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看「麻羊之鄉」20年的嬗變

2019-10-17     天府雙流

說起黃甲,你只知道羊肉?

是時候「曝光」這些真相了……

1999年首屆黃甲牧山麻羊節橫空出世,讓曾經默默無聞的黃甲聲名鵲起,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發了「羊」財。

20年過去,麻羊帶給黃甲的遠不止冬日那一碗念念不忘的濃湯,更是加快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

而隨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入開展,黃甲街道大力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黃甲居民更是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美味麻羊 成就特色名片

20年前

陳元軍懷著試一試的心情,參加了鎮上組織的免費培訓,摸索著走上了麻羊養殖的路。

同年12月18日

首屆黃甲牧山麻羊節火熱開幕。獨具特色的美味,讓黃甲麻羊打開了市場,陳元軍也靠著技術和勤勞,嘗到了致富的甜頭。

2007年

致富不忘鄉鄰的陳元軍,帶頭成立了黃甲麻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一起把麻羊產業越做越大。

如今

黃甲街道麻羊存欄約5000隻,出欄8000多隻,售價1600至1800元/只,產值約2400萬元,養羊戶年人均純收入30000餘元。

黃甲的羊肉湯,已經成為雙流甚至成都冬日裡必不可少的溫暖記憶。

從散戶散養,到規模養殖,從搭棚子、擺攤子,到品牌化、特色化,黃甲麻羊的發展變遷,與黃甲立足實際、放眼長遠的視角和眼界密不可分。

麻羊節的火爆沒有讓黃甲止步不前,而是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走得更久更遠。黃甲大力引導養殖戶採用無公害養殖,黃甲麻羊相繼獲得農業部、省、市「無公害麻羊基地及無公害羊肉農產品」標誌認證,「黃甲麻羊」商標也成功註冊。


2015年,黃甲麻羊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技術審查,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攀升。


與此同時,依託特色農產品而衍生髮展出的文創產品也成為黃甲又一張新名片。


來到黃甲街道一里坡社區居創之家,以黃甲麻羊為原型的「麻小二」系列文創產品一經推出便引來市民的好評和熱捧,漂亮又實用的抱枕、杯子、環保袋、記事本……吸引了許多市民競相搶購。


而在一街之隔的三葉街夜市,「麻小二」則化身為廚師、司機,成為3D牆繪的主角,展示著黃甲的獨特魅力。

隨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入開展,做大產業,深挖文化,擦亮品牌,黃甲與麻羊的緣分還很長很長。

社區治理 宜居生活添彩

在位於昇平街一側的「善美菜園」里,韓凱東也有自己的一小塊地。這片曾經的閒置土地,早已化身「善美菜園」,居民和社會組織都能前來認領。大家親手耕種、親手採摘,而所得的蔬菜瓜果則贈送給困難群眾,或通過義賣的方式為社區居民實現「微心愿」。

從改造之初,「善美菜園」就引導居民們共同參與。認領土地、為微菜園徵集名字、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大家一同見證菜園的變化,一同親歷春耕秋收。這一過程中,大伙兒的心越來越近了,社區也被營造得更加溫馨和諧。

在黃甲,專業的社會組織活躍在每一個社區,和居民一起,為打造和諧宜居生活社區而一同努力。

如今的黃甲,每個社區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

來到檬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仿佛走進了一個花的海洋,而以花為主題的精彩活動也在接連開展。


家住尚善居的陳婆婆是這裡的常客。儘管已經79歲,但她仍然樂此不疲地和大伙兒一起學習多肉種植、練習插花。在花香的陪伴中,她感覺自己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王家場社區則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美食驛站」。家家戶戶常見的蒸籠也化作牆上的裝飾,為便民驛站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王家場社區

則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美食驛站」。家家戶戶常見的蒸籠也化作牆上的裝飾,為便民驛站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社區還定期舉辦共享廚房活動,將知名大廚和身邊的烹飪達人請來,手把手地為居民們傳授廚藝。

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讓社區更加和諧宜居,正是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初心」。

為了更好地推動社區營造,凝聚社區發展力量,黃甲街道在全區率先行動,為7個社區各自聘請了社區營造師,打造社區發展治理智囊團。

營造師們紮根社區,了解居民訴求,收集社區問題,與社會組織合作,共同討論解決路徑、制定實施方案。

黃甲街道還充分挖掘社區能人,整合轄區內的專業水電工,成立了「喊得響」水電志願者服務隊。

「公益+市場」的模式成功激活了社區的造血功能,成為社區營造良性發展的有效路徑,也為居民帶去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關於我們

主 編:鵬 哥

編 輯:佳 佳

新聞來源:空港融媒

主辦單位: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雙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KeL2m0BMH2_cNUgWS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