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安徒生插畫獎,用多重人格創作兒童繪本,他是熊亮也是「熊暗」

2020-10-21   一夜美學

原標題:入圍安徒生插畫獎,用多重人格創作兒童繪本,他是熊亮也是「熊暗」

滑動查看《國產藝術凌凌捌》已播出集

當世界偏離軌道時,藝術能做什麼?從 9 月 22 號到今天,我們在 8 位藝術家的創作紀錄里看到了他們的答案: 如果不喜歡這個世界,就自己造個新的。我們和快手聯合出品的紀錄片 《國產藝術凌凌捌》到今天正式迎來收官。

在過去的近一個月里,我們帶大家走近了 8 位原生於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藝術家,也在記錄他們的過程中看到了世界的更多面:我們和彭磊一起揭露樂隊靠畫畫賺錢的內幕、為手工耿圓一個星爺電影夢、逛過徐震的「制假售假」的商店、走進喬小刀的 100 棟童話房子、和王左中右用漢字追熱點、抱了抱殷越的小象寶寶、與周遊俯瞰外灘。

雖然每集只有 15 分鐘,但這些真誠又有才華的藝術家仿佛將他們的整個藝術世界都敞開給我們,也敞開給每一位點開視頻的你。截止到今天,《國產藝術凌凌捌》前 7 集累計 播放量已近 3500 萬,點贊量約 25 萬,收穫了 6700 多次討論,和這兩集單集播放量都接近 1000 萬。

《國產藝術凌凌捌》在播放過程中也在各平台收穫了支持和認可:憑藉 8.5 分高分登上 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在知乎被 74%的知友推薦、還被多個微信自媒體大號推薦。

今天播出的是我們的最後一集,也是《國產藝術凌凌捌》最後一次與你見面, 如果你喜歡這部紀錄片,歡迎分享,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也可以說說你私藏的寶藏藝術家,說不定之後我們還有機會再見。

說來神奇,即使年輕如 90 後這代人,小時候也沒怎麼接觸過「兒童繪本」這種東西。看過最多的童話故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從國外引進,中國的大人很會偷懶,乾脆直接搬運西方的想像。直到 90 後開始成為爸媽,才發現兒童繪本市場上的中國聲音仍然太少,孩子們還是要在黃頭髮的王子公主中開啟他們的童話世界。

是中國的創作者都走得太快,沒有人願意慢下來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嗎?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藝術家 熊亮絕不這樣想。這位兒童繪本作家盡全力向國際市場輸送著中國童話,有數據顯示, 中國家庭所購買的每 10 本繪本中,有 8 本來自國外作者,剩下的 2 本就出自熊亮手中

1.

「年輕的時候真以為自己是天才」

儘管已經出道 18 年,創作了上百本繪本,還是中國唯一入圍安徒生插畫獎五人短名單的作者,熊亮卻一直對自己極不滿意,比起故事寫得好的人,他認為自己只能算「也不錯,有一定的特長」。和很多藝術家一樣,熊亮年輕時也會在「以為自己是天才」與「知道自己並不是天才」之間橫跳,「活在那個掙扎之中,最後慢慢覺得自己真的不是天才。」

小時候的熊亮的確是很有天賦的,才讀幼兒園中班,他就發現自己很會畫畫。幼兒園老師讓大家用橡皮泥搓球,鍛鍊動手能力,5 歲的熊亮卻直接說自己要做個長頸鹿,讓老師大為驚訝。放學後,老師拿給他一本簡筆畫畫冊,他看著畫冊上的圈圈圓圓,下意識地想:「這個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這很不可思議,又讓小小的熊亮覺得驕傲。

繪畫的技巧是一種天賦,但對於 5 歲的熊亮,自我感的產生更加重要。

我們可能都有過那種體驗,一覺醒來恍惚間不知道頭朝著哪個方向,現在是早上還是下午,自己又身處何處。小時候父母外出上班,把熊亮一個人留在家裡,有時候醒來,他就會陷入這種狀態中,「玻璃窗的光、水龍頭,所有東西都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即使身為小朋友,熊亮也感受到巨大的孤獨。

後面有一次,又遇到這樣的心境,熊亮突發奇想,從床底下搬出西瓜,把凳子拖到了鏡子前,坐在凳子上,對著鏡子裡的自己開始切西瓜。「有時候我會切到手,做任何動作,或者吃西瓜都看著自己,這樣以後可以記住自己。」熊亮對這件事印象十分深刻,這大概是第一次比較顯著的自我感的誕生。

熊亮覺得小朋友的自我啟動是分好幾個階段的,最小的時候是從愛里感受到自我,第二個階段就是對著鏡子切西瓜這樣的獨處,第三個階段則是要有自己的空間。

小學時,熊亮有了一個閣樓,牆壁是白的,天花板也是白的,需要爬上梯子穿過一個很小的洞才能進入閣樓,後來熊亮做夢也常常會夢見這個洞口。在洞口後的空間裡,熊亮可以盡情地畫畫,浪費時間,這不僅是一個閣樓,也成為了熊亮的心理空間,後來的繪本創作,都是從這個洞口裡湧出的星光。

高二的時候熊亮就已經開始創作,「我知道高考考不過的,所以我就開始做一個創作了,我覺得那個視覺風格和構思上都不遜於現在」。

聊起剛成年時的自己,熊亮用了很多個「窘」字來形容。沒考上大學的他去了一家設計公司上班,有一回老闆開車載他一程,跟他說下車,他就直接從車裡站起來,頭撞到車頂;每次到公司,都會開錯別人公司的門。雖然這樣窘迫著,熊亮還是得到了很多鼓勵。在社會的認可中,他漸漸擺脫了窘狀,「每一個少年或青年,在轉型的時候,都特別需要這樣的鼓勵。」

2002 年,27 歲的熊亮開始創作繪本,陸陸續續出版了《京劇貓》《小石獅》《兔兒爺》《長坂坡》等一系列代表作。

2.

「我創作時世界是膨脹的」

熊亮有一種「超能力」——在創作的時候,感官世界會膨脹。

幾年前,熊亮創作過《一隻水獺和一些牡蠣的故事》,這個故事將他重新帶回跟著大人去海邊挖海瓜子的小時候。他們去到的那個海灘有一種比水泥地還硬的鐵板沙,從岩石跳到沙地上,整個人甚至會震得腦瓜嗡嗡響。在這樣的硬沙地下竟然生活有貝殼,小小的熊亮覺得很不可思議:「在黑黑的裡面不知道怎麼睡,不知道怎麼吃,不知道怎麼交流」。

後來回家的路上,小熊亮因為貪玩迷了路,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的時候,他又將自己的感受跟埋在瘀泥下的海瓜子結合起來,熊亮覺得這是屬於小朋友的本事,能把感受放在世界的各種聯繫中。

創作繪本時,熊亮會把自己送回到小朋友的狀態里,用整個身體來感受世界,頭髮就能聽見森林裡的鳥叫,所有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世界變得膨脹,每樣東西都會被發現。

在熊亮出版過的繪本里,他很喜歡 2010 年出版的一本《梅雨怪》。他用水墨畫的筆觸來描繪雨水,所有的雨點都是漆黑的,梅雨怪則更加奇怪,身上會長蘑菇,腳趾會長東西,牙齒里會長青苔,還把青苔摳出來給人做湯吃。這個故事甚至奇怪到有點噁心,但反而一直是小朋友很喜歡的一本。

所以熊亮有時候會害怕把故事拿給大人看,大人說「這個故事真好」的往往送到出版社都無人問津。小朋友對於世界的感知是和大人有著天壤之別的,所有的感官會被放得很大,小朋友的世界裡沒那麼多規律、規則,所以會誕生更多巧合與想像。

熊亮的第一本繪本是 2002 年畫的《小石獅》,石獅是小鎮上的守護神,小朋友翻開繪本,從第一頁到第三頁,石獅會越來越大,第三頁甚至占滿了整個頁面,但到第四頁才會發現小石獅比一隻普通身型的小貓還要小。這種很遊戲化的手法深得小朋友喜歡,不僅在 2005 年被選為「台灣誠品書店年度十大好書之一」,而且從誕生開始 18 年間一直都在出版。

27 歲開始創作繪本時,熊亮也開始寫詩,熊亮的詩不是偏重文學性的,寫詩是他保持感受力的一種方式,經驗、文字技巧都無法讓人寫出好的詩歌,「是你有一天忽然像孩子一樣,能夠觀察到世界的時候,你就能寫詩歌。」最近,熊亮在和他的小朋友們一起創作《春江花月夜》,詩里蹚著溪水賞月的場景他都曾親身經歷過,他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成一首古詩一樣背誦,而是看見真實的場景。」

這兩年飽受好評的《遊俠小木客》就是熊亮去外公家所在的小鎮上,夜晚觀察窗外的荒草和樹林,早起聽市集上的叫賣聲收穫的靈感,我們在《國產藝術凌凌捌》里用動畫演繹了這部作品。故事裡叫小羽的小姑娘跟著桃花瓣走入溪水中,她和熊亮一樣看到「禁止跨越」的牌子都會忍不住跨過,因此進入了一個青山碧水的世外仙境。

仙境中有一群名為「木客」的人,他們的原型來自《太平廣記》。還有一個情節里,出現了太歲、山鬼、東皇太一、雲中君,這些人物則出自屈原的《九歌》。有人說《遊俠小木客》就像中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掉進了兔子洞,小羽闖入了桃花源。」它也因此在國際上被譽為真正屬於中國的童話。

但熊亮對於整個故事的思考又不止局限在「美好的桃花源」這一層,主角小羽走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整個世外仙境都是布景,撕開布景之後,呈現在眼前的才是真正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千多年都未被人找到的桃花源。這有點像《楚門的世界》,又比它層次更加豐富,給小朋友講這樣一個故事,還是有些令人意外的。

不過熊亮在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裡也曾捕捉過很多深刻的暗面和憂鬱的色彩,也是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讓他立志做個畫家。 2014 年,熊亮就獲得了安徒生插畫獎中國區提名,2017、2018 又連續兩年入圍,這個獎項被譽為「插畫界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認為獎項帶給他的更多是督促與啟發作用,鼓勵他打破中國創作者偏愛寫身邊事物的局限,去更多地關心和全人類相關的終極話題,去破圈,「破自己局限那個圈」。

3.

熊亮與「熊暗」

在《國產藝術凌凌捌》里,我們還大膽地跟著熊亮去深夜的森林裡走了一趟,熊亮覺得「恐懼有一種快感」,到森林裡人的感官會「嘭」地打開,頭髮和毛孔都能聽見背後的聲音,甚至能預感到黑暗中所有的東西,身體的敏感性是赤裸的,會跟動物一樣,這也是熊亮給自己的訓練。這種對深夜的享受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訓練出來,畢竟熊亮認為自己還有另一個對立面—— 熊暗

08、09 年的時候,熊亮無法克制地畫了一段時間的暗黑類型的繪本,甚至中斷了其他作品的創作,去探索極端的、生命邊緣的東西,「那個時候熊暗就是熊暗,沒有什麼交錯的那個人格在裡面」。

當時的創作大部分都難以出版,過了 6、7 年,才有《尋暗集》誕生。在這本書里,熊亮收集了「目連救母」「鬼子母」「烏盆記」這三個關於宗教、鬼怪的民間故事,用水墨畫的形式呈現出中國式黑暗。翻開這本繪本,無論是字體還是畫風都極為狂躁,「最醜陋、最難看的畫法是什麼樣的,就畫到極致。」

在出版畫風類似的《悟空傳》的時候,熊亮也出版了一本他認為是自己最溫柔的作品《和風一起散步》。熊亮會用一种放空的狀態去處理不同性格的內容,他說:「熊亮本身是不存在的,做色彩的就是做色彩的,做安靜的就是做安靜的,做狂躁的就是做狂躁的,就是這樣換來換去」。

但這不同於人格分裂,「熊亮」與「熊暗」就像兩個彼此獨立的創作人格,各自有各自的創作理念和堅持,夜晚的人格可能會鄙視白天的人格,正因為鄙視,所以不同的人格就能做出不同的作品,「我給你看,這才是對的」。

在採訪過程中,熊亮跟我們分享了他最近的創作——一個叫《睡眠小巴》的故事:當小朋友準備睡覺時,另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世界會停著一輛小巴車,公路上有個路牌寫著「醒」和「睡」。小巴車的司機是一個馬臉先生,車上還有很多奇怪的人,他們會等著小朋友睡著了就出發。在車上不能問問題,也不能大聲喊,還不能被老虎追上,否則一車人都會醒來。

外面的世界沉睡著,繪本里的這個世界在冒險。當小朋友清醒過來,睡眠小巴和一切都會消失,他甚至什麼也想不起來,小巴車上奇奇怪怪的所有人都只有短暫的相遇。每天晚上,熊亮如果不寫詩,都會畫這樣的故事,沒有什麼大道理、明確目的的,天馬行空的故事。

即使不能出版,他也會堅持做,「因為我無法克製做這樣的故事」。這件事挺讓人感動的,我們都習慣了要在藝術創作里去說明些什麼,尤其是給孩子的藝術內容,總覺得要有教育意義,但誰說這不是大人的一廂情願呢?有時候孩子對世界的感知也許更加透徹,他們發動全身感官去接收到的信號,或許才是世界想告訴人類的真正的道理。點擊下面的小程序,進入熊亮的暗黑童話世界:

點擊觀看《國產藝術凌凌捌》第八集

回顧《國產藝術凌凌捌》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