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燕下都,不僅僅是一段歷史!

2019-09-14     易水渡

燕下都,不僅僅是一段歷史!

原創:英華

來源:英華時光

燕下都,不僅僅是一段歷史!

初秋,走進易縣縣城東南的廣闊平原,沿鄉村公路,穿過片片青紗帳,就可以見到散落在這裡的十座大大小小的土丘。這些高矮錯落的土丘,便是燕下都時期的宮殿基址和陵墓的封土。在附近的村子,隨意尋問這裡的村民,他們便可以指出「武陽台」「老姆台」等代表性宮殿基址的方位。兩千多年來,人們在此世代繁衍,村莊、田野已和這片已知發現最大的戰國都城遺址融為一體,共同見證著歷史更迭與滄桑。

武陽台航拍圖 楊增紅攝影

翻開易縣縣誌,「燕下都」在三十編中自成一編,記錄詳實。燕國,是周初所封的重要同姓諸候國之一,位列戰國「七雄」之一,稱「萬乘之國」,從受封之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歷時八百餘年。

《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燕國的都城設在"薊",稱上都,在今北京一帶。燕下都為春秋後期燕文公所建,又稱「武陽城」。戰國時,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在「子之之亂」後即位,成為燕國第三十九任國君。這是一位敢擔當、勇作為的明主,上任伊始便擴建燕下都,問計於良師,高築黃金台,禮賢下士,廣聚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紛然趕來報效。在這些英才的輔佐下,燕國中興崛起,稱雄一方。「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作《古風》中曾這樣描述。此後,燕昭王又大舉擴建都城,至秦滅燕,燕下都作為燕國都城長達300餘年。燕國史上,燕昭王招賢納士、秦開北伐東胡、樂毅伐齊、荊軻刺秦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均發生在燕下都時期,並留下了千金買骨、鷸蚌相爭、氣貫長虹等成語典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和燕下都文管所工作人員劉玉霞一起走進武陽台遺址,從兩層高出地面約11米的夯土台基中我們依舊可以想見當年建築之雄偉。據劉玉霞介紹,燕下都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形狀呈長方形,東西約8公里,南北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據推測城中人口約30萬,是燕國南方的戰略要地。燕下都故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宮殿區位於東城東北部。主體宮殿建築夯土基址共有4座。武陽台既是宮殿區內的中心建築,也是主體宮殿建築最南端的一座,往北,依次還有望景台、張公台和城外的老姆台。其他宮殿建築群,均圍繞武陽台而建,分布在東西、東南和西南三處,分別是小平台、路家台、老爺廟台宮殿建築群。

劉玉霞說:「燕下都遺址出土文物總量約10萬餘件,主要是建築構件及生產用具、禮器、兵器、貨幣等。其中,新中國成立後出土的戰國銅人和透雕龍鳳紋銅鋪首被專家定為國寶。」在易縣博物館,一件件陶管、瓦當等文物靜默著述說著那段過往,也向世人展示著在生產條件相對落後的戰國時期,匠人們心思之巧妙。這種匠心在燕下都遺址多有體現。在燕下都城牆遺址,我們可以透過穿棍、穿繩的建築痕跡,進一步認識城垣的建築方法,也可以充分感受匠人們選址、建造的艱辛而不朽的過程。而一代又一代的易縣人民正是通過發揚這種匠心精神,延續俠肝義膽的精神血脈,創造續寫著燦爛的易水文化。

燕下都遺址古城牆一角 劉振武攝影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遺址保護,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使得燕下都遺址保護成為我國大型古遺址保護初期階段的典範。1964年,文化部牽頭舉辦的「大型古遺址保護工作座談會」,就選定在已率先完成「四有」工作的燕下都遺址召開,從此「大型古遺址」即「大遺址」這一文物保護新概念登上了歷史舞台。

改革開放後,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投入不斷加大,武陽台、老姆台、西城牆等重要遺址點的本體防護工程得以順利實施。2001年,著手編制保護規劃,到201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頒布《關於公布易縣燕下都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通知》,歷經11年,規劃基本圍繞遺址保護、利用、管理和研究四個方面開展。「十一五」期間,燕下都遺址為全國百處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在《燕下都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理念指導和工作框架下,燕下都遺址實施了數年持續不斷的保護工程,「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共實施古墓葬安防試用工程、遺址本體保護和安全防護、環境整治、遺址全景航空測繪、可移動金屬文物科技保護等五大類二十多項保護工程。燕下都的保護工作,受到了專家和相關人士的肯定。2013年12月,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柴小明書記任首席專家的《大遺址保護行動追蹤研究》課題組對燕下都遺址深入調研,認為「燕下都遺址這種以最大程度保持遺址原貌為基礎,開展保護和維修工程的做法,值得其他大遺址借鑑」。

武陽台遺址 於志浩攝影

九女台遺址 楊增紅攝影

河北又稱燕趙大地,燕文化是河北省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燕下都遺址是燕文化標誌性遺存之一,是研究戰國時期燕國歷史的一大寶地。

易縣作協主席李文通曾著書《我們的燕國》,介紹燕國影響至今的重大事件,挖掘整理燕文化的寶貴遺存。就如書名所言,燕下都,在易縣不僅僅是一段歷史,而是一段可見、可尋、可生長的文化記憶,它正期待著開發、研究、利用,把豐富燦爛的燕文化奉獻給人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ssoRm0BJleJMoPMEt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