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最高法院天天争斗?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游戏早就有了

2019-07-19   新经典

文末有视频


1932年11月的一个傍晚,华盛顿的一处街角聚集着大量人群,他们安静有序,有人拿着盛满咖啡的热水瓶和塞满三明治的野餐盒,等着晚上竞选活动开始。

下午6点刚过,人越聚越多。此时,作为活动大厅的军械库内外已经站了近2万人。厅内,开始不断有官员上台演讲,他们只专注干一件事:攻击胡佛总统。

胡佛,美国第31任总统,面对大萧条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任期间有超过5千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猛增超过1500万。许多人流落街头,吃了上顿没下顿。

据说,当时的人们饿得受不了,只能去抓野兔吃,还把野兔称为“胡佛猪”。



美国人民需要拯救他们的英雄——现在,英雄正在赶来的列车上,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前助理部长,纽约州州长,即将与胡佛竞选下一任总统席位。

在当天的竞选演讲活动上,罗斯福再次吹起了进攻的号角:

“我在这次竞选中发动了一场战争,一场针对目前共和党领导层中‘四骑士’的正面进攻——这四个骑士是毁灭、拖延、欺骗和绝望。”


他赢得全场的掌声和欢呼声——接下来,这股热潮即将席卷全国,毫无悬念地,罗斯福击败胡佛,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

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历史课本内容:罗斯福上任后推出人尽皆知的“新政”:银行休业整顿;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直至克服大萧条,美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被罗斯福一手拯救。

这段美国往事如同超级英雄电影一般被我们记住,但很多人不知道新政神话背后隐藏着一段少有人知的美国权斗秘史——为了维护新政,身为总统的罗斯福,竟公然对抗最高法院,不仅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混战,甚至险些动摇了美国政体基础。

历史,从来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模样。



新政?不,你不想


让我们把日历往后翻到1935年5月27日。

此时,罗斯福已经上任两年,新政也已推行两年——新政之“新”到了这时候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将成明日黄花。

新政面临的质疑是全方面的。除了遭到媒体和政治对手抨击,对新政积怨最多的是企业主和农场主,他们无法接受新政的许多强制性措施,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于是对政府提起诉讼。那一年,仅仅针对《农业调整法》,就有1700多起诉讼有待审理。

再比如,在当时的纽约,多数女性薪资极低,以至于很多人为了果腹被迫住在地铁站里。于是,当时的政府出台法规定了最低工资,要求企业主不得支付低于此标准的薪资。但企业主认为,此法违反了契约自由原则,侵犯了他们与员工谈判的自由。

一边是企业主和农场主们的合法权益,一边是底层群体的合理利益,该如何抉择?这个棘手的难题,交给了当时的联邦最高法院。

在1935年5月27日这天,最高法院给出了最终答案,它对新政——及其背后的领袖罗斯福——开枪了,而且,是连开三枪。

当天,三起新政相关案件的判决结果被公布出来,政府不仅三起案件都输了,而且都是以9票比0票的结果输了。也就是说,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全都站在了罗斯福的对立面。

这一天是星期一,但后来都会被加上一个前缀以纪念新政之死,人们称这天为“黑色星期一”



为何大法官说了算?


让我们把日历再往前翻到1787年9月17日。


这一天,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完稿,奠定了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在权力分配上,美国的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归属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互相制衡。

其中,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虽没有实权,但他们为争议案件投票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具有一锤定音的话语权。一般,大法官的数量为九位,人们尊称为“九人”(The Nine)。按规定,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任命需征得国会同意,一旦当选便终身就任,达到一定年龄条件后可主动退休,否则谁都无权将其免职,除非遭到国会弹劾。

比如废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或同性恋婚姻合法,均为最高法院之作。哪怕像总统这样国家领袖,都无法动摇最高法院的判决。美国,亦被称为“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


因此,大法官理论上应为法律界资深人士,他不仅精通法律业务,更是要德高望重,能对宪法进行完美无缺的诠释,这样才能受到各方的认可和尊重。

然而,理论归理论,大法官不是一具“宪法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也会犯错误或自相矛盾,甚至连大法官自己都调侃道:“谁知道是什么对法官的判决产生了影响?也许要看他早餐吃了什么吧。”

在“黑色星期一”这天,我们无法得知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究竟吃了什么早餐,但我们不难猜到,当天得知结果的罗斯福肯定气得无法好好就餐。


九人?不,十五人


是偏向企业主,还是偏向底层群体,这是个表面问题——问题的本质在于法官们如何理解宪法。

在新政时期,最高法院分裂为自由派和保守派,前者提倡应灵活理解和运用宪法,判案时应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这有利于新政推行。

而保守派大法官则维护宪法精神,他们认为应严格遵从法律条文,保护个人权益,警惕政府权力的扩张——他们占据了最高法院多数席位,其中有四位法官更是立场坚定,被称为“黑暗四骑士”。

新政在法庭上屡受打击,往往正是“黑暗四骑士”及两位中间派法官投的反对票——但心高气傲的罗斯福可不会坐以待毙,任由这几个披着法袍的老头屠宰。

虽然宪法规定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却留下一个漏洞,它没有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数。也就是说,“九人”中的“九”并非固定不变的。

不过到了1930年代,九位大法官的传统已经保持64年没变了,似乎已成为一种历史传统。但有人偏偏不怎么想,那就是1937年的罗斯福。

在前一年的冬天,他刚刚连任总统成功,并且是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胜利。他正处于权力的巅峰,酝酿着反击最高法院。

“人们看着您就好像看着上帝一样。”在罗斯福首次当选后,有一名美国公民在给新总统的信中写道。现在,上帝正在筹划一份魔鬼般的提案:若大法官超过70岁后不退休,总统就有权力新增一位大法官——以当时的情况看,罗斯福可以新增六位大法官——人们将之称为“填塞法院计划”

如果该提案在国会通过,九人将变为十五人,最高法院可能沦为总统的掌中物,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名存实亡。

罗斯福总统?或罗斯福元首?


尽管罗斯福将提案包装成了“司法体系改革方案 ”,但这不能掩盖他更改最高法院人员构成的野心。

“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一个名为“占领最高法院”的专栏中哀叹道,“自从南北分裂以来,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庞大而深刻的问题。”

有人警告称,随着欧洲的暴政愈演愈烈,“最高法院改革会成为美国出现的第一缕危险信号。”

《纽约先驱论坛报》则将罗斯福和墨索里尼、希特勒摆在了一起:这三位都曾在国家困难时期掌权,都利用社会动荡作为借口使法律变为例行公事,有名无实——法西斯清单中的最后一项不就是“废除法院”吗?

连纳粹都跑出来煽风点火。有纳粹报刊支持填塞最高法院计划,将罗斯福描述成一位反对政府过时思想的强硬的斗士;据说,墨索尼里也对美国“朝着法西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看齐”而表示欢迎。

在宣布填塞最高法院计划后,罗斯福很快就看到所谓“权力的巅峰”是多么脆弱——记者、专栏作者和媒体大亨撰文抨击他;反对党和政治对手意欲借机上位;连民主党内部也四分五裂,有人想报复罗斯福,鼓励议员将给提案投反对票,有人支持总统只为谋得政治利益。还有投机分子还趁乱搞出了势头一度盖过共和党的“美国自由联盟”,成为当时的“第三党”。

罗斯福为了更顺利地推行新政以拯救人民?还是想趁机控制最高法院,从而实现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场国家级的大混战就此展开:暴力罢工此起彼伏,利益交易暗地进行,政治阴谋悄然实施,甚至有人在这场“不流血的政变”过劳而死——美国民主,迎来了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


《至高权力》实拍


通过研究大量的手稿、司法记录、新闻报道及从未出版过的日记,这段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权斗秘史,被知名史学家杰夫·谢索写成鸿篇巨作《至高权力: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的较量》。翻开书页,罗斯福、白宫幕僚、大法官、议员、政治投机分子、媒体大亨在文字的舞台中悉数登场,一出白宫版的“权力的游戏”真实上演。

但是,精彩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在世界集体向右转的今天,这个“强人政治vs司法独立”更是来得及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其为“一部杰出的著作,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九人》作者图宾更是誉之为“21世纪公民必修课”。

人人都在说“以史为镜”,教科书外往往有更多的历史。

▂▂▂

今天,读历史还有意义吗?

《至高权力》

[美]杰夫·谢索 著

陈平 译

本书是美国知名史学家杰夫·谢索代表作,展现新政神话背后的权斗秘史,罗斯福总统、白宫幕僚、大法官、议员、政治投机分子、媒体大亨等人物悉数登场,为了权力斗争而展开一场国家级大混战,堪称一出白宫版的“权力的游戏”:当三权分立如何变为三权分裂,美国民主制该何去何从?

点击底部链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