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聖地,德孝之源,湖南九嶷山,舜帝歸葬之地

2019-08-21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故老相傳,舜嘗登此。」

這是史學家司馬遷《史記 · 五帝本紀》中的一段話,記載的是五帝之一的舜帝駕崩的地方,蒼梧山。這裡說的蒼梧山也叫九嶷山,位於湖南寧遠縣城南。相傳舜帝南巡時在九嶷山狩獵,駕崩在此,即葬於九嶷山。九嶷山的名字便始於舜帝,這座山也因此而名揚天下,自古就是中國名山,此後的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到九嶷山祭祀舜帝。

九嶷山屬於南嶺山脈的萌渚嶺,綿延兩千多里,南接廣東羅浮山,北連南嶽衡山。峰巒疊峙,深邃幽奇,共有海拔超過千米的山峰九十多座,風光獨特,溶洞奇異,文物古老,傳說動人,令人神往。九嶷山區是瑤族聚居區,擁有別具特色的瑤家風情,瑤歌、長鼓舞、瑤族服飾、手工藝等都是這裡特有的民俗文化,被列入新「瀟湘八景」。

名字叫九嶷山,也是因為有九峰聳立,其中主峰舜源峰居中,另外八座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瀟韶環繞舜源,如眾星拱月,簇擁主峰,而已舜帝兩位妃子命名的娥皇和女英兩峰則緊緊依偎在舜源峰兩側。九峰拔地而起,萬千峰巒,山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蔥蘢莽莽,環境清幽,風光秀麗,猶如仙境。

舜源峰下是祭祀舜帝的舜廟,紅牆碧瓦,古色古香,掩映在秦松漢柏之間,香杉修竹茂密蒼翠。舜廟內碑碣林立,文物古蹟遍布。據記載舜帝廟最早建於漢代,後經歷代修葺,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修,清代又加以擴建,廟後古亭中立有石碑一通,上面刻著「帝舜有虞氏之陵」七個隸書大字。

舜帝廟整座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由照壁、午門、拜亭、正殿、寢殿、省牲亭、左右朝房組成,占地八萬平方米。廟前的照壁上有「九嶷山」三個大字,是從玉琯岩石刻拓片而來,為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所書,道州就是現在的湖南道縣。進入午門,就可見拜亭,拜亭三楹,莊嚴雄渾。歷代皇帝派官祭祀舜帝都在拜亭舉行儀式。

拜亭內有一通高兩米七,寬一米八的古碑「撫瑤頌碑」,為明代萬曆年間所立。拜亭左壁曾有清代李永紹所繪的「九嶷山圖」石刻一方,為九峰全景。正殿是舜廟的主體建築,重檐斗拱,壯觀威嚴。結構仿帝王宮殿,左右兩側為朝房和碑亭,正殿往上是寢殿。舜廟四周楓柏扶蔭,莊嚴肅穆,還有古香杉十五棵,樹幹均需多人合抱,香如旃檀。

整座九嶷山景區最醒目的是三分石,茫茫群峰之中格外突兀,三分石也叫三峰石,是九嶷山的最高峰,海拔1822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勢險絕,直插雲霄。古人曾作詩:「一峰浮黛插雲霄,石作三分結構牢。雲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九嶷山志》中也記載了三分石的奇景:「三峰並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香爐石......」。

建於南齊的皇家寺廟永福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九嶷山歷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建於北宋的寧遠文廟是湖南境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文廟,規模僅次於曲阜孔廟。位於玉琯岩的銘碑也是九嶷山最有歷史價值的遺蹟,刻有漢代蔡邕的《九嶷山銘》,此外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和詩文石刻,是九嶷山最珍貴的文物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