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拍自然紀錄片的團隊。
BBC認第二的話,估計沒人敢認第一。
每次出手,都是在一次又一次拉高平均分的高度。
不上9.5,都不好意思說是BBC出品。
今年3月底,一向非常低調的BBC Studio在北京舉辦了媒體會,一口氣預告了接下來的5部作品。
其中一部,已經在10月28日悄然上線。
並拿下了開局9.9的高分。
這部面世即封神的紀錄片就是它——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Seven Worlds, One Planet
這部BBC新作,頭一次聯合了央視紀錄頻道(CCTV-9)和騰訊視頻。
維基百科上可以看到央視和騰訊視頻屬於製作方。
這一次,我們可以在BBC的自然紀錄片里看到中國。
開播後到現在,《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在豆瓣已經有超過9成的觀眾打出了滿分。
零差評。
IMDB上也已經飆升至9.6,評論里洋溢著各種讚美之詞。
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100%,每日郵報和英國衛報都給出了5星滿分的評價。
毫不誇張地說,「世界範圍內」都口碑爆棚。
大家都知道BBC的自然紀錄片擅長拍畫面。
這次《七個世界》里,BBC又一次帶來了無數精美、磅礴、珍貴的鏡頭。
勘察加半島,世界上著名的火山群。
地下溫度達到250攝氏度。
但又因為位於亞洲北部,有著漫長的冬天,經常被冰雪覆蓋。
棕熊是這裡的長住居民。
他們會在冬眠之後,到滾燙的噴泉附近尋找食物。
儘管十分危險,但如果足夠小心,還是可以獲得一頓飽餐。
升騰的蒸汽,皚皚的積雪。
嫩綠的青草,愜意的棕熊。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相信這些元素可以融合在一起,就如同希施金的畫作。
南極大陸,對於人類而言,寒冷、靜默,又神秘。
這裡孕育著400萬億隻磷蝦,是極地生物最喜歡的食物。
座頭鯨捕食磷蝦時,會吐出泡泡將其圍困。
然後由下而上升至水面,把跑不掉的磷蝦吞入腹中。
海面上緩緩升起的螺旋泡泡,是自然的獨特韻律,堪比任何一位偉大作曲家的作品。
等嚴冬來臨,海面結冰,南極的冰面面積會增加一倍。
儘管紀錄片看了這麼多,但從太空俯瞰南極洲結冰的這個鏡頭,魚叔還是被驚艷到。
從寒冷的南極來到炎熱的印度北部,這是一片乾涸的平原。
有兩隻雄性華麗扇喉蜥正在爭奪至高地——
一塊大石頭。
它們像兩個江湖高手,先是遙遙對峙,掂量對方的實力。
接著由極靜變為極動,瞬間向對方出招。
閃轉騰挪之間,似乎讓人看到了刀光劍影。
宛如一部精彩的武俠劇。
從乾涸換到濕潤。
亞馬遜雨林中箭毒蛙正在撫養孩子。
之前的小水窪有些乾了,它們準備搬家。
箭毒蛙爸爸背著蝌蚪爬行的畫面,簡直像從格林童話,從迪士尼動畫中走出來。
有一種令人驚嘆的夢幻。
從陸地到水下。
希氏石脂鯉,生活在亞馬遜最清澈的河流里。
皆若空游無所依
雖然是水裡的生物,卻偏偏愛吃樹上的果子。
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學會了躍龍門的本事。
大自然永遠會打破你常規的認知,告訴你現有的眼界是多麼狹窄而淺薄。
以為是鳥吃蜘蛛的戲碼,誰知蜘蛛竟然是蛇尾偽裝而成。
虎鯨圍捕企鵝的這幾分鐘,是我今年看過最驚心動魄的追擊戲。
水母捕食海葵,結果5打1遭到反殺,戲劇張力充足到不可思議。
沒有什麼是比自然更靈巧,更生動,更流暢的。
畫面已經足夠驚艷,還有音樂實力加成。
隨便上個BGM你們感受一下
神農架的開篇,神秘又靜謐的配樂,烘托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叢林。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瀑布從山頂傾瀉,恢弘的弦樂應和著磅礴的水霧,沖刷出一道彩虹。
南美洲燕尾嬌鶲求偶時的集體團舞,配樂有了百老匯舞劇的復古與詼諧。
不過這也是當然的,畢竟操刀的是大師漢斯·季默。
再加上「自然紀錄片之父」戴維·阿滕伯勒(《地球脈動》《冰凍星球》等等無數BBC神作)沉穩從容,絕不出戲的解說。
這樣的製作,真是想不好看都難。
為了這些畫面,BBC的攝製團隊又一次(為什麼說又)歷時四年,走遍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
不過這一次他們轉變了視角。
以往的自然紀錄片,都是以動物的棲息地劃分:雨林、沙漠、冰川。
這一次他們以七大洲作為創作篇章,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解讀這本地球之書。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茂密富饒的南美洲,炙熱難耐的澳洲,野性十足的非洲……
一副廣袤無垠又息息相關的生命畫卷,隨著鏡頭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我們的地球,從最初一塊「盤古大陸」分裂解體。
在漫長的時光里一點一點改變著。
板塊運動造成的變化是滄海桑田。
它帶來了亞洲的喜馬拉雅山,也形成了貫穿南美近海的海溝。
山脈阻擋雲層,海溝翻起洋流,合力作用下又帶來特殊氣候。
多變的氣候與地勢共同孕育了豐富繁多的物種。
地球的每一個細小變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時光長河裡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從最北到最南,從極高到極低。
七個大洲從同一個根源出發,生出千變萬化,成為我們生活的世界。
而這些變化,到現在也依舊還在繼續進行著。
生命周而復始,世界循環往復。
從這些回頭再看,我們依然是一個整體。
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感受最明顯的是南北極的生物。
冰川大量融化,棲息地急劇縮減,各類生物的生存都受到威脅。
南極的王企鵝因為浮冰無法順利覓食。
北極的海象因為海冰消失只能擠在狹窄的海岸上,造成大量死亡。
而與此同時,極地生態圈又是世界上能夠吸收碳的重要存在。
它們的存亡關乎了整個星球的生態平衡。
印度尼西亞的雨林被大量砍伐,為的是能開闢土地種植棕櫚樹。
單一作物的種植園無法像豐富的雨林一樣給動物提供保障。
越來越多的動物流離失所,瀕臨滅絕。
但同時這帶來了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產地。
在原住民對抗鋼鐵怪物的同時,這裡參與生產的商品正在擺上全世界的超市貨架,被所有人購買和消費。
《七個世界》的解說戴維·阿滕伯勒爵士,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博物學家。
今年已經93歲的他,探索遍了地球所有已知的生態環境。
1956年的時候,他第一次在加里曼丹島尋找紅毛猩猩。
那時候,野生的紅毛猩猩大約有17.5萬隻。
幾十年來,他一次又一次的故地重遊,見證了雨林的消失。
也眼看著紅毛猩猩一步步變成了如今的瀕危物種。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國家公園的鐵網就是生存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而作為人類,我們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跨過了自然為我們划下的那條紅線?
自然紀錄片有一個永遠的母題:人類與環境。
在《七個世界》中,我們看到哥倫比亞有95%的森林已經消失,南極海域有150萬頭鯨遭到捕殺。
曾經遍布南亞的蘇門答臘犀,現在世界上只剩下不到70頭,處於滅絕的邊緣。
亞馬遜雨林里,下面是原始的河流,上面是跑著大型運輸車輛的高速公路。
當太空圖像中,森林的蹤跡迅速消失,綠色從眼前逐漸褪去。
讓人不得不思考人類對於這個星球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當鏡頭拉遠,發現其中的一塊土地其實就是上海的時候。
魚叔下意識的向窗外看去,那是一片聳立的樓林。
平生頭一次,我有這麼強烈的感覺,自己和腳下的土地是如此親近,又如此遙遠。
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難道真的就安得雙全法?
或許,不一定是這樣。
你會因挖掘機對陣猩猩的場景而痛心。
同樣,你也會為人類喂食鯨鯊的行為而感動。
自然總是願意原諒人類。
南露脊鯨曾被捕殺到只剩下35頭雌性存活。
但隨著聯合國對商業捕鯨的禁止,它們已經恢復到了2000多頭。
甚至那些或許曾經歷過屠殺年代的個體,也依然願意對人類保持著溫和與好奇。
人鯨接觸的這段寫意畫面,讓魚叔想到了大劉的《鯨歌》。
它們是誕生於5000萬年前的古老生物。
那些發自遠古的鳴叫,穿越過時間長河,與這個星球的脈搏共同起伏,訴說著今天的人類不能理解的故事。
它們在說什麼呢?
或許是在告訴人類,我們對於這個星球來說,實在是太過年輕。
這個有著5.965×10²⁴kg質量,自太陽系誕生已有46億年的星球上面,已經有過太多次朝代更迭。
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
人類(按照智人計算)25萬年的歷史,在地球的演變間只是一次小小的陣痛。
我們只是地球生態圈的一環,卻總想著要扮演上帝的角色。
可實際上。
物種的消失與誕生,環境的毀壞與復甦,不過是地球亘古生命的一瞬。
哪怕有一天人類消失,它也會繼續存在。
保護地球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它從來都不需要我們保護,需要保護和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保護我們不要失去這個千億光年之大的宇宙中,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棲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