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很吃驚:
江蘇宿遷一個小男孩考試考了7分,他爸爸非但沒罵,還買了煙花鞭炮「慶祝」,並且是整整一車!
說是孩子「以前都考0分,這次考7分了,得慶祝一下」。
放煙花的時候,這位爸爸還拍視頻記錄,一邊拍一邊調侃「親家你在哪,趕快來把你家女婿帶走,我實在管不了了」。
後來記者來採訪他,他說孩子成績一直不好,知道他考了7分自己也沒生氣。放煙花後,孩子自己激勵自己,前兩天考試已經考到57分了。
「不知道其他家長教育孩子是什麼樣,有的人逼孩子這樣那樣的,我不喜歡。」
看到最後,由驚訝轉向了羨慕:對差生孩子還能保持輕鬆的家長,實在太難得了!
新聞下不少評論說,自己每次拿到孩子的成績,即便心裡默念一萬個「莫生氣」,還是忍不住會發火。
可其實,孩子考不好,做父母的發一通火就能解決問題嗎?
換句話說,面對一個考7分的孩子,我們什麼樣的反應才叫「正確」?
02
有人說,教育其實不是拼孩子,而是拼家長的心態。
我們喝著要對孩子包容的雞湯,卻總在為孩子各種焦心生氣。孩子的失敗,等同於我們教育的失敗。
可如果,我們的孩子就真的是資質平庸呢?
一個讀者和我說,自己做了各種方法試遍了孩子還是考不及格,每天睜開眼都感覺絕望:
「我眼裡的康莊大道,她連入口都找不到,我拖著她到入口,她還是看不到」
絕望地拖著疲憊的孩子,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我們為孩子成績焦慮帶來了什麼?是大人的焦慮被孩子同步,最後變成大家都絕望的氛圍。
焦慮並不能帶來好成績,我們又何必揪著這種焦慮不放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兩個男生「穩定」倒數。因為試卷錯太多經常被老師留堂,大家在旁邊值日,老師看著他們訂正。
其中一個男孩的媽媽,每次笑眯眯來接,拉著孩子感謝老師;另一個的家長總是一臉怒氣,當著所有人的面指責他。
他們如今怎樣我不知道,或許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我知道,成績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那位媽媽的從容和快樂,也會耳濡目染地教會孩子,失敗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強調成績差就是天塌下來那麼大的事,除了讓孩子也陷入焦慮,其實沒有實質性幫助。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說過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人生的追求是幸福,而非優秀。我們大部分人都終將落入平凡,孩子或許成不了1%,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學習技能、結交朋友、追逐愛情。
回頭想想,我們讓孩子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無非讓他們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有辨別是非的方法,能善良並快樂,收穫自己的幸福。
學習是獲取幸福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03
好幾代中國家長,都有一個通病——等不及。
毫無「靜待花開」的態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躍進思想,不給孩子時間,只期待每一個跟孩子有關的事兒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不僅是考試考不好的著急,很多時候是不給孩子轉變情緒與態度的時間,不給改錯和成長的機會。
著急等於上心,可是孩子的哪個問題不是需要時間來解決的?樹上結個果子,從酸變甜還要幾個月呢,何況是個孩子。
孩子與我們最大的差別,就是人生尚沒有定型,有無限的潛能藏在冰山之下。
父母的關心,既可以變成徹底淹沒孩子的海嘯,亦可成為融化冰川的陽光,讓孩子卸下負擔,把自己的才能露出在陽光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假以時日,孩子會按照自己的軌跡,轉出黑暗奔向陽光。
何必要求每個孩子都在同一個季節綻放出所有的花朵呢?
只要你默默耕耘,花開花謝自然有它的規律。
寧願相信孩子大器晚成,也別逼孩子立即優秀。
04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每個孩子的內心,其實都有向上慾望的。這束火苗,值得我們靜靜守候,等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燃燒。
多點耐心,因為我們與孩子互相擁有、彼此依偎的日子,其實並不多。別讓讓呵斥和哭泣成為回憶的主流。
很多年後,當視頻里的男孩慢慢長大,在生活的里走久了,走累了,父子倆坐在桌前,吃著一碟花生米,喝兩口白酒。
他或許會忘記自己考過多少次0分,忘記自己考過最高的成績是多少。
但他會永遠記得,自己考7分的那一天,爸爸為他放了一夜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