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更加强大和先进的中国曾经多次帮助日本,将政治体制、学术思想以及汉字、木屐、樱花等事物传到日本,帮助他们走向文明和开化。
然而,随着近代的到来,日本转头加入了列强的阵营,顺应当时的"潮流"来侵略中国,并且在甲午战争、侵华战争中给中国民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日军侵华时期,有为了名利叛逃日本的汉奸走狗,也有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日本友人。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更加难能可贵——她尽管是日本"华族"出身,拥有着和皇室很近的血缘,却毅然加入了中国国籍,甚至还反对自己的女儿嫁给日本人,她便是嵯峨浩。
1869年,日本政府为了将曾经分散给各诸侯的权力集中起来,更好地治理各地,下达了"奉还版籍"的政策,也就是剥夺诸侯们下辖的土地和人口。收回权力后,政府给原本的诸侯们赐予了"华族"的新身份,这一身份位居皇族之下,享有很多普通人所没有的特权。嵯峨浩的祖父嵯峨公藤就被封为了华族中第二等的侯爵。
因为生于华族之家,嵯峨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知书达理、性情温良,还毕业于女子学习院高等科,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二十三岁的一天,嵯峨浩突然被家中长辈叫去和一个陌生的男子见了面,这个男子不是别人,正是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原来,当时的日本政府想要确立日本在伪满洲国的统治,而溥仪终究是个"外人",于是,他们便想出了找日本贵族女子与满清贵族通婚,生下一个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的想法。
然而,溥仪早已丧失了生育能力,是没法实现日本人的目标的。这时,溥仪的弟弟溥杰成为了日本人所看重的新目标。
溥仪既然没有后代,那么皇位交给兄弟的子嗣继承那是很合理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发生过。
既然如此,把计划的目标人物改为溥杰似乎也没什么影响。于是,日本政府很快安排了溥杰和嵯峨浩的"相亲",说是相亲,其实双方都是受胁迫的,根本没有拒绝的权力。
原本,溥杰以为嵯峨浩是受过训练被派到自己身边执行监视任务的,对她并不友好。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受过教育,拥有独立思想的嵯峨浩也非常反感这桩政治联姻,对日军日益猖狂的侵略行为更是深恶痛绝,顿时有了不少好感。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是被迫出嫁,嵯峨浩却也十分用心地照料溥杰,二人之间日久生情,变得非常恩爱。
可惜的是,日军促成二人的婚姻并不是为了他们琴瑟和谐,而是出于自己的肮脏目的。数月之后,日本人逼迫溥仪签订了《帝位继承法》,其中规定了如果皇帝无子,就要立皇弟的子嗣为新君。这年年末,嵯峨浩如日本政府所料怀了身孕,据溥仪回忆,当时他和溥杰都非常紧张,因为如果生下一个小男孩,那么他们兄弟就会完全失去利用价值,迎接他们的可能只有冰冷的子弹。
或许是天意安排,嵯峨浩生下的是个女儿,溥杰对自己的长女寄予了智慧高深的厚望,于是为其取名慧生。
1940年,嵯峨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巧合的是,这次也是女孩,溥杰为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取名嫮生。
1945年,溥杰、嵯峨浩、嫮生一家三口乘机返回伪满,慧生则因为要上小学留在了日本。
很快,苏联军队攻入了东北,将试图逃往日本的溥杰一家抓住,这之后,溥杰先是被扣押,又于50年被移交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而嵯峨浩、嫮生因为是妇女儿童所以被送回了日本。
1954年,十七岁的慧生从日本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与羁押中的父亲溥杰通信,周总理被父女情深感动,同意了请求。两年后,慧生在与大学同学大久保武道相恋,但嵯峨浩却认为慧生的父亲是中国人,所以她不能嫁给日本人,于是加以阻拦。结果,年轻气盛的慧生选择了与男友殉情。1960年,溥杰获得特赦,而对其非常关怀的周总理亲自出面,在第二年五月将嵯峨浩、嫮生接到了中国,让其一家团聚。
见到阔别十六年的丈夫,嵯峨浩再也舍不得与其分开,于是她请求加入中国国籍,并按照日本出嫁后改夫姓的习俗,将名字改为了爱新觉罗·浩。1987年,嵯峨浩因肾病去世,溥杰则在其身旁陪伴到了最后一刻。顺带一提,他们的爱情结晶嫮生于1968年嫁给了一个日本青年,此后就一直在日本从事着推动中日友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