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來自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的一篇文章稱:美國將在未來15年內興建多艘驅逐艦,潛艇以及護衛艦,並計劃在2034年將其艦艇總數增至355艘。
美國提出如此大規模的」擴軍計劃」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主要是為了保證其傳統的海上霸主地位,其次就是為了給其萎靡不振的造船業注入新的動力。但根據目前美國造船業的整體體形勢來看,其「擴軍計劃」的實施或許將非常困難。
一方面,隨著二戰和冷戰的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戰後世界的總體趨勢,沒有戰爭的年代,軍艦的總體需求量便沒有這麼高,因此造船業的勢頭也開始出現下滑的跡象。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僅僅在過去的20年間就有多達25,000家的美國本土製造企業倒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國軍艦製造計劃的實施。
另一方面,隨著世界各國造船業的興起,美國在全球造船市場所占據的市場份額也急劇下降。而僅僅靠軍工領域提供的訂單,已難以維繫其龐大的造船工業。此外,美國造船業的衰退也導致其國內大量的人才和技術流失,大量的設備被閒置。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造船領域,在其他領域,比如工具機領域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而種種跡象也表明,美國的製造業已經開始走向衰落。
實際上,隨著一些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傳統的霸主地位已經受到了眾多的挑戰。所以,不單單是製造業,包括經濟、軍事以及科技在內的諸多領域,美國都在承受著這些新興國家的衝擊。
對於美國的現狀,挪威著名的政治學家約翰加爾通早有預料。在他所著的《美帝國的崩潰》一書中就曾作出「美帝國」將於2020年崩潰的推測。當然,書中所提到的「美帝國」並非美國這個國家本身,而是專指美國所奉行的帝國主義。加爾通還認為,「美帝國」的衰退對總體的世界環境其實是有利的。
「美帝國」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與許多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受到戰爭的創傷。反倒藉助出售軍火給交戰的雙方而發了一筆戰爭財,籌集了大量的資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增長,並且還建立起了強大的工業製造體系。
美國也正是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在與蘇聯的冷戰中熬到了最後,並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最終成為了世界的霸主。但戰後總體和緩的世界局勢也使得眾多參戰國家的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美國的霸主地位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二戰之後,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了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美元成了世界經濟的主角。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特別是亞投行的建立,人民幣開始挑戰美元的統治地位。而在軍事方面,俄羅斯由於得到了蘇聯大量的軍事裝備和軍工企業成了幾乎與美國擁有同等軍事實力的國家。中國也由於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而躋身於世界軍事強國之列,可以說美國想要像以前一樣擁有絕對的軍事統治力已經不現實。此外,歐盟的建立以及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從世界政治舞台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美國想要一手遮天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可以說,「美帝國」的消亡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美帝國」的消亡並不意味著美國本身綜合國力的衰落。從本質上講,美國的這種衰退是相對而言的,是由於諸多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而縮小了與其之間的差距而呈現出來的一種表面現象,美國本身的綜合國力仍然是強大的,衰退的只是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