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古文的最早發現者王懿榮

2019-10-08     朝陽阿力

甲骨文最早出土於何時,尚無定論,直到清末,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清朝光緒年25年(1899年),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1845-1900年)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校長)。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看見上面刻著字,就覺得很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把這些奇怪的圖案畫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所以,人們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另有一種說法,說的是當時藥店收"龍骨"有規定,帶字的不要,所以王懿榮不可能在藥中看到,是山東濰縣古董商人范壽軒賣給了北京的王懿榮。

王懿榮(1845-1900年)光緒六年進士,翰林編修

國子監(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

由於藥鋪老闆拒收上面有刻畫痕跡的龍骨,小屯村的農民就用小刀將上面的痕跡刮掉,以6文錢一斤的價格,將挖出的龍骨賣給藥鋪。於是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作藥吃進肚裡,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甲骨文的發現,使中國的文字史推進到了3000年以前。學術界基本認同清末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王懿榮為清末翰林,進士出身,具有深厚的金石學造詣。他在得到甲骨之後,即認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遺物,並開始重金收購有字甲骨,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共得到1508片。王懿榮對甲骨的收購,逐漸引起學者重視,古董商人則故意隱瞞甲骨出土地,以壟斷貨源,從中漁利。王懿榮好友劉鶚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為甲骨來自河南湯陰。後來羅振玉經過多方查詢,終於確定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洹河之濱的小屯村,這裡與古文獻記載的商朝後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

甲骨文

甲骨文

然而,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的符號被確認為的商代文字是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蹟)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既十分偶然又極富戲劇色彩。

甲骨文

甲骨文

王懿榮殉難後,他的兒子為還舊債出售了家中所藏古物,王懿榮收藏的甲骨在1902年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劉鶚於1903年11月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

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榮譽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紀念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lbIrm0BMH2_cNUgXk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