的当口,她选择适时抽身,电影减产,把重心转移到话剧舞台上。相比拍戏,话剧受众自然小很多,曝光少,收入也少,而且容错率极低,稍有不慎就会暴露演技短板。

这对演员来说,绝不是什么最优选,但袁泉却乐在其中。

对于这个选择,她有自己的解释:

“舞台才是我的毕生所爱,每天除了读书上课,我想24小时住在剧院。”

因为初衷如此,所以无惧选择。虽然演话剧让她失去了大红的机会,但同样这也是个练兵场,演技因此有了更大的突破。

她出演的《琥珀》,演出门票在香港三天内预售达3000张,创下了香港话剧销售记录。

《简·爱》让她赢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界最高荣誉——梅花奖,这部话剧至今在国家大剧院仍一票难求。

2007年,年仅30岁的袁泉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和老舍、曹禺、田汉跻身同一行列,成为话剧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堂成员。

明星和演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看重人气和流量,而真正的演员是靠每一个角色得到认可。所以袁泉说,她不是明星,是演员。至于红不红,那不是她在乎的事儿。

人这一生,很多时候,都活在别人的评价和建议里,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他人的认可和理解顶多算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要什么。有时候,真正的失落不是源于不得志,而是初心不在。


02

“我不要人设,也不要吹捧”


当然,低调如她,一直都不是热搜的常客。除了这次《中国机长》,再往前推应该就是《我的前半生》了。

单就角色来说,她塑造的唐晶一角相当成功。在很多人看来,罗子君的逆袭史虽然大快人心,但终究有些运气的成分,不过唐晶就不同了,她的独立、雷厉风行、处事风格甚至穿搭,都堪称当代女性教科书。

将角色印象,强加到演员本身,是常有的事。于是,在剧集热播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自觉的把袁泉等同于唐晶本人,自然也把独立女性当成了她的人设。

这也不是袁泉第一次树立这种形象了。包括此前和陆毅合作的《风再起时》,饰演的何晓莺也是独立女性的代表。

这个时代,独立女性频繁被提及,俨然已经成了对女性褒奖有加的词汇,但袁泉却对这个人设十分抵触,准确来说,她排斥所有人设。

“你们看到的都是在电影里的样子,或者是需要为电影来做宣传的样子。我不想要任何人设,人设是一件太累的事情。”

同样,她也十分抗拒那些因为演技而带来的“高帽子”。

这些年,伴随她出现的有很多正面词汇:坚守、坚持、执着、拼命三娘等等。结合她的经历和敬业程度,这些形容都很贴切,但在她看来,这类高尚的词,让人特别不自在。

她认为,演戏是一件满足个人愿望的事情,无论角色呈现如何,都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这本身就是带有私心的,没必要刻意上升到一种精神。而且演员一旦离开角色,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颜姐只想说,三观也太正了吧。如今,别说是演艺圈了,就是朋友圈,都有不少活在人设里,生怕别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但被一个太过正面或完美的人设架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像前段时间的翟天临“学霸人设”翻车事件,王源顶着“乖乖男”形象抽烟事件,都带来了不小的反噬效果。

这么看来,不能随心所欲做自己,的确又累又惨。所以就算独立女性再讨喜,高尚的词汇一箩筐,袁泉也始终拒绝。

不喜欢雷厉风行,安静才是她的本色。喜欢演戏,但也没有疯狂到把它当成生活的全部。

知乎上有网友分享过一段经历。他带孩子参加课外班,偶遇袁泉也在等孩子。整整两个小时,其他妈妈都在玩手机聊天,只有她在角落里看书。

韩寒回忆起拍《后会无期》时,也说,袁泉在片场要么静静的看书,要么默默坐在旁边,脑补走戏。

褪去角色光环,她就是个普通人,陪伴丈夫和孩子,买菜做饭,没有按照大家的期待和吹捧,完全做个拼命三娘。拍戏是她想做的事,家庭同样是她值得花时间的地方。

做自己很难,但从袁泉身上,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处处是伪装的世界,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让人快活。

03

“我没有什么中年危机”


颜姐也聊过不少有关中年危机的话题,不少人都觉得:人到中年,任凭你事业有多成功,中年危机也会如影随形。只不过有的人是自己给的压力,而有的人却是外界的过分苛责。

袁泉属于后者。演技无可挑剔的时候,不少人盯上了她的脸。

42岁的她听过很多这样的抨击:

“白瞎了这盛世美颜”、“女神也老了”、“瓷娃娃失去少女感了”......

对于衰老的评价,她也回应过:

“契诃夫的一些话剧,必须是要40岁以后才能演的。”

但言论并没有就此消失,《中国机长》播出后,仍旧有媒体在她的年纪上大做文章。

被问到有没有中年危机后,她毫不犹豫的说:

“我没有。”

在袁泉看来,你中年危机跟演戏没什么必然联系。既然选择了演员作为终身职业,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什么年纪会遇到什么样的角色,不管是女主角,还是客串,之所以会选择,是因为从这些角色身上看到了有共鸣的点,然后很好的表达出来,就好了。

知乎上有人问:

中年危机是一种什么感受?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那是一种面对未来巨大的失控感和无力感,就像海上被吹得老远的浪花,离世界中心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越来越远?因为你支撑风浪的能力远远不够。

而袁泉的自信恰恰来自于,她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足够抵抗年纪带来的风险。

《中国机长》里,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尤其是剧情中的紧急时刻,你能感到她的每一个表情、眼神和每一句台词都渗透出扎实的演技,虽然能清晰的看到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但被带入剧情的观众,当下更为关注的是她的表演功底。

之后,导演评价袁泉这场戏时,也说道:

“她不止压几个人,是压整舱的人,这不是简单的几句对白能压下去的,靠的是整个人的身体语言、眼神和气场。”

所以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人没有中年危机?我的答案一定是,像袁泉这样,有底气的人。

我们都承认,没有人是不怕老的,年轻也不是人生永久的底色,但才华、能力带来的底气至少能够让你老的更优雅、更坦然,也能让你离开世界中心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

人这一生,从来没有什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你想做的选择。就像她在《孤独的花朵》中唱的那样:“树林中有两条路,而我,选了那条较少人走的路,这就造成了所有人的差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6au20BMH2_cNUgPp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