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小李跟我抱怨她家的事情。眼瞅著孩子即將高三了,她一邊要處理客戶的問題,回家還得為孩子升學的事煩心。整天睡得不踏實,而且焦慮到脫髮。
前些日子跟同事一聊天才知道他剛跟媳婦東拼西湊交了房子的首付,現在每個月光是還房貸,外加房租水電費就得至少過萬,總共算下來手裡能攢下的錢就沒有多少了。一想到每天一睜眼就得還房貸,感覺壓在身上的擔子特別重。
我有一個同學的父母看她三十多歲還沒結婚有點著急,就讓親戚幫忙介紹對象。還沒等跟對方見面,就因為意見分歧跟父母大吵了一架,一怒之下她索性搬出來自己住了。眼下鬧得特別僵,她也不知道該怎麼緩和跟父母的關係。
......
房貸、婚姻、教育、人際關係...... 種種社會問題的積壓,讓人們的精神、身體都不能放鬆。面對變化速率如此之快的社會,無論是誰都常常會把「焦慮」一詞放在嘴邊。
打開微博、公眾號還總能看到類似《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的,是這一種人》這樣的毒雞湯。原本只有一點點的焦慮感,因為受到情感刺激而被放大,心情變得焦躁不安。
焦慮似乎已經成為了都市人的「常見病症」。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焦慮?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如果這個世界停止了變化和發展,那我們只要機械地持續現階段正在做的事情,就能夠毫無壓力地生活下去。
但是,現實並非如此。
我們所處的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改變。而且,近年來,變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正因為你不能適應環境變化,所以才會因為一點點的變化就感到非常大的壓力,也就更容易焦慮。當人們想要改變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時,便會無端焦慮。
換句話說,焦慮感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穩定的事情,逃脫出了我們的控制。未知事物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讓我們開始不自覺地被自己的思想綁架。
當我們意識到外界已經發生變動,而我們的原有認知還未變更過來時,自然而然地會引起情緒的爆發。
也就是說,焦慮是為了促使人類及時轉變行為,以保持身心平衡的情緒。
適當的焦慮,其實不失為一件好事。
陳銘在《非正式會談》節目中說過,「從宏觀上講,焦慮的存在意味著追求效率。它是中國速度的發動機,甚至是噴氣式發動機,把所有人都往前趕,沒有這麼強大的焦慮的力量,我們根本不可能可以有現在的這種經濟奇蹟。」
為什麼中國在整個網際網路所有的公司迅速地站到了整個世界最前面?是因為他們每一個員工都鉚足了勁在往前沖。
我們現在能享受到移動支付、刷臉購物這些既方便又快捷的服務,無疑跟工程師夜以繼日的工作分不開。
雖然焦慮能讓我們重新調整工作、生活的方向,成為激發人改變的動力,但並不是說越焦慮越好,過度焦慮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後果,甚至使人崩潰。
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曾經用馴象師和大象來比喻我們人體內的情感機制。
他強調,「在我們人類身上,馴象師(理性)和大象(感性)所代表的兩種心理機制是共存的。為了防止大象暴走,馴象師努力對其進行掌控和引導。然而,因為大象身體龐大,一旦它進入暴走狀態,馴象師將很難對其進行控制。」
在我們的身體中,如果「大象(感性)」一直壓制著「馴象師(理性)」的話,我們就會淪為情感的奴隸,被情感操控。儘管你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情感總是先行一步,使你無法冷靜思考。
當身處這樣的狀態時,雖然你明白自己不想生氣、不想發火,但在面對身邊其他的人和事時,仍舊不受控制,於是焦慮就成了日常狀態。
雖然生活本身就是理性和情感交織的,但純粹情感用事就只能被情緒控制。一旦讓焦慮成為你的日常狀態,再想要戒除就比較困難了。
如何緩解生活中的焦慮?
在這個時代,焦慮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代的消費文明所構建的外部環境就像空氣一樣籠罩著你,瀰漫著你,身處其中的我們無法掙脫。
雖然有時我們會被情感控制,但大多數的時候,理智應該占主導位置,這才是我們本來的樣子。
要明確的是,控制你情緒的主人是你自己,而非你的情感。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一好習慣傍身,將會受益無窮。但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能夠真正擁有緩解焦慮習慣的人,又有多少呢?
掌握緩解焦慮的習慣,目的就是將理性占主導位置的時間拉長,讓情感越來越受自己控制。
可能大家會認為養成這個習慣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其實並非如此,任何人只要稍微花些心思,就能夠簡單地讓理性回到原本的主導位置。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針對性地緩解自我焦慮呢?
在《不焦慮了》一書中作者安藤俊介就提到了許多方法。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了,那麼以下這幾種方法會像是一把鋒利的剪刀,幫你解除身上的束縛,讓你生活得更加自在舒適。
01
【不迎合父母的價值觀】
被老人催著結婚、生娃已經成為逢年過節飯桌上常被提及的話題。作為家長,總害怕自己的孩子太辛苦,所以願意幫著出出力。在他們看來,趁著身體還利索能幫忙帶孩子時,完成所謂的「人生計劃」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殊不知他們所制訂的「人生計劃」,卻不在我們的計劃範疇之內。
「結婚要不要在乎門當戶對?」
「是不是必須要在30歲之前結婚?」
「結婚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
在這個提倡個性、推崇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關於戀愛、婚姻的話題頻頻被拿來討論。由於我們跟父母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時常會因為價值觀相佐而發生矛盾。
做不婚主義者,就要被貼上自私的標籤?
不言聽計從就等於不孝、不尊重父母?
在中國固有的教育理念里,父母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礙於血緣、親緣關係,作為兒女總是怕發生衝突,而不得不做出讓步和妥協。
然而人生本就是沒有定數,更沒有誰規定你到了某一個階段必須要做哪些事情。要知道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價值觀這一基礎上的。
即使對方是父母,也不要一味地去迎合他們的價值觀。
在《奇葩說》節目中,蔡康永談到了容忍一詞。他說,「容忍會導致我們不在意,而不在意會使我們失去活著的滋味。」
倘若為了應付家長,而在沒有了解清楚彼此脾氣秉性下就匆匆結婚,自然會增加雙方在婚姻相處中的難度,一旦到最後兩人磨合不了便會落得不歡而散的結果。
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寫道:
「我全部生活曾經是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的理想後面,那是她們用語言和書本灌輸給我的思想,而絕非是我自己心裡的願望。過去左右著我生活道路的那些我認為是應該做的,而不是我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
人生都是由自己決定的。沒有人想活成行屍走肉,一輩子只按照別人的要求活下去。就算是父母,他們也不能對你的人生負責。
不要擔心衝突,也不要怕有負面影響,當你能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時,你的心裡才不會因為愧疚而產生焦慮。
02
【就算被萬眾期待,也不要過分努力】
「兒子這次考試成績不錯啊,看來給你請個家教輔導還是有效果的,下次爭取考個第一名回來呀!」
「這個項目就交由你來負責了,可得好好乾啊,領導可是對你寄予厚望!」
「小張,我覺得以你現在的能力,這件事肯定會完成得很漂亮。」
對年輕人來說,當他們突然被領導委以重任,或者備受他人期待時內心會特別高興。往往會因為想要把握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而像打了雞血一樣加倍努力。
雖然保持這樣有抱負、有理想的狀態有助於提升自我,但如果為了獲得對方的認可,而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以至於每時每刻都在擔心,從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感,這樣的努力就是有問題的。
雖然在經濟社會,以100元的價格可以買到等值的東西,但這種等價交換的思維可不能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因為在面對他人的期待的時候,到底我們用什麼樣的結果才能回應這份期望,是很難被衡量的。
「領導都對我這麼認可了,我怎麼能不努力證明自己呢?」
不要為了達到對方的期望值,而放低自己的姿態去迎合才覺得心安。相反,如果你因為沒有達成期待而對自己失望,那也僅僅讓失望停留在這件事情本身,完全沒有必要上升到否定自己的能力甚至產生罪惡感的程度。
當你能明白,所肩負的期待是一種純粹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一種經濟活動時,你便不會因此感到焦慮。
03
【故意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
習慣去固定的咖啡廳消費,而且通常會坐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某天有人坐了那個位置,自己心裡就會感覺非常不爽,「那人坐了我的位置!」。
因為體內平衡的生物性質存在,導致我們不論多麼細小的事情,都想使它維持在一個固定的狀態。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即使固定的日常生活產生一點點偏差,都會讓我們心生焦慮。
習慣難以養成,同樣也很難被戒除。雖然口中想要說著改變,但身體卻很誠實地表現出無動於衷。
我們願意在無意識中按照固定模式來生活,但如果換個方式來做,或許能給生活增添一些新鮮感。
在《不焦慮了》的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模式中斷法,意思就是每天嘗試做一件平時不會做的小事。
例如: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穿衣風格,或者是嘗試光顧一家從來沒有去過的餐廳。雖然這些都是不需要多大努力就能辦成的小事情,但如果從這些做起慢慢養成習慣,那它帶給我們的變化就是巨大的。
它們能讓我們心臟的承受能力逐漸增強,當某一天突然之間發生變動時你也不會慌張,從容面對。
04
【眼光放長遠,聚焦五年後】
總會有人感嘆自己明明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卻仍然收穫甚微,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雖然我們都相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在這個網紅頻出的時代,人們總會把追求速率放到第一位,心態上也自然而然地急於求成。
在綜藝節目《青春有你》中,導師張藝興就曾對參賽選手發出過靈魂審問:「你們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們到底希望自己走什麼樣的道路?」
整個社會太過於浮躁,以至於這些只訓練過一兩個月就敢來參賽的選手,把走紅想得太過容易了。要知道現在出現在螢屏上的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早在多年以前就在積蓄力量了。
演員王凱蟄伏多年磨鍊演技,直到《偽裝者》里明誠這一角色開始,才真正走入人們的視野。而後憑藉《琅琊榜》、《大江大河》等優秀作品裡的成熟演技一朝走紅。
29年前蘇寧董事長張近東放棄了國企的工作,帶領一支十幾人的團隊蹣跚前行。最終突破傳統零售業,在業內率先抓住線上線下融合智慧零售的新機遇厚積薄發。至此蘇寧從一家不足200平的小門店一躍成為世界500強。
不論是演員還是企業家,他們光環的背後都埋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當我們艷羨於他人光鮮亮麗的時候,不妨去挖掘一些他們背後的故事,看看他們是怎樣一路走來,才有了如今這樣的成績。
在香港理工大學與學子分享創業經歷時,張近東講到:「創新要有超前規劃,你能看多遠,才能走多遠。」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現在所付出的努力會不會有所回報。如果把現在的努力作為對五年後的自己的投資,那麼現在煩惱有沒有回報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一件事。
不拘泥於眼前,把視野放長遠,想想眼前的這些挫敗只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也就不會太過焦急了。
《不焦慮了》的作者安藤俊介作為憤怒情緒管理的專家,在書中反覆強調的中心思想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從日常的小習慣著手,鍛鍊強大的內心,讓大家不論何時、何地,環境如何變化,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不慌不忙、從容面對」。
如果你知道了該怎樣才能幫助自己緩解焦慮的小技巧,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去解決你內心的衝突和掙扎,一切就變得順其自然了。
面對日常生活中各種瑣碎的可能會造成焦慮的小事兒,調整好心態再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