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報告有人假裝災民冒領錢糧,嘉慶皇帝:不要斤斤計較

2021-04-24     勇哥讀史

原標題:官員報告有人假裝災民冒領錢糧,嘉慶皇帝:不要斤斤計較

1801年6月,流經北京、天津等地的永定河,由於天降暴雨,發生了一場五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

5天5夜的暴雨一下,北京城遭到水淹,沖毀了城內許多老百姓居住的土房子,連皇宮紫禁城的宮門都進了水,最深達到了5尺。軍機處的值班室也不例外,進水達1尺多深。各衙門的人要進入宮內辦事,都必須小心翼翼地涉水進宮,水深淹過了膝蓋。

永定河是海河的七大水系之一,全長747公里,由於歷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很重,被稱為「小黃河」,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是海河水系中洪災最頻繁的一條河。在清朝時期,永定河發生了大小洪災78次,幾乎每4年都會發生1次洪災。

1801年是嘉慶皇帝親政的第三年。嘉慶皇帝對這場洪災憂心忡忡,安排乾清門的侍衛和官員四處打聽災情,迅速彙報。當他得知洪災造成大量房屋倒塌,2萬多災民無家可歸,只能躋身在寺廟裡、山坡上、樹叢中時,寫了一首長詩《河決嘆》來表達的心情:

「皇考付鴻基,兢業勉圖治。眇躬才德疏,愆尤日從積。干戈未全消,國家又有事。季夏月之初,霖雨晝夜漬。波瀾漲百川,放溜如奔驥。西北匯大河,桑乾堤潰四。白浪掀石欄,蕩漾洪濤恣。哀哉我黔黎,昏墊溝壑墜。愧予咎日深,罹此非常異……」

嘉慶皇帝哀嘆,父皇把大好江山交給了我,叮囑我兢兢業業地治理好國家。可由於我德薄才疏,錯誤與過失越積越多,辜負了父皇的厚望。現在,白蓮教還沒有平定下去,國家又發生了大事。今年初夏,暴雨引發洪災,很多河流洪水四溢,如脫韁的烈馬。波浪沖毀了堤岸,掀翻了石欄杆,衝垮了房屋。可憐我那些黎民百姓,度日艱難,如墜深淵。慚愧呀,這些都是我的過錯,才讓國家遭此大難,是上天在警示我……

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是一名高產詩人,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歌,但是大部分都屬於應景之作,藝術價值不高。嘉慶皇帝不以詩文著稱,也沒有附庸風雅的習慣,他這首詩悲天憫人,字裡行間洋溢著深深的自責,讓人不禁對他產生了幾分敬意。

當然,洪災發生後,嘉慶皇帝不能光是寫詩,還得採取實際行動來緩解災情。為此,嘉慶皇帝一邊派人搶堵決口,一邊頒發諭旨賑濟災民。

清朝災荒頻發,賑濟災民的方式已經很成熟了。一般來說有4種。一是打開國庫,發放銀子賑災。二是打開糧倉,開設粥棚,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三是撥付和發放錢糧。四是免徵或緩徵錢糧。

就在賑災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之際,不斷有官員前來報告,稱發現了有人假裝災民,前來「冒領」錢糧。嘉慶皇帝聞訊,考慮了好大一陣,回覆說:「試想附近居民,如果衣食並未缺乏,豈肯改裝乞丐,經行泥潭之中,冒此區區口食,實非情理。」嘉慶皇帝認為,附近不是災民的人,需要打扮成乞丐的樣子,穿過危險的泥潭,才能夠「冒領」到錢糧,風險太大,收益太小,明顯不符合情理。

假如真的有人假裝災民「冒領」錢糧,怎麼辦呢?嘉慶皇帝顯示出宅心仁厚的一面,說:「即有一二冒領之人,皆系窮苦百姓,又何忍斤斤計較耶?」嘉慶皇帝紛紛官員不要與極個別冒領錢糧的窮苦老百姓斤斤計較。

過了一段時間,從附近地區來到京城的災民越來越多。地方官員擔心他們在天子腳下,鬧出什麼事情來,就把他們攔在城門之外,不允許他們進城。嘉慶皇帝聽說後,大呼「荒謬」。他說:「現在五城設立飯廠,窮民等自必聞訊踵至。多救一民,減朕一分之罪,豈可轉行阻禁?」

嘉慶皇帝下令,打開京城的城門,任由災民進出,不得阻攔。

進入秋天后,永定河的洪災總算消停了,災情得到了化解。但是,這場洪災給嘉慶皇帝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決定對永定河進行徹底根治。為此,嘉慶皇帝調查了永定河的檔案資料,尋找永定河洪水泛濫的根源。最終,嘉慶皇帝查出,是河水裡挾帶的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床里,越來越高,形成了與黃河類似的地上河,導致下游頻繁決口、改道。

查找到根源後,嘉慶皇帝派人進行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永定河的狀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gCwAXkB9wjdwRpvny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