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此人三族,有一人僥倖逃脫,他的子孫親手滅晉
大家都知道,三國雖然轟轟烈烈,可正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頭所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朝這個方向來了,最終,三國中蜀漢和東吳,都被曹魏給吞併了,可以說,曹操才是三國的大贏家,他自己雖然沒有稱帝,可他的兒子曹丕開始稱帝了,也開啟了所謂的曹魏時代。只是,非常可惜,曹家的人命都非常短,這也使他們的王朝也變得很短,這個暫且不說,說曹丕接了曹操的位置後,也勵精圖治,可還是沒有拿下了另外兩個國,竟然把機會留給了司馬家族的人。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我要說別的,就說說司馬家族吧。
這裡我要說的三國時期一個重要任人物,就是司馬懿,司馬懿也算是三國時期一個非常獨特的人才了,在曹操後期,只有他能和諸葛亮抗衡,可曹操對他根本不放心,因為他和諸葛亮完全的不同,諸葛亮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備,對後主劉禪一片忠心,據說,劉備死後,劉禪聽信讒言去抄諸葛亮家,只有日常生活用品,別無它用,劉禪知道後嚎啕大哭,說,這才是忠臣啊!而司馬懿呢,一直隱藏著野心,他是個包藏禍心的人,曹操是亂世梟雄,這一點當然能看得出,他既然重用司馬懿,又嚴加提防司馬懿,臨終前跟曹丕暗示,不能重用司馬家族的人,因為在曹操看來,曹丕根本不能制服他們,最後會禍國殃民。
這裡有人要問了,既然曹操已經發現司馬懿包藏禍心,為什麼不除掉他呢,這主要是應為i曹操惜才,他也是在模稜兩可的判斷中,不能完全斷定,當時司馬懿掩藏的太深了,這才逃過了曹操這一劫。
曹丕牢記了父親的遺言,在任期間用曹真為大都督也不用司馬懿,到了曹丕兒子曹睿這裡,更是更不敢用司馬懿,可遺憾的是,曹操的子孫真的短命,死的太早了,沒有熬過這個司馬懿,到了曹操曾孫這裡,情況就不一樣了,人才凋零的不行,朝中沒有人才,而那邊諸葛亮還要拼盡全力來北伐 ,朝中無人能敵,這個時候,有人建議讓出司馬懿。
沒有辦法,執政的曹芳就請出了司馬懿,這回染指群里的司馬懿跟以往完全不同,他已經有了打算,在朝中和軍隊里都安排自己的勢力,打壓曹爽的勢力,漸漸成了自己的一個很大的集團,當時曹睿臨終時候託孤給曹爽和司馬懿的,曹爽是大將軍,明顯比司馬懿占優,曹爽又任用自己的人,何宴,李勝等人得到重用,排斥了司馬懿,不久之後,曹芳又晉升司馬懿為太傅,更沒有權了,甚至司馬懿都沒有權參與政令的決策,這讓司馬懿很是窩火,他裝病在家,但他沒有閒著,而是準備反擊。
機會終於來了,公元249年,少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去拜謁魏明帝之墓,司馬懿便進到宮裡,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城門,占據武庫等,進行了政變,他用奸詐之計,還對天起誓什麼的,沒想到很容易地制服了曹爽,更沒有想到全國很多人都和他結盟,要知道當時曹爽手裡有重兵的,司馬懿答應不殺曹爽的,可逮捕之後便開了殺戒,而且直接滅了曹爽三族,當然誅殺的還有曹爽身邊的謀士,幹將等。
當時曹爽有個重要的謀士叫桓范,對曹家忠心一片,他逃出城來向曹爽報信,並讓曹爽跟少帝進諫,號召各地進城擒賊,此時的司馬懿已經非常擔心,雖然全國各地有支持的,可一旦皇帝發令,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可曹爽卻不同意,竟然接受司馬懿的勸降,桓范聽完指天大罵,曹真一世英傑怎麼生出來個這種蠢豬,等著被滅族吧。果然被桓范說中,司馬懿動了殺手,曹爽家一個沒跑了,可被連帶的桓范家也被滅了三族。非常悽慘。
可萬幸的是桓范一個兒子,叫桓凱跑了出來,隱姓埋名活了下來,可就這個一個桓家子孫,成了司馬家族的掘墓者。
雖然司馬懿沒有直接竊取曹氏的江山,可兒孫卻把曹家江山奪取,司馬懿之後,便是司馬昭,大家都知道有那樣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說在司馬昭時候已經野心到了極點,而且更讓人憤怒的是,司馬昭竟然當面弒君,把曹操最有骨氣的子孫曹髦給殺掉了,之後,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晉朝建立後,社會矛盾依然嚴重,司馬炎沒有能解決了,卻把這些難題交給弱智的司馬衷,司馬衷這裡就亂了,後宮強權,弄的天下不寧,開始有了八王之亂,全國亂成一鍋粥,你爭我奪,可以說,接下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最慘的是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悲劇。就在這裡亂世里,出來一位叫桓溫的人,這就是桓范的後人,差點沒把晉朝廢掉,而他的兒子桓玄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追認桓溫為「宣武皇帝」,他成了晉朝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應該說,世道輪迴,作孽是要還的,司馬家族用最不仁義的方法竊取了政權,自然不會有善終,不知道司馬懿在地下得之這樣的情況會不會懺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