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綜藝剛放出兩段花絮,微博立刻就炸了。
這節目的前身就是《爸爸去哪兒》,雖然現在叫《一起出發吧》,但依然擋不住大家嗑明星爸爸和萌娃溫馨日常的熱情。可沒想到,剛開始看就讓人滿頭問號。
這段視頻令人深深地懷疑,我看的到底是《爸爸去哪兒》還是《教官去哪兒》?
一到目的地,楊爍就擺出各種「嚴父」的架子:孩子下車沒和他走一邊,他立刻黑臉大吼:「我從哪邊走的?重新走回去!」
去房子的路上,楊爍看到兒子走路的姿勢有點內八,立刻教訓道:「走路不會走嗎?腳尖沖前!重走一遍!」
聽到爸爸的訓斥,楊雨辰沒說話,乖乖地跑回去又走了一遍。
可孩子剛走過來,楊爍又發難了沒:「包背好了嗎?衣服能拉好嗎?」
更讓人無語的是,就因為兒子選擇房間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楊爍就從頭到尾各種冷嘲熱諷,陰陽怪氣的腔調讓人直翻白眼。
當時選房子的時候,小雨辰說數字 5 是自己的幸運數字,所以選擇了 5 號房。楊爍就有點不樂意了:「可 5 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我們為什麼不選擇 1 呢?」
去房子的路上,楊爍發現雨辰選擇的 5 號房子是距離集合點最遠的。當場就黑臉了,嘲諷兒子到:「5 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你看這個 1 號最近,你非要選 5 號!真是棒棒的!」
看雨辰費勁到達五號房後,又道:「你看你下次還選擇 5 號嗎?」
雨辰小心翼翼地回答:「下次選擇 1 號。」 楊爍又不依不饒的挖苦了一句:「那下次 1 號就是最遠的。」
等爬到自家房頂了,楊爸爸又提了一次,非要用兒子來襯托自己的英明神武
最後兒子哭著說下次選 1 號,楊爸爸還不忘潑了盆冷水「下次一號在最遠」
畫面外的觀眾都忍不住想穿進電視問一句:你到底想怎樣?
節目的拍攝地點是在海拔高度 4411 米的稻城縣,連大人都難免有缺氧的高原反應。所以節目組的人一開始就提示楊爍,孩子累了可以抱他上去。
但楊爍呢?一幅對 5 號房間太遠耿耿於懷的樣子說:「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邊說還要邊嚇唬孩子:「你能不能走快點?不能我讓你跑到村口再跑回來!」
……
楊爍這是自己開創了一套「虐兒式」育兒法嗎
這帶娃的畫風太也令人窒息了……吃瓜群眾氣到要摔鍵盤了!!!!
其實在那令人氣憤的操作背後,我們拿出 8 倍顯微鏡,來看這段視頻,還是能找到一些,他在乎孩子的細節,比如上樓的時候護在背後
提醒兒子把包卸下來
但他那些過於嚴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這種咆哮式軍訓式管理,初衷大概也是「為了孩子好」可是真的對孩子好了嗎?
因為工作忙,七年,陪在兒子身邊的時間,可能半年都不到
他說他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而孩子從這個缺位的父親里,接收到的只有否定、咆哮和冷漠
每次和孩子交流,真的很像是日理萬機的領導,突然抽了個空來找你茬……
多看一會都覺得實在是太令人窒息了!!當你總是吼他、否定他、嘲諷他,長大後他可能真的,就變成了一個自卑懦弱的人
就像鄭淵潔老師說的,想毀掉一個孩子太容易了,你只要不停地否定他,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總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說話,總是挖苦、諷刺他!!
「吼娃」也是家暴,它比「棍棒」更可怕!這些話,別再對孩子說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語、行為得體大方,行事小心穩重。如果有時孩子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闖了禍時,父母便常常逞一時口舌之快,用譏諷、刻薄的語言,教訓、挖苦孩子。
其實,「吼娃」也是家暴。
父母具有否定含義的傷害性語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語言暴力
曾經微博做過一個調查:「你經歷過哪些語言暴力?」令人驚訝的是,短短兩天時間內居然收到了9萬多條評論,其中有一半的評論都是源自各自的家庭。
我自己在小時候也曾被自己的父母每天:要你有什麼用,你豬腦袋啊!這種言語掛在嘴邊!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會收到432條負面評論,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評論每天卻只有32條。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只有6%~15%的話語是積極和鼓勵性的話語,而大部分卻是具有消極和諷刺意味的語言。
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的「語言暴力」環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固化甚至激化。
語言暴力,比「棍棒」更可怕
自卑
根據阿德勒心理流派的理論,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而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的原因。
例如,父母習慣性地責罵和否定孩子,過分強調孩子犯的錯誤而很少給予鼓勵和認可,威脅、恐嚇孩子,常常拿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等等。
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中,會讓孩子產生「我不如別人,我很差」的自我否定中,從而產生可能陪伴他們一生的自卑感。幾乎所有心理學理論都提到過,一個人在童年必須要得到足夠的認可,他們才能建立自我認可的大腦認知,長大後才會自信。
缺乏安全感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話題:「從小遭受父母語言暴力,沒有安全感,導致自卑、恐懼,要如何自救?」他說小時候稍不如意母親就開罵,甚至當著外人的面說「你有什麼自尊」,於是從小他就與父母疏遠,不曾有親近之舉,長大後亦不懂得如何去愛人,一度想孤獨終老。
看到這裡,有些家長又會說:「至於嗎?哪有你說的這麼恐怖。」我的回答是:「至於!」不懂得如何去愛人的父母,又怎麼能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苛刻都是源於愛,但是當父母將語言變成子彈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承受不住的壓力。也許自此孩子就關上了心門,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情感表達障礙
很多從小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後並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主觀情緒。
由於長久以來得到的都是外界對自己的否定,因此有些孩子會變得自閉,在他人面前不敢輕易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社交障礙」。
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
使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我們都對悅耳的聲音有好感,而對於高聲、刺耳的批評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剔除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錯誤當然需要父母批評和指正。北美的父母就常常使用「火腿三明治」的方法指導孩子。「三明治」的第一片「麵包(第一句話)」是表揚,然後是中部的「火腿(第二句話)」是父母向孩子指出問題的部分,最後第二片麵包又是一句令人愉快、積極的評論。比如:
第一片麵包:「今天早上上幼兒園時,你不用媽媽催促,能整理好自己的書包,真棒。」
中間的火腿:「如果每天早上你能夠這麼做就好了。」
第二片麵包:「媽媽相信你長大了,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你以後一定能做得更好。」
拒用「聽覺阻塞詞」
「你怎麼回事」「如果你還這麼磨蹭就不要出去玩兒了」「為什麼你總不聽話」,以這3個聽覺阻塞詞為開頭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而且孩子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可以考慮以「我」作主語,比如,「我希望你下次出門前動作可以快一點」,這樣能給予孩子正面引導的同時,也可以帶來緩和的語氣和效果。
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在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一些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時,出於本能,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比如,「不要在地上亂扔垃圾」「不要搶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與其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還不如孩子具體該怎麼做,比如,「請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著玩你們各自的玩具」。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不僅能讓孩子更聽得進父母說話,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指導和示範,反倒會讓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