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播稀長稠可增產,播稠長稠不增產,這是為什麼?

2019-10-02     回村歇歇

冬小麥是廣泛種植的農作物,在我國冬小麥是僅次於水稻種植面積的主要口糧之一。冬小麥麵粉加工的饅頭,麵條,各類餅乾,麵包等,是北方居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在我們河北農村,好多人吃大米飯吃不飽,吃大米飯老覺得吃飽了,一會又覺得飢餓,不頂時間。但吃小麥麵粉類食物如饅頭、麵條等,就覺得吃的包,非常頂飢餓。

例如,北方農民到地里干農活,中午不回家吃飯,袋子裡裝兩個饅頭,一塊鹹菜,或者一棵蔥,一頭蒜,中午就可以對付一頓飯,下午繼續干農活。因此種植好冬小麥,讓冬小麥獲得豐產高產,這是解決人們生活溫飽的關鍵基礎,擁有足夠數量的冬小麥,才能開發加工更多的其它美味食品。小麥還是生產啤酒的重要原料之一。

今天咱就講講決定冬小麥豐收高產的基礎條件:

第一、稀麥稠豆不養家是啥道理?搞懂冬小麥苗的基數對高產有多重要

冬小麥種植看似簡單,是個粗放農活,但要讓種植的冬小麥獲得高產,就有很多關鍵的技術節點了。而農諺道:稀麥稠豆不養家的意思是說,冬小麥苗不能太稀,稀了看著麥穗很大,看上去很養眼很喜人,但難豐收高產;而大豆播種稠密了,只長一根主莖,不分枝,豆苗弱,不通風,就沒法開花結豆莢,造成產量很低,還容易倒伏。

因此,影響冬小麥產量的基礎,是在培肥地力的條件下,保證冬小麥苗的密度,有足夠的苗基數,就是人們常說的畝麥穗數量的多少,這點特別關鍵。

冬小麥有了畝麥穗數的多少,進一步就是單穗籽粒數目的多少;有了單穗籽粒多少,就要看千粒重是多少了,千粒重和麥粒的成色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就得出了結論,冬小麥高產基礎:高水肥農田必不可少+畝麥穗數量+單穗籽粒數量+千粒重。這四個硬性條件構成了冬小麥高產的人為基礎,就是農戶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可自己決定操作。然後,冬小麥的豐產高產,就要看當年的天氣情況了,因為每一種農作物都有自己適宜生長的物候條件。這也是農人們常感嘆的:種不種在人收不收在天

搞明白了冬小麥種植豐產高產的以上這些基本條件後,就可以有針對地做好冬小麥豐收高產的各種要素,夯實冬小麥高產的基礎。

特別說明:以下幾點是完全建立在高水肥農田的基礎上來講解的。

第二、冬小麥播種量對畝穗數的影響

冬小麥畝播種量是影響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了明確這點,咱先看看冬小麥高產田塊必須要保證的畝麥穗數量是多少。

1.冬小麥畝穗頭數產量

根據多年測試,畝產600公斤以上的麥田,畝麥穗數要達到40萬以上,不能少於38萬穗頭;單穗籽粒在45粒上下;千粒重在35克~40克。這樣粗略估算按照千粒重40克,一公斤小麥約合25000籽粒;按照單穗約40粒估算,25個麥穗×40粒=1000粒;約625個麥穗,可收穫一公斤小麥。

得出結論:每畝40(萬麥穗)÷625(收穫一公斤小麥需要的麥穗數量)=640(公斤)。這當然是個估算的大概畝產數量,而根據當年物候條件,麥粒肥瘦,是否倒伏等等很多原因,決定著冬小麥的產量。

2.麥苗分櫱對畝麥穗數的影響

冬小麥和玉米穀子都是禾本科農作物,但不同的是小米苗分櫱,而玉米和穀子苗不會分櫱。所有保證畝麥穗40萬不能簡單認為一粒麥種只長一個麥穗。

如果按照1粒麥種100%出苗,麥苗不分櫱,單株單穗計算,每畝18公斤麥種就可長出40萬麥穗頭。但在冬小麥實際播種過程中,不能這麼估算。按照麥種試驗芽率是95%,加上種子播種在土壤里深淺露地表的種子,能達到90%芽率出苗,播種標準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所以,在冀魯豫農業種植帶,因為棉花辣椒等騰地較晚,在立冬前播種冬小麥,每畝就要播種25公斤,因為播種太晚,冬小麥有效分櫱太少,只能寄希望單株單穗頭了。

第三、冬小麥畝播種量和單粒種子分櫱數目多少的關係

我們搞清楚了上述第二點,咱再來說說播種量和分櫱決定著畝穗頭數的關係。

農諺道:麥崩九股,就是說一粒小麥種子,在條件完全適宜的環境下,一粒種子可以分櫱9枝,可長出9個穗頭。但在實際種植中,每粒麥種分櫱3~5枝才比較科學,若種植播種均勻情況下,每粒種子分櫱三枝最為科學,因為一粒種子分枝太多,距離根部太遠的分櫱就會逐漸變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小麥高標準播種作業中,通過提早播期,精耕細作,減少畝麥種播種量,使單粒麥種分櫱5枝左右的麥田,在同等地力,同樣品種和相同的物候條件下,和靠加大播種量達到麥穗頭數量的地塊相比較,減少畝播種量,依靠單粒種子有效分櫱數量生長得稠密的麥田更容易獲得高產,還抗倒伏。單靠增加播種量來提高麥苗的基數,很多麥苗都是獨根,苗弱,容易倒伏,不容易獲得高產。

搞明白了「播稀長稠可增產,播稠長稠不增產」這個道理後,咱們再往下討論。

第四、播種冬小麥時期早晚和土壤種類對播種量的影響

在以冀魯豫接壤為北方的冬小麥種植區,因為自然氣候寒冷,麥苗進入大雪後,生長越來越慢,到冰凍土地,小麥苗進入了半休眠期,直到來年雨水節氣後,麥苗才開始返青生長。因此冬小麥播期早晚決定著用種量的多少,因為播種早單粒種子分櫱多,播種越晚,單粒種子分櫱越少,只能靠加大播種量,來播種麥苗的基數,來保證穗頭的數量。

1.播種期與播種量

冀魯豫接壤農業種植帶冬小麥播種適宜氣溫在:15~22度。近年來由於氣溫回升,大多數冬小麥播種的農戶都選擇在寒露節氣前後,甚至有農戶故意推遲播期到霜降節氣前。至於播種期選擇這裡給出建議:

(1)精耕細作高水平播種的麥田,可在10月5日前畝播精選麥種6~7公斤,由於播種期早,可靠有效分櫱保證畝麥穗在40萬以上。

(2)非精耕細作,例如玉米秸稈還田後同期播種,就需要畝播8~9公斤。因為土地耕作標準差,露出種和漏深種,造成的損耗,一定要加大用種量。

(3)在10月15日前後播種,如上述(1)和(2)同樣條件下,建議每畝加大用種量2公斤。

(4)在10月25日前後播種:建議每畝在增加播種2公斤的基礎上,再畝增加播種3公斤左右。因為播種期推遲,多少單粒種子分櫱2~3枝。

(5)立冬前畝用種子約25公斤上下。立冬節氣後,不再適宜冬小麥播種。因為立了冬萬物不生。

2.土壤種類與播種量

土壤種類也影響著冬小麥種子的播種量。

(1)地表為沙質土,整地細膩平整,不易透風跑墒,種子按照正常播量即可。

(2)輕壤土,容易整地細膩平整,保墒好,播種量可正常,略微增加點種量。

(3)板結的種壤土,容易透風跑墒,要適當增加用種量。

心得:小麥分櫱雖多,但並不是每一個分櫱都會成為有效小麥穗頭,因為各種自然條件,麥苗分櫱總數到小麥正常抽穗,只能減少不會增多。所以,在確定播種量多少的時候,一定要預留出損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畝小麥穗頭不低於40萬的高產基礎。

第五、冬小麥種子肥瘦對播種量的影響

小麥種子的肥瘦每年有所不同,而種子的肥瘦決定著千粒重多少。解放前,我們村有個地主,特別節儉,他就總留瘦麥粒作為種子,因為這樣可以節約麥種。

現在播種冬小麥都是購買的精選的優良品種。種子繁育場,特別瘦弱的種子,通過精選機扇出去了,不再有特別瘦弱的種粒了。但因為每年的自然氣候,造成每年的種子肥瘦不一,造成千粒重不等。在播種冬小麥前,要看麥種包裝上標註的千粒重數量,做一下估算,確定播種量。

總結:這些年來,隨著高效化肥施用,冬小麥新品種不斷推出。從農田環境以及自然物候到種肥更新換代,冬小麥種植生產的各個環節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在冬小麥播種前,對自己家的農田,對當地當時的自然物候,做出科學判斷,協調好冬小麥種植的每一個節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做到來年冬小麥豐產高層,增加經濟收入。

——如上是個人多年農經總結,你有啥好的經驗,歡迎留言討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攝者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h8UjW0BMH2_cNUgWP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