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共和國同齡院士硬核表白:願與祖國共奮進

2019-09-30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甘曉 高雅麗 任芳言 卜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經70年風雨,我國科學事業在薄弱的基礎上起步,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科學實力不斷增強,正闊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國慶前夕,《中國科學報》尋訪與共和國同齡的4位院士,聽他們以親身經歷實力「表白」祖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玉良:

把科研做實做細做深

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玉良馬上迎來自己70周歲的生日。和共和國一起慶祝生日,是他感到最幸福的事。

「我是和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大學畢業分配來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這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堅定了我一生投身科學研究的理想。」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出生於1949年的李玉良從「小家」看「大家」、從科研看國家,他既是中國巨變的親歷者,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參與者。

這些年,他從一個細節中感覺到中國科學事業的新變化:「出國學習漸漸少了,國外來的科學家多了,這說明中國科學在進步。」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科研人員的研究思想、學術水平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國際同行也願意來到中國交流學習。

2010年,李玉良帶領團隊合成出一種新的碳材料——石墨炔,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合成化學方法獲得的全碳材料。

如何「引領」這一全新領域,成為團隊面臨的重大挑戰。

「我們面前沒有退路,只能頂住壓力,下大功夫、埋頭苦幹,把研究做實、做細、做深。近5年,我們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真正實現了引領。」李玉良表示。

70年來,中國的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李玉良也感受到了科研環境不斷改善。「當前中國的化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這是科學家幾十年努力獲得的成果。但同時原創性的科研成果還是不多。我希望繼續努力,做源頭創新,能夠在國際上持續引領該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雲圻:

祖國給了我三個「小幸運」

9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雲圻從國外出差回來,時差還沒倒完,又一頭扎進實驗室了。

半年前過完70歲生日的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個人命運和祖國發展分不開,祖國給了我許多『小幸運』,讓我走到今天。」

回首一路走來的70年,劉雲圻說,上大學、分配工作到化學所、公派出國這三件事,是他人生的三個轉折點。

1949年,劉雲圻出生在江蘇靖江的一個貧苦家庭。高中階段,為響應國家號召,劉雲圻回鄉當了農民,後來又進了社辦工廠當工人。

「那時,我的目標就是當好農民、做好工人。」他說,「根本沒想過做科學家。」

第一個轉折點在1972年。

當時,全國一些高校恢復招生,劉雲圻以優秀的平時表現和優異的考試成績通過了錄取難度相當大的工農兵學員考核,進入南京大學化學系,走進了化學的世界。

第二個轉折點在1975年。

3年本科學習後,劉雲圻被分配到中科院化學所,從此開始了「國家隊」的科研工作。

第三個轉折點則在1985年。

劉雲圻被公派去日本進修,以「洋插隊」的方式走向了世界科學前沿。「一年進修結束後,我感覺還沒學到位,又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攻讀了博士學位。」他說,「回國時毫不猶豫,國家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我一定要回去。」

如今,劉雲圻帶領的團隊布局了3個科研方向,分別是石墨烯、分子材料與器件及原子/分子製造領域。他給這3個方向在創新鏈條中明確定位:石墨烯領域側重應用,分子材料與器件基礎和應用都有,原子/分子製造則重在基礎研究。

「國家給了我改變人生的幸運,我很珍惜。」劉雲圻強調,「爭取用優異的科研成果報效祖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

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科技人才

彭永臻出生於1949年,這位古稀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見證了共和國的蓬勃發展,更對我國污水處理事業取得的進步有深刻體會。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從幾乎空白達到現在的90%以上,我國水環境質量得到根本好轉。

幾十年來,彭永臻和他的學生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污水處理廠。

在滇池、遼河、松花江,有他帶領團隊建立起的城市污水處理示範工程;在北京,他帶領團隊協助和配合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建立了厭氧氨氧化工程,解決了北京市污泥消化液處理難題。

彭永臻幾十年紮根一個研究方向,一門心思研究污水脫氮除磷。

2011年以來,彭永臻率先提出的短程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聯合處理城市污水技術,在國內外發表了該領域的前十篇論文,並在工程上得到了驗證。

2015年當選院士後,彭永臻謝絕配車、配秘書,把全部精力放在創建國家工程實驗室上,力求解決新技術的工程化瓶頸。

「科研工作必須把國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只有科研不斷創新,國家才能發展。」彭永臻深情地表示,「我發自內心地希望所有科技工作者,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迎頭趕上,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談到自己對未來的期許,這位聲音洪亮、不時冒出點東北口音的院士非常「接地氣」。

他表示,自己將繼續致力於讓「污水還清」,努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并力求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同時「把自己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優秀的科技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

「又揚飛鞭上征途」

1949年出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從小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志向刻在心裡,堅定了自己的科技報國夢。

在「上山下鄉」和結束大學階段的「礦山機械」專業學習後,1979年,蘇義腦考取了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的首屆研究生,就此進入石油戰線。

1986年,博士論文即將完成之際,蘇義腦了解到國外在定向井連續控制方面的最新進展,意識到這將是一大發展方向,但國內還缺乏相關技術。「我決心一試。」蘇義腦說。

1987年,他帶著剛製成的樣機前往油田進行現場實驗。「這一課題從我一人開始,後逐步擴大成研究小組,前後歷時達14年之久,逐步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便於推廣應用的鑽井新技術。」蘇義腦說。

進入上世紀90年代,蘇義腦帶領團隊突破水平井鑽井必需的「導向螺杆鑽具」後,投入大慶油田「樹平1井」鑽探中。

他回憶自己在著陸控制的五晝夜中僅僅睡了10多個小時,進靶過程的50多個小時一直沒合眼,夜裡一連9個小時站在鑽台上,最終和團隊創出了在井下2000多米深處準確鑽入6米靶窗,並且僅偏離靶中線0.14米的高精度指標,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讚揚。

進入石油戰線40年來,蘇義腦參加了多項國家項目的研究和攻關,獲得了多項國家科技獎勵。

回望自己取得的成績,他仍用獲得碩士學位時所寫的詩句勉勵自己:「莫道功成該歇馬,又揚飛鞭上征途。」

《中國科學報》 (2019-09-30 第1版 要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wzYgW0BMH2_cNUgis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