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辭解讀亂象是怎麼出現的

2019-11-24   冷先生講

解讀《周易》卦爻辭的書,漢代開始一直到今天沒有一致認可的版本。歷代易學大師也都有獨特的解讀。但是在我們後輩初學《周易》的人就犯難了。那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對《周易》卦爻辭解讀亂象的原因。

拿起《周易》,第一卦,乾卦對初學就有點暈,如:九二,「見龍在田」,的「見」字,是解釋成「看見」還是「出現」?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這倒不是大問題。不論怎麼解釋,意思差不多。筆者認為,「見」應該是「現」的古今字。但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初學者,一定會把「首『,解釋成」頭「。那麼如何翻譯整句辭那?

翻譯一:「群龍在(雲中),見不到龍頭,吉利」(只能看到龍身和龍尾,頭隱藏雲中)

翻譯二:」見群龍,沒有領頭的,吉利「(看到空中群龍,看不出那個是領頭的)

乾卦,應該是基本沒有歧義的,主要觀點是統一的。但是坤卦,爭議就多了。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這句卦辭,出現歧義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利」的斷句,斷句在「利」前還是「利」後,還是「利」兩邊都斷句,不同的標點解讀不同;其二是對「朋」的解釋,解釋成「朋友」還是「朋貝」(錢幣)。

在筆者認為,無論斷句不同,還是對「朋」的解釋有差異,這些不同對整個句子來說,都是通順的,道理都可以解釋合理。

如:第一種情況解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翻譯一:很順利,有利於牝馬的占卜。君子有所前往,(途中)首先迷失後來得到主旨,有利。西南方向結交到朋友,東北方向喪失朋友。安定不行動貞卜(結果)吉利。

翻譯二:很順利,應當像牝馬一樣地堅持下去。君子應當有所作為,先迷惑後得到主導,有利;西南方向得到朋友,東北方向喪失朋友。安定地堅持下去吉利。

其他翻譯:把」朋「解釋成」朋貝「(錢幣),前兩個翻譯就是」西南方向獲得錢幣,東北方向喪失錢幣「,就是西南發財,東北賠錢。同樣解釋的通。

其他句讀情況: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就不翻譯了,這裡「主利」,可解釋「主順利」或「主有利」

坤卦的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這句中的「含章」,解釋成「含晦章美」(隱藏美好才華)好像沒什麼不通順的。據近代大師,解釋為「武王克商」,似乎理由也很充分。不過,這句歷代都解釋為「含蓄不外露才華」,應該可信。

《周易》就是這樣一本書,非常難讀。所以,大家讀《周易》要快讀,不要拘泥一字一句,不要懷疑作者解釋的對錯。照單全收了就成,不要陷入刨根問底的泥潭。

要知道,歷代許多易學大師窮畢生精力,也沒有把《周易》讀通。讀《周易》不要浪費時間。前人在確定一個解釋之前,已經考據了很多,很深。已經幫助讀者耗盡腦力和很多時間才確定現在這個折中的解釋。

《周易》這麼難讀,原因在哪?

《周易》難讀首先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沒有句讀。中國古代,大家寫文章都是一氣呵成,沒有標點符號。是不是過去古人怕浪費紙張或竹簡的空間,不得而知,反正就是沒有標點符號。

所以,自古,文章必須傳承。需要老師講句讀。老師才知道斷句處。老師才知道文章作者每句的意思。一旦,出現戰亂,人為的災難,沒了老師傳承,只剩下書了,那麼,不同人斷句就不同了。因此,歧義就多了起來。

《周易》難讀還有口口相授的原因。古代書沒有那麼多,可以人手一本。老師教學生,都是通過口授,聽課的學生做筆記。就如同田王孫口授給施仇、孟喜、梁丘賀。

這三人學習筆記不同,結果三個人各有《周易》的學問。所以《周易》的卦爻辭,用字不一樣,不知誰的對。他們再傳承,就越來越走樣了。

《周易》難讀還有寫作的時間久遠,文字變換翻譯的原因。《周易》卦爻辭傳說寫作於商末周初時期。西周初年通行文字是使用商代的甲骨文。

春秋戰國時通行的文字又變成了蝌蚪文、大篆等,各個諸侯國用字又不完全相同。到了秦朝通行文字才開始統一,變成了小篆。後來,才變成今天人們認識的隸書和魏碑。

《周易》原文,從甲骨文到今天現行文字,就會出現各類翻譯用字的不同,這就產生了對原來作者初衷背離。

《周易》難讀還有孔子有教無類的原因,據傳,孔子曾傳易於商瞿子木,也傳給了卜子夏。

這兩個人好像學的不太一樣,子夏學的是易理,子木學的是象數。後輩歷代易學大師很可能是這兩個人的分支。

商瞿沒有著作流傳,而卜子夏著作有《子夏易傳》流傳到今。有人考證《子夏易傳》非卜子夏作品,系古人假託,這個也未必可信。

《周易》難讀還有世傳兩本《周易》,即《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除了這兩本,還有其他版本,如:《熹平石經周易》殘本,上海館藏楚竹書《周易》,清華簡《周易》,安徽阜陽竹簡《周易》,馬王堆棉書《周易》,江西海昏侯《周易》等。

每個本子都有許多不同和相同。所以,需要新的大師去綜合考證,解決掉一些自古以來的對《周易》的爭議。當今時代很難找到通天徹地的易學大師,所謂精通易理,前後知500年的易學宗師。

當代都是訓詁專家,只懂的說教,訓詁,卻不知預測方面應用的語言大師。他們研究出來的東西要辯證的看。

《周易》難讀還表現在,中國古代文字獄方面,尤其是避諱。中國的皇帝太多,所以沒有辦法能搞清楚哪個字由於避諱而改成了另外的字。如: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在漢代劉啟(漢景帝)未做皇帝前為「大君有命,啟國承家,小人勿用。」;而在漢代劉邦未做皇帝前的戰國時為「大君有命,啟邦承家,小人勿用。」。現行本《周易》根本就沒有恢復《周易》本來面目。

由於意思差不多,今人懶得去改正。筆者建議,鑒於現在考古大發現非常多,把易學大咖們找到一起,把《周易》還原到孔子時代的版本。所有避諱全部恢復原字。

《周易》難讀還表現在,中國自古就有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的毛病。通假字就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被通假的字為本字)。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的字來代替。印刷,謄抄時也大量使用通假字。如:「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中的「絜」,為「潔」的通假字。「干,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中的「薄」,是「搏」的通假字。

古今字為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中「見」,為「現」字的古今字。「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中的「知」,為「智」的古今字。「說言乎兌,戰乎干,勞乎坎,成言乎艮。」中的「說」,是「悅」的古今字。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旉」是」敷「的異體字。」欬「是」咳「的異體字。

造成《周易》難讀的原因還有歷代民間易學大師對《周易》的神化。驚為天書,寫傳的、寫緯書的,都竭盡神話之能事,「玄之又玄」。終於傳承到今天。本來簡單的道理,反而把人如墜五里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