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武漢耗時76天終於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封城」時光即將過去。
資料圖: 武漢漢口火車站。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自1949年5月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武漢市以來,這座中部樞紐城市便以公路、水路阡陌縱橫的發達交通示人。「故步自封」,是長居於此的市民難以想像的生活場景。
因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江城市民經歷史無前例的兩個半月。按下「重啟鍵」,武漢將解開哪些束縛?
探究解什麼,首先須知哪些被封閉。
其一,離漢通道關閉、市內交通暫停運行。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1月23日發布公告稱,當天上午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暫時關閉。26日,中心城區實施機動車禁行管理。
這座江邊城市如壯士斷腕般,在封鎖自身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將新冠病毒擋在域內。然而,封閉的生活並不意味孤立無援。4萬餘人、逾百支醫療隊陸續由全國各地千里馳援,患者身前多了一道抵擋病毒的白色屏障。
其二,社區封閉管理。2月11日,市防控指揮部再發通告,決定即日起對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對於一個擁有超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來說,這是無比艱難的決定。
自此,各區縣商超紛紛停止向個人供貨。連接居民需求和商家供給之間的,是社區工作者、下沉幹部、志願者等萬千身影。自救者天助,市民與政府高度配合,全市共抗疫情的生動圖卷在每個角落上演。「封城」,於「內防擴散、外防輸出」任務中發揮舉足輕重作用。
其三,心理陰霾。疫情迅猛來襲,大多數人一度認為「封城」乃短期之舉,豈料76天的「宅生活」就此展開。人心惶惶的日子在每個經歷其間的個體心中烙下痕跡,一把無形的鐵鎖亟需密鑰。
航拍武漢東湖綠道。周星亮 攝
武漢4月8日0時起「解封」,不少市民聽聞消息誤以為往常即將回歸,實則尚有不小差距。那麼,「解封」具體解什麼?
武漢疫情形勢自3月以來出現明顯好轉,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市內公交車、地鐵先後於3月25日、28日恢復運營,火車站、天河機場此間進行了全面消殺。相關通告宣布,「綠碼」擁有者「解封」後可離漢。
與此同時,考慮到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因應無症狀感染者和康復出院後復檢為陽性患者的出現,武漢將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並持續做好社區封控,以此築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
離漢通道「解封」,社區管理與以前會有何異同?不變的是公眾仍在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工作生活,變的則是物理隔離的適當調整以及特殊群體的幫扶細化。零星病例不等於防疫零風險,防護意識亦不能隨解封「煙消雲散」。
「心房」解鎖,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自我疏導,更需要全社會的良善環境。
康復患者、逝者家屬、醫護人員及至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心理需求當引起各方重視。尤其是康復者,即使出院回家,出於安全考慮也多將自己封閉家中。家住武昌老城的程勁松一家四口全部結束隔離回家團聚不久,他們在屋內仍時刻佩戴口罩,無特殊原因不敢擅自打開房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劉忠純總結,有關心理問題當前有兩塊工作需妥善應對,一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二是哀傷反應處理。他特別提到,對於逝者家屬要允許其哀傷,哀傷需要表達且需要時間。
原標題:《述評:武漢「解封」 封什麼、解什麼?》
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楊程晨
編輯:劉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