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在這條綿延6300餘公里的大江中,生活著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400多種,其中的180多種是長江特有的,包括深受人們喜愛,被親切地稱為「江豬」的長江江豚,以及「長江女神」「水中大熊貓」的白鱀豚。大量的獨有物種,也讓長江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基因庫。
如今,長江江豚的數量徘徊在1000頭左右。甚至很普通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數量都大幅萎縮,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種苗發生量下降了90%以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是過度捕撈。
隨著長江生態惡化和生產力極速降低,漁民的漁獲也一年不如一年,部分漁民為了獲得捕撈收益,開始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竭澤而漁,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惡性循環。再不採取禁漁措施,不久後,可能連最普通的四大家魚都吃不到了,國家生態安全也會遭到威脅。
事實上,從2002年起,為了讓親魚順利產卵、保護幼魚長大,長江流域便開始實行春季禁漁,從4月1日持續到6月30日,為期3個月。2016年起又提前一個月,從3月1日開始,延續4個月。但多年的實踐表明,季節性禁漁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7月1日開捕後,許多魚剛剛出生兩三個月就被捕撈上岸,過去三四個月的繁殖成果根本無法使魚類種群繁衍壯大。
所以,長期禁漁勢在必行,以四大家魚為例,它們通常要4年才能成熟,開始繁衍下一代,連續禁漁10年,繁衍兩到三代,才能使種群數量顯著增加。
2019年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實施之年,摸清了長江的生態環境狀況,修復行動陸續開始實施;2020年,既是部分舉措成效的驗收之年,也是更多重要舉措的實施之年。2020年1月1日開始的10年禁漁,給長江生態保護工程打下了最堅實的「地基」,也在新的一年唱響了長江大保護最響亮的「序曲」。
所謂保護生態,其實就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可能有人會覺得,少了幾種生物,固然遺憾,但也不會對人類自身造成太大的影響。殊不知,生物與環境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狼少了,羊群數量瘋漲,導致植被減少,類似的例子同樣會發生在水中,而且水體生態系統更為複雜,其本身又是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更難預先搞清楚,但無可置疑的是,對生態的破壞最終會傷及我們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
隨著10年禁漁的開展,「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的畫面將從長江上暫時消失,如果這能讓長江恢復生機與活力,那麼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出處:長江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Ugwam8BMH2_cNUgoC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