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他們因追蹤魚群而從越南遷入,並成為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

2019-10-28     琰棱

眾所周知,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相比,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差距懸殊。但悠久漫長的歷史,仍然使得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是我國重要的一部分。

這些少數民族裡,滿族、蒙古族、壯族、回族……我們常常聽說,但有些人數不過數萬的民族,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陌生。

比如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的京族。

這是一個千百年來依靠大海謀生,從大海中獲取各種資源的民族。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京族總人口數為28199人。這個數字甚至遠遠比不上一個普通縣城的人口數量。但在越南,京族可是他們的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86%。因而京族,也稱越族。

別看京族小,但他們的歷史十分悠久,其先民源於百越。根據現有文字材料,如今居住在中國的京族,其祖輩是明朝初年(16世紀初)因追蹤魚群而來到三島的,此後便陸續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位於廣西東興市的京島,是我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也是京族的聚集地。

京族三島:巫頭、瀝尾、山心,原先確實是三個小島。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六十年代末時,人們開始圍海造田,將三個島與陸地連接起來,海島便成了半島。今天來到京島的人,幾乎感覺不出這裡曾經是三個獨立的島嶼。

京族習慣以海為生,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常常聽說,這海洋民族還是第一次聽說。

關於京族的故事,有這麼一個博物館,做了完整的記錄——東興京族博物館。

東興京族博物館位於東興市江平鎮萬尾京島風景名勝區。

博物館面積達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京族的民族服飾、字喃風采、生產生活工具、獨弦琴、居住環境等,全面反映了京族的生產生活歷程,展現了京族的傳統文化魅力。

所謂衣食住行,我們先看服飾。

玻璃窗內一排的模特展出了京族的傳統服飾。京族的服飾很有特點,男子一般上衣長及膝蓋,衣袖較窄;下身著長而寬大的褲子,色彩以白色、金色等淺色為主。

女子則內掛一塊菱形的遮胸布,外面穿著一件無領的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凸出身體的曲線。衣袖和男子一樣,是很窄的,下著寬腿長褲。如果需要外出,她們會再套一件淡色旗袍式長外衣。

由於生活在海邊,京族人不常穿鞋襪,即使寒冬臘月也是光腳。只有晚上洗澡洗腳,他們才會穿一雙木屐。

要說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必須是他們的斗笠。

京族斗笠最大的特徵,就是顯眼的圓錐狀造型。斗笠是用草和竹子編成的,不僅輕便透氣、還能防曬、防雨,非常適合海洋上多變的氣候。京族人出海時,一定少不了這麼一頂斗笠。

說完了衣,再來看看食。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早已掌握了漲潮打漁、落潮趕海的規律。並且,他們完整地保留了很多海洋民族的傳統,比如高蹺捕魚、蝦燈撈蝦,這些都在博物館內有所展現。

高蹺捕魚,就是漁民們會將一節高蹺牢牢綁在自己的小腿上,然後在淺海內捕撈魚蝦。這對漁民的要求很高,若不是從小練就,這種捕魚方式就像嬰兒學步一樣困難。

蝦燈捕蝦,就是在入海口的河灘里擺放蝦籠。入夜時,在蝦籠里的上方點上油燈,誘蝦入籠。如此,就能很容易的捕到蝦。

這些捕魚方式是京族人民珍貴的傳統,也是他們千年智慧的體現。

博物館內還展出了一些其他的捕魚工具,清晰地向人們宣布,京族是驕傲的大海主人,他們可以讓詭譎的大海臣服在他們的智慧之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再接著,是住。在京族定居三島的歷史進程中,京族的民居經歷了六代更替,從早期的「草木棚寮屋」、「高腳棚寮屋」到「欄棚屋」、「石條瓦房」,再到如今的現代化樓房和別墅。

石條瓦房是以長方形的淡褐色石條砌成的住宅。而石條瓦房的出現,是京族居住條件發生明顯變化的標誌。是京族長期適應環境的見證,也是京族經濟變化的縮影。

現如今,能看到許多京族老人還是願意住在第四代石條瓦房中,因為他們更喜歡這代房屋由石瓦帶來的冬暖夏涼的優點。

京族有一種叫哈亭的建築,是京族的民族節日「哈節」的舉辦場所。他們會在哈亭舉辦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等重要活動。

哈亭建築很講究,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喜慶形象裝飾。

最後,是行。作為靠海的民族,京族出行方式自然是以船為主,博物館內有許多小小的漁筏模型,你可以想像到京族人們泛著漁筏在海上航行捕魚的場景,十分生動。

說完衣食住行,對京族已經有了一個基礎的認知。最後的最後,再來說說京族的文化。雖然京族很小,生活方式也很簡樸,但他們也有著自己燦爛的文明。

能歌善舞的京族,有許多擅長的樂器。其中,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

顧名思義,獨弦琴即琴只有一根琴弦。

獨弦琴的琴身是用大半個竹筒或長方形木匣做成,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條弦線,與小圓柱子相連,這樣就成了一把獨弦琴。

還有一種多人演奏的獨弦琴,琴身要長很多。

獨弦琴的音量比較小,但可貴的是曲音清雅。演奏之時,右手用一個小鐵片撥弦線,左手握搖杆,通過推、拉,改變弦的張力、長度,以此獲得不同音高。彈出的聲音娓娓動聽,宛如天籟。

博物館內有獨弦琴表揚,只見一位京族女子手指翻飛,宛如流水一樣的樂聲就緩緩響起。音色優美、曲調豐富,讓人一聽難忘。

看完這個博物館,神秘的海洋民族再也不神秘了。而你對大海,又會多了幾分親切。有機會的話,歡迎你走進京族博物館,了解京族。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Q1tEW4BMH2_cNUg44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