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仄,什麼叫平?

2019-06-20     梧桐樹邊羽

這完全是個初學者入門的問題。

那麼這個文章,也就相當簡易而平直,那些高手完全可以繞過此文不看,不要嫌講得囉嗦,因為講得仔細,方便入門。

我們都愛讀古詩。為什麼愛讀呢?因為古詩朗朗上口,音律精妙,抑揚頓挫,繞樑三日。古詩在音律與意境上的和諧完全超越現代詩的以內容為先,拋棄格律的作法。一首好的詩詞,如何做到誦讀通順?不能產生語病,不能念起來結結巴巴。這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

當然是有的。古人幾千年來發現、整理、創造了一整套作詩的格律關係。首先是漢字音韻學,從曹魏時的曹植髮明的「梵唄」,開始對脫離音樂存在的漢字發音進行研究,到沈約的「四聲八病」,將漢字音韻學用於詩歌創作,再到許敬宗把四聲簡化為「平仄」,宋之問等人創造出固定平仄格式的近體格律詩。中國古代詩歌完成了一次從粗糙到精細,從自發到規範的千年發展,近體格律詩定型於盛唐。

平仄是什麼?

平仄是古代詩人在漢字四聲發音上面整理、簡化出來用於近體格律詩創作指導的漢字音韻工具。

我們如果不學習創作近體格律詩,甚至都不需要專門學習平仄。

在進行現代詩、古體詩(古風)的創作時,我們只需要注意漢字本身的四聲音調配合整個句子的流暢、清晰,不需要考慮平仄。

但我們要學習更高級,更精妙音律內容結合的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那麼平仄就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現代漢語普通話確實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

希望學習平仄,了解古詩詞音韻之美的人還是大多數。

我們從普通話出發具體看看平仄是指什麼。肯定又會有高手說:「怎麼能用普通話發音來斷平仄?」那你用古發音把古文全讀出來,咱們再說?對初學者來說,從普通話入平仄是最簡單快捷的事情,雖然會有錯誤,但是問題不大。後期平仄知識熟悉之後,再去考慮平水韻、古發音之類的問題比較合適。

普通話平仄

漢語拼音中,音調為四聲,一,二,三,四聲,舉例:「飛、肥、匪、廢」。對應的平仄呢,一聲為陰平,二聲為陽平。三聲和四聲都是仄聲。這樣,所有的漢字根據這四聲調都可以劃入平音和仄音。這是普通話。

「風起於青萍之末」,平仄就是「平仄平平平平仄」,當然,這只是一句古文,並不是詩。「這只是一句古文」,平仄是「仄仄仄仄仄仄平」。你看,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以按照這個規則劃出平仄來。

古今平仄異同

而古漢語的平仄劃分和普通話是有區別的, 古時候的四聲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規律中,平還是平,上、入、去統統劃入仄聲。平聲呢,還是對應普通話的一二聲,「飛、肥」的音調,和現在是一樣的。「上」就是普通話的第三聲,「匪」的音調。「去」就是第四聲,「廢」的音調。那麼「入」聲字去哪兒了呢?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了,發音「一,二,三,四」聲都有。這個也就是平仄的難點所在了,在鑑賞古詩的時候,如果發現該發仄音的時候卻是現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這個字古時候的發音,是不是屬於入聲字。

比如上面提到的「這只是一句古文」,有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一」字發第二聲,卻是仄音?因為「一」在古時候就是個仄音字。而我們根據四聲韻來進行劃分的話,「這只是一句古文」的四聲其實應該是「去入去入去上平」,相對來說,「仄仄仄仄仄仄平」是不是更簡單、更容易讓人找出發音之間的對應和抑揚頓挫呢?

為什麼平仄取代四聲標註

當然,上面都是針對漢字單個發音的平仄來談,主要是解決漢字的平、仄問題,並不是解決格律詩的平仄關係問題。關於平仄關係,相當於詩歌知識的進階,我前面另外有文章解答。這裡不贅述。

我們還是找首詩做例子講一下,給大家建立一些平仄和四聲在詩歌中運用的概念,大家看過後,就知道為什麼平仄能夠代替四聲了。找首最簡單的五絕吧,字越少看得越清。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假如沒有平仄,我們用沈約的四聲標註,得到發音起伏的關係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看不看得清?找不著的內在音韻規律和關係?

咱們把「上、入、去」劃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是不是瞬間清晰,明朗了?一二句平仄相對,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對。

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體格律詩。音律優美再加上詩意真切,構思奇特,這首五絕就在詩歌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就是古詩的平、仄,以及平仄在近體格律詩中的運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uLnQWwB8g2yegND_g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