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分鐘熱度」怎麼破?這樣玩兒,就能解決

2019-09-24     東西兒童教育

專注力絕對是育兒話題中的熱點,後台一直有讀者讓我聊聊孩子專注力的事情。

前幾天收到的一條留言,特別感慨:

回想起來,千尋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平時我自己陪她還不覺得,一參加集體活動就「暴露無遺」。

記得我們剛上幼兒園時,前面幾天是親子互動課程,四組家長和孩子圍坐一桌,只有千尋high遍全場,每次我把她抓回來不到五分鐘,她又會開心地逃走。

老師也是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把她領回來,讓她嘗試跟大家一起配合指令完成互動。然而,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效果。

尷尬看著娃自顧自玩耍的我,也會擔心,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不是一個孤立的點,她今天無法靜下心來完成一項小任務,以後上了小學,會不會注意力不集中呢?

好在對孩子的觀察,以及觀察引發的疑問,一直是我在育兒路上不斷探索的原動力。當我開始認真琢磨「兒童專注力」這個有點龐大的命題,越深入越發現,我們做父母的,只是很擔心孩子缺乏「專注力」,但對它客觀的了解,說實話還真不算多。

現在千尋進入小學了,常被老師夸專注力好。每天回家跟我聊天,從聊的細節里,我也能聽出她上課確實很專心,有認真記下老師說的每一句話。

回看千尋從「坐不住到專注」的過程,還是有些東西值得和大家分享,尤其是對學齡前的爸媽有一定幫助,因為大家都知道,孩子專注力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小學的表現和學習能力。

其中我自己覺得啟發最大的,是從腦科學角度出發,對兒童專注力的解讀,以及一些有效的策略。

1、大原則---正確的預期

「孩子天生就是動個不停的,當我們在談兒童專注力時,首先要有個正確的預期。」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被它吸引了,對擔心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家長來說,它就像一方鎮定劑。

高普尼克在她的《園丁與木匠》里,通過兒童大腦的發育特點,講述了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做事情容易分心,看起來好像缺乏專注力。

受前額葉皮質和髓鞘質的影響,孩子6歲前的學習模式是「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他們通過模仿、聽講和玩,儘可能地探索周圍世界,不受限制。

這樣的學習模式決定了他們容易被任何東西吸引注意力。

孩子會摸摸這個玩具,又去玩玩另一個玩具;

搭積木的時候,身邊有大孩子騎滑板車經過,目光馬上就從積木轉移到了騎車的孩子身上。

包括千尋剛進幼兒園,在一個新鮮環境里,不肯規規矩矩坐著,想要四處走動的場景,都是這個年齡孩子正常的表現。

為了幫助家長更清晰地掌握不同年齡段孩子合理的專注力,專門研究孩子行為發育的網站speechtherapycentres根據大腦發育規律,列出了一個範圍,大家不妨對應自己孩子的年齡看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了解範圍的好處是,讓我們對孩子的專注力有個正確的預期。

對一個三歲不到的寶寶,我們不可能期望他一直集中注意力20分鐘。同樣,4、5歲的孩子,25分鐘就已經是高點,更多孩子只能集中十多分鐘。

2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頓時鬆了一口氣。

不過,話雖這麼說,但為什麼上學後,孩子與孩子之間專注力不一樣呢?

這兒我們首先要清楚兩種情況:

一種是孩子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很專注,只是學習不專注。這種情況,反應的不是專注力問題,根源是情緒問題。

孩子對學習是反抗的,他把反抗意識表現為走神、拖延時間。

為什麼反抗學習呢?孩子本身是有好奇心,有求知慾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回憶和反思下自己在孩子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了,是不是存在施加太大壓力和過度學習的前提。

還有一種蠻常見的現象,就是孩子完成安排的學習任務後,說好可以玩了,爸媽又給加量,失去信任也會導致孩子"報復性分心"。

面對這種狀況,家長得率先做出些改變,有時間「逼」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如想想怎麼恢復他的學習主動性。關於如何調動學習主動性,我以前分享過一些文章,有興趣的爸媽可直接點擊下面的連結: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1700多個日子裡,我們做了什麼……

有這個特點的媽媽,容易養出內驅力強的「自推娃」

另一種是孩子很聰明,老師講的內容他很快就吸收了,節奏比其它同學快,就難免走神。

這種情況,家長通過簡單的觀察和溝通就可以判斷。

比如雖然老師反映孩子上課走神,但他回答問題是準確的,作業和測試也都OK。跟孩子溝通時,他多半會告訴你上課沒意思,這些東西都懂之類。

面對這類孩子,家長大可以放寬心,偶爾拓展下他的認知邊際就好。比如,孩子覺得幼兒園講的繪本簡單,你可以問問他:"同樣人物,你能設計出一個新故事嗎?"

聰明孩子就得給他更大的挑戰,激發思考欲,當他意識到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探索學習時,就會主動提高專注力。

3

排除了情緒問題和智力因素影響,孩子之間的專注力差異又來源於哪裡呢?

哥倫比亞大學和Hawn基金會聚集了一批神經科學家、行為心理學家、教育家做了研究,發現是大腦裡面的RAS(網狀激活系統)模塊在作怪。

RAS就有點像個篩子,能幫我們篩選出重要信息。大腦里RAS模塊比較強的孩子,會比較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到重要信息上。

這導致了一些孩子天生專注力就更好。

但科學家們也說了,大腦里的RAS模塊,是可以像我們平時做體育運動鍛鍊肌肉一樣,通過練習來加強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怎麼練呢?

首先就是「減少干擾」。孩子玩耍、看書,甚至發獃的時候,咱們大人別沒事就去插話送水問要不要吃東西,儘可能讓他沉浸在寶貴的「心流」狀態里。

這個點網上很多文章都講過,相信爸媽們也都看過,我就不囉嗦了。

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兩個比較實操的練習方法。這兩個方法我自己實踐過,效果不錯,供大家參考。

1、創設單任務場景

卡尼曼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行為能力分析專家,他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

打個比方,孩子的大腦就像手機,注意資源就像內存,各種要完成的任務就是手機里的APP。如果手機開了很多APP,手機就會卡,會變慢,甚至死機。同樣的,孩子大腦同時關注的任務過多,注意資源就會不夠用。

想想我們大人也是啊,你正在趕一個項目,老闆突然催你交一份報告,同事問你昨天的表有沒有看,孩子班主任發消息讓你下午去一趟……你肯定也很抓狂。

所以,幫孩子提高專注力,應該多創設單任務場景。

一段時間內就只做一件事。(最好準備一個計時器,讓孩子清晰地感受到時間)

比如,幼兒園中班時,我和千尋做了些時間安排。晚上7點30到7點45,這15分鐘就是單純的閱讀,讀一本她提前選好的書。玩一會後,再是15分鐘單純的邏輯類桌遊……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我在創設單任務場景時,時間安排結合了前面那張專注力範圍表。咱們儘量不要超過孩子年齡所對應的專注力上限,這樣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練習才能持續下去。

我堅持大概三個月後,就發現千尋的專注力提高了很多,更好的是她逐漸養成了聚焦的思維習慣,會自己主動分主次,先處理重要事情再處理不緊要的事。

2、任務前的運動程序

不論是做單任務場景練習,還是進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比如作業),之前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運動程序"。

這裡說的"運動程序",不是在家裡隨意地跳個不停,而是讓孩子鍛鍊小肌肉,做有助於感統能力的體育運動。

這個方法可能讓一些家長看不懂了:孩子注意力不好,不是應該嚴格督促他學的更認真嗎?和小肌肉練習有啥關係?

其實,專注力是知覺統合能力的一種,它與身體感統能力有很大關係。美國兒科醫生認為,一些有助於感統能力的運動是非常好的專注力鋪墊。

比如拍籃球、打羽毛球,這兩種運動大家比較熟悉。還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運動,爸媽們也可以了解一下:

小滑板

它不是青少年玩的那種滑板,是適合低齡孩子的玩具。孩子趴在上面,張開四肢,可以提高平衡感和知覺統合能力,很多早教中心和幼兒園都在用,這種器材很簡單,網上就能買到,不過建議家長陪孩子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從有坡道的草坪滑下來,速度太快滑板容易脫離身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

疊杯

疊杯屬於手部極限運動,不僅可以訓練手眼腦協調能力,也能夠通過刺激大腦提升注意力。

而且它還是國際上認可的一個競技項目,讓孩子在提高專注力的同時,從挑戰中享受樂趣,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很小就玩疊杯,現在已經參加了好幾場賽事,還是蠻厲害的。

千尋四歲左右我開始陪她玩這個運動遊戲,她超級喜歡,有時會用計時器比賽,氛圍更緊張,對提高她注意力很有幫助。

有趣的是,我們參加幼升小考試時,也遇到了這個題,看來很多學校也是會通過這樣的練習來判斷孩子專注力水平。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直以來我都特別知道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但對孩子來說,單純的說教不僅無濟於事,還會引發牴觸和逆反心。你越是耳提面命地叮囑他集中注意力,他越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最好的辦法,可能還是家長自己要放下擔心,了解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然後有的放矢地陪他做提高練習。

當然,我分享的這些也不見得全面,畢竟專注力是個很宏大的命題,每個人的認知又都是有局限的,但如果文章里某個點可以觸動你進行更多思考和探尋,我想它就是有意義的。

最後還是那句話:抵抗焦慮,靠的是獨立思考能力!

千媽絮絮叨:

由於篇幅有限,一些可以幫助學齡前小朋友提高專注力的好遊戲,沒能一併分享給大家,過幾天我再來單獨寫。

也特別感動很多媽媽願意打下很長一段和我分享她們在育兒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很多經歷對我來說也是一模一樣的,幫別人解惑的同時,我自己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我特別願意和大家一起討論,找到更適合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也希望你們多多給我留言,有共性的話題我都會寫,沒有寫到的,我也會認真回復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Rc_b20BJleJMoPMmy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