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一篇新聞報道,竟成了近日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外交風波的導火索。
4月26日,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AFR)記者安德魯·蒂利特(Andrew Tillett)的採訪,採訪中涉及到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的問題。
但澳媒及主流英文媒體故意對採訪內容進行了斷章取義、添油加醋的報道,這些不準確的報道隨後又被一些媒體和自媒體在國內傳播,引起了嚴重的誤導。
AFR在報道中先是稱成競業大使「譴責澳大利亞首相莫里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是『危險的行為』」,之後又忽略語境進行了斷章取義,這部分內容在一些主流英文媒體報道中成了「中國大使對澳採取經濟脅迫」。
《每日郵報》標題:「領事館泄露通話前:澳方指責中國大使威脅破壞經濟,以回應澳方支持新冠源頭調查」
報道發出後,澳大利亞政府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強烈表態。
澳外交部長瑪麗斯·佩恩(Marise Payne)警告中國不要「搞經濟脅迫」,並表示「拒絕認為經濟脅迫是對推動調查的適當回應」。澳貿易部長西蒙·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表示「澳大利亞不會因為經濟脅迫改變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政策立場。」澳外交貿易部(DFAT)秘書長孫芳安(Frances Adamson)和成大使通電話,要求他對這一「令人失望」的發言做出解釋。
在27日成競業大使與DFAT秘書長孫芳安的通話泄露後,又有多家英文媒體報道稱通話圍繞「澳大利亞推動全球調查和中國對澳大利亞做出經濟威脅」展開。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的那篇報道,一開頭就頗具誤導性:
「中國大使警告莫里森政府,其對新冠的獨立調查可能引發中國消費者抵制到澳大利亞的留學旅遊,及牛肉、葡萄酒等受歡迎的農產品出口銷售。」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關於成競業大使採訪的報道開頭
文中寫道:
「……在過去三年里,坎培拉和北京方面的關係處於低谷。成先生表示莫里森推動調查的努力受到中國人民反感,可能有對經濟造成影響的風險。他不願透露反澳情緒是否會影響中國進口澳方的鐵礦石、煤炭或天然氣,但暗示了消費品可能會變得脆弱。
他說:『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如果情況變糟,人們會考慮為什麼要去一個對中國不怎麼友好的國家旅遊。遊客可能改變想法。』
『學生家長也許會想,這個他們發現不怎麼友好,甚至有敵意的地方,還是不是最好的把孩子送去的地方。』
『這由民眾來決定。普通人也許會說我們為什麼要喝澳大利亞葡萄酒、吃澳大利亞牛肉?』
他沒有重複病毒可能由美軍士兵在軍運會帶入武漢的猜測……」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斷章取義部分截圖
這部分報道被某些外媒視作是成競業大使在採取「經濟脅迫」,更有外媒聲稱「中國威脅全世界,不要調查病毒來源」。而澳媒這一誤導性報道傳入國內後,被個別的媒體和自媒體進一步傳播,在國內也引起了所謂「中國大使對澳方推動調查採取含蓄警告」的誤解。
觀察者網發現,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英文版網站27日已經公開了採訪的完整對話內容。
這才是正確的版本:
蒂利特:如果我們繼續推進調查,會給澳大利亞帶來什麼經濟上的後果嗎?
成大使:我不認為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因為就目前來看,我不認為這個調查能得到多少支持。
蒂利特:但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中國會不會因此停止購買我們的鐵礦石、煤炭和天然氣?
成大使:首先,我不認為這會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其次,正如我所說的,中國人民對你們的做法感到沮喪、失望和不滿。從長遠來看,舉個例子,我認為如果情況變遭,人們會考慮為什麼要去一個這樣一個對中國不怎麼友好的國家,遊客可能改變想法。學生家長也許會想,這個他們認為不怎麼友好,甚至有敵意的地方,還是不是最好的把孩子送去的地方。這都取決於公眾,由人民自己決定。也許普通民眾會想,為什麼他們要喝澳大利亞葡萄酒或吃澳大利亞牛肉。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得不同呢?
蒂利特:也就是抵制澳大利亞?
成大使:我不知道。我希望不會如此。但如果氛圍不好甚至變得更糟,我認為這對大家都沒好處。正如我所說,我希望澳方做一些更積極、更符合雙方利益的事。
駐澳大使館公開的採訪內容截圖,圖為被澳媒斷章取義的對話
圖自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官網
對於這場外交風波,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8日的記者會上做出明確回應:「我建議大家仔細閱讀中國大使接受採訪的原文。大使的表態是對澳方近來的一些錯誤言行引起中國人民不滿的擔憂,也是對兩國關係可能受到影響的擔憂,這有什麼問題嗎?我不知道所謂『經濟脅迫』的說法從何談起?」
在採訪中,針對澳方推動的新冠源頭調查,成大使強調:「坦率地說,我們反對澳方這一提議的原因是,它具有明顯的政治動機,是在迎合華盛頓某些勢力在特定時期提出的主張。一些人試圖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中國,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這一提議顯然是與華盛頓的那些勢力聯手,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政治運動。看看一些政客的言論和媒體上的煽動性評論就知道了,有常識的人很容易看出這個提議和想法到底在針對誰。」
他表示,病毒源頭是一個科學問題,應該由專業人士來研究,在得到任何明確的發現之前,非專業人士不宜過早下結論。
成大使還列舉了我國支援全球抗疫的努力。他表示,在最近的一兩個月中,中國已向12個國家派出14個醫療小組,舉行了83次視頻會議,150多個國家參與並充分交換、分享了信息和經驗。我國還向140多個國家和組織提供了必要的醫療設備和物資援助。
他還給出了一組數字:從3月1日到4月10日,中國出口了71億個口罩,2萬台呼吸機,5500萬套防護服和1300萬個護目鏡。成大使表示,我國將繼續儘自己所能,這也是我們的義務。
4月28日,就澳媒關於成競業大使和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孫芳安通話的報道,中國駐澳大使館發言人回答了記者問:
「我注意到了澳媒有關報道,這些報道具有誤導性。成競業大使27日應約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孫芳安通電話,我願介紹通話的主要內容。
孫芳安秘書長首先高度評價武漢實現病例清零,並感謝中方為澳方8家企業在華採購相關醫療物資提供的協助。成大使肯定了澳方抗擊疫情取得的積極進展。
孫芳安秘書長為澳方有關國際調查的建議作了很多辯解,強調該建議是非政治性和不針對中國的,承認現在不是開展調查的時機,澳方也沒有具體方案,不希望此事影響澳中關係。
成大使詳細闡述了中方相關立場,指出無論澳方怎麼辯解,都掩蓋不了有關建議是政治操弄的事實。正如西方諺語所說,「表面叫賣酒,實際出售醋」。
成大使嚴辭拒絕了澳方就其近日接受《澳金融評論報》採訪時有關表態的關切,要求澳方放下意識形態偏見,停止政治操弄,多做有利於雙邊關係發展的事。」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官網截圖
28日當晚,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又發表了聲明,指責中國大使館在答記者問中披露大使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的通話細節的行為,是「違反外交禮儀」。部分外媒也報道稱「中國大使館泄露了與DFAT秘書長的通話內容」。
澳大利亞天空新聞報道標題:「中國大使泄露與DFAT秘書長的通話」
對此,中國駐澳大使館也明確回應: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發言人4月28日下午作出的表態,是對澳方早先違背外交慣例行為的正當回應。關於成競業大使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的通話內容,系由澳媒首先報道,顯然是由澳方官員透露。鑒於有關報道不準確,有誤導性,使館發言人不得不作出表態,以正視聽。
中國駐澳使館從不玩小把戲,這不是我們的傳統。但如果有人要玩這類把戲,我們只好奉陪。」
延伸閱讀:
唇槍舌劍「圍剿中國」?外交部記者會現罕見交鋒,少來「強權即公理」那套
近日,外交部記者會上的罕見交鋒上了熱搜--
路透社記者發問:針對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接受採訪時表示,澳推行獨立調查可能會導致中國公眾不願赴澳旅遊、留學,或購買澳商品。澳外長回應,拒絕中方「經濟脅迫」。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耿爽回應:「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接受採訪時他的表態,是對澳方近來一些錯誤言行引起中國人民不滿的擔憂,也是對兩國關係會因此受到影響的擔憂,作為中國駐外大使,他當然有權利表達這種擔憂。」並坦言 「不知道『經濟脅迫』這種說法從何談起?」
這位記者不依不饒又繼續追問「從來沒有聽到過中國民眾對澳大利亞的做法感到不滿」,還倒打一耙「中國不友好」。對此,耿爽霸氣回應道「如果你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建議你可能需要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恐怕要克服一下自身對中國存在的偏見。」
……
不止是記者會上「唇槍舌劍」,記者會外同樣「刀光劍影」。近日來,美國務卿蓬佩奧多次詆毀中國「銷毀了所有樣本」,叫囂要向中國追責、讓中國賠償。華春瑩發推怒懟:「難道NRSC的備忘錄和『灰色地帶』披露的還不夠清楚嗎?停止政治把戲,還是省點精力去拯救生命吧」;《新聞聯播》也刊發國際銳評,痛斥散播「政治病毒」的蓬佩奧正把自己變成人類公敵;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官網發文揭露西方反華輿論戰「套路」,指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一系列擲地有聲的回應,是對無恥謊言的回擊,更向世界傳遞了事實真相與中國態度。
但話說回來,甩鍋純粹是自欺欺人的把戲,絲毫奈何不了病毒。這個道理西方政客不會不懂,為何他們卻一再罔顧人命、集體站隊黑中國?從主觀上來說,他們希望通過推衍塞責、諉過於人為自己抗疫不力開脫,從而繼續欺騙選民、穩固票倉。從客觀來說,許多演技型的西方政客根本就缺乏駕馭複雜局面、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所以當其深陷巨大困境時,責怪別人就成了第一選項。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史蒂芬·佩里在接受採訪時就說了大實話: 「我們的大臣們從來沒有做過這類工作。他們必須就如何應對疫情做決策,可他們缺乏相關背景,一些政客發現這太難了,因此開始怪罪別人。」
的確,抗疫是一項實打實的工作。從統籌調度醫療資源到激勵企業擴大生產,再到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沒有一樣是動動嘴皮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深入複雜現實、調動多方力量來統籌解決。這樣的實功,顯然超出許多西方政客的能力範疇,尤其近些年西方政治體制極化明顯,愈發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實」的泥潭不能自拔,面對如此嚴峻場面很容易手忙腳亂。
對於西方世界罪名化中國的「烏賊戰術」,我們必須高度警惕。雖說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很可能改變政治敘事手法,將眾多不諳真相的民眾裹挾其中。最近,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相信新冠病毒「很可能」是在實驗室中產生的,其中23%的人認為病毒是實驗室故意研製的。此外,從歷史上看,國際輿論定罪一直都是西方國家實施帝國主義政策的專用配套工具。憑藉這個「大殺器」,他們便能把自己的嚴重犯罪行徑掩蓋起來或者輕易轉移到別人身上。如今故技重施,我們豈能聽之任之?
而透過這波「圍剿中國」的輿論戰,我們再一次看到「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並非虛言,「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的叢林法則依然強悍,曾靠堅船利炮巧取豪奪的「征服者」們依然兇殘。沒人威脅其霸權利益時,他們扮演著「自由」「人權」「民主」的燈塔,一旦別人過得稍好,他們就立刻撕下堂皇的面紗,露出「撒謊、欺騙、偷竊」的本性。對於這種霸蠻行徑,要繼續有理有據回擊,更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以更加強大的實力證明自己、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