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06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看百度熱搜榜上有這樣一條詞條:
挨父母打對人生的影響。
點開詞條之後,出現的是各家新聞頭條都在推送的一條視頻。視頻中,一個中年男子拿著衣架,對三名幼小的女童進行抽打。視頻中孩子們撕心裂肺的哭聲,接連不斷的求饒聲,並沒有讓這個中年男子產生「心慈手軟」的念頭,相反越抽越狠。
據說這是一條網友提供的視頻,具體的情況警方正在調查當中。但這條視頻一出,許多公眾人物、網友都紛紛譴責:「這樣的人不配當父母」、「這不是正常的打罵,這種是虐待」、「這輩子都會有心理陰影」。於是在這條微博下方,網友們紛紛回憶曾經被父母打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從這些人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極力擺脫曾經父母所帶來的傷害。但很多人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孩子經常被打,會有怎樣的影響?
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孩子最大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當經常因為一些事情被父母打時,孩子的潛意識裡會認為
遇到問題或者阻礙
,可以
像父母那樣靠武力來解決問題
。家長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顆
暴力的種子
。所以經常被打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
容易變成「問題」少年
。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教育他們「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生來都是善良的,改變他們性格、行為的都是後天的影響。就像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每一種性格上的缺陷,都是由於兒童在早期,受到某種錯誤的教育和對待造成的。
2、性格懦弱且孤僻
之前帶哥哥妹妹去遊樂場,遇到了一對母子,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站在旋轉木馬的旁邊,孩子拽著媽媽的衣角,眼睛微紅,一看就是剛剛哭過的樣子。媽媽在旁邊催促:
「去吧,已經買了票,上去玩會兒。」
孩子沒有撒開了歡兒似的去玩,而是顯得局促不安。這個時候媽
媽直接在孩子頭上扇了一巴掌:「趕緊去,站著幹嘛?又想挨打了?」
孩子唯唯諾諾地去了,但沒有一點快樂的樣子。
那一巴掌就
像一塊石頭一樣扇在了我的心上,
也許是因為做媽媽的原因,看不得這樣的場景。從這個小朋友身上可以感受到,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通常性格上會比較懦弱,也比較孤僻,這些都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自卑又敏感
我有一位同學,小時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被爸媽打罵。他不像別的小孩是因為調皮被懲罰,他曾經說過有時候
被打都覺得莫名其妙
,因為父母很少告訴他是做錯了什麼。
所以,他的性格從小就
自卑且敏感,
現在進入職場依舊是做
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
。他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招來別人的謾罵,那樣是非常丟人的事情。
有人說「窮不過3代,富不過三代」,但《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作者所在的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綿延六代卻沒有沒落,世人歸結於其獨特教育孩子的理念,他們不僅善於創造財富更崇尚節儉,文中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好孩子是教出來的,給孩子好的教育一定不能輸在家庭教育上。文中記錄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與期望,對家長育兒有很大幫助。幫您解決育兒中的困惑。
俗話說,父母的三分脾氣,會給孩子帶來七分的傷害。這些傷害不僅僅存在於他們的童年時期,而是影響了他們的整個人生。
如何避免動手打孩子?
首先,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說實話這是一種老掉牙的教育方式,作為現代父母,都是接受過新思想新教育的,所以更應該懂得合理化的教育孩子。打是可以作為一種
約束孩子行為的手段
,但不是教育方式。如果有時候孩子太皮,為了幫助他養成好的習慣,可以用這種
懲罰的手段。
但是要讓孩子明白,這是因為
他犯錯而必須接受的懲罰
,讓他因為
感到痛而不再去做同樣的錯誤
事情,而不是變成孩子的痛苦
。
其次,冷靜處理自己的情緒。
會動手打孩子,多半是因為孩子犯錯,
激起了內心的憤怒
,在衝動之下做出的反應。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不要著急發火,先平復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我經常使用一種方法,當孩子犯錯時,我會拉著他坐在對面,然後
環顧四周讓自己冷靜下來。
接著告訴他坐在這裡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情。
時間長了,變成一種習慣,一旦我拉著他坐在對面,他就知道自己犯錯了。所以要教育孩子,先得
把自己的情緒穩住
,生氣、發火、揍他們一頓只會變成兩敗俱傷。
最後,動手後要向孩子道歉。
看過一則視頻,視頻中媽媽對女兒發了脾氣,後來媽媽跟孩子道歉,並取得了她的諒解。
人都是情緒化的,如果被情緒控制動手打了孩子,那麼家長要學會認錯。在教育這件事情,父母和孩子處於平等的一種狀態。孩子從我們身上
獲取與世界的連接
,我們也在孩子的身上不斷的學習,讓自己成為
更好的父母,更好的個人
。
媽媽來叨叨:
對於今天看到的事情,我希望為更多父母帶來警醒。我們經常說: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打同樣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生疏,而那是我們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父母管娃想靠「交談」?別傻了,沒有規矩和約束的輔助,都白扯
3歲寶寶暖心安慰媽媽,哈佛教授:情商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
熊孩子深夜吶喊:「我一直沒玩,你想幹嘛?」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bd20HMBURTf-Dn5v6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