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查詢人不多新增信息已體現

2020-01-20   新京報HI財經

1月19日,一查詢點現場自助設備可列印個人信用報告。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攝

央行宣布,1月19日起,徵信中心面向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提供二代格式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新京報記者1月19日當天在線下查詢點獲得的報告中看到,「就業狀況」、「聯繫電話」、「信用卡大額專項分期」等新增信息均已體現在新版個人信用報告中。此外,還可看到信用卡最近6個月平均使用額度、已註銷信用卡帳戶以及機構對個人徵信記錄的查詢明細等。

不過記者走訪和致電的多個現場查詢點工作人員稱,二代徵信上線首日查詢人數不多。據了解,目前主流選擇還包括徵信中心官網查詢,網上查詢的信用報告次日可得。

現場查詢人不多,已增就業、信用卡大額分期等信息

「二代徵信系統已經升級完成,今天上線,查詢的人還不多,不用拿號排隊,可以帶著本人身份證原件到銀行網點來自助設備上查詢,但要趕在銀行下班之前。」1月19日,二代徵信系統上線當天,記者走訪和致電的多個現場查詢網點工作人員稱。

記者在一個線下查詢點通過自助設備進行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將個人身份證原件放在設備掃描區,面向攝像頭拍照後,系統顯示身份證照片與現場照片比對,通過後可選擇「簡版」或「詳細版」報告。

記者列印的詳細版報告大體分為個人基本信息、信息概要、信貸交易信息明細、公共信息明細和查詢記錄五大部分。其中,央行徵信中心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的「就業狀況」、「國籍」、「聯繫電話」等新增信息,體現在個人基本信息部分。信息概要部分包括個人住房貸款、其他類貸款、貸記卡(即信用卡)帳戶總數等。不過共同借款信息尚未顯示。

「5年還款記錄」體現在信貸交易信息明細部分,貸記卡帳戶「未出單的大額專項分期餘額」亦在此部分有顯示,此外還可看到個人名下信用卡最近6個月平均使用額度、最大使用額度、已註銷信用卡帳戶、申請但未激活的信用卡帳戶等信息。「如果申請過多筆貸款或多張信用卡,這部分數據就會比較多。」現場工作人員稱。

現場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還款記錄中,「*」表示本月沒有還款歷史,「N」表示正常,阿拉伯數字「1-7」分別代表不同逾期天數,「C」代表銷戶。「如果沒有阿拉伯數字,就表示信用良好,沒有逾期。」

公共信息明細部分可看到住房公積金參繳記錄;在報告的查詢記錄部分,能看到機構對本人徵信記錄的查詢明細。記者注意到,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查詢原因多為「貸後管理」和「信用卡審批」。

報告說明中還稱,本報告不展示5年前已經結束的違約行為,以及5年前的欠稅記錄、強制執行記錄、民事判決記錄、行政處罰記錄、電信欠費記錄。

現場一位查詢者稱,其準備在該行申請一筆貸款,根據要求來打徵信記錄。前幾天來的時候徵信系統在升級改造,他才知道二代徵信系統上線。

記者以個人用戶身份諮詢一代和二代徵信報告區別,多家銀行員工並未給出詳細解釋,僅表示是否需要個人列印徵信報告、重點關注報告中哪些細項都由貸款行決定。

網絡查詢次日可得,央行提醒警惕釣魚網站

新京報記者從央行徵信中心官網獲悉,目前徵信查詢記錄主要包括現場查詢、網上查詢和其他渠道查詢三種方式。其中,全國2000多個查詢點提供櫃檯或自助終端現場查詢,即查即得。

徵信中心客服人員介紹,用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信用小幫手」快速查找周邊的自助查詢點。記者在該小程序看到,北京地區查詢點集中在市區,郊區普遍僅有為數不多的查詢點。工行、建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渤海銀行部分網點有自助設備,客服人員建議用戶先致電確認後再前往網點。

網上查詢渠道為央行徵信中心官網(www.pbccrc.org.cn),根據流程簡介,點擊首頁「核心業務」項下的「網際網路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台」、進入查詢頁面、點擊「馬上開始」、經過新用戶註冊、用戶登錄、在線身份驗證、填寫提交查詢申請、獲得信用報告(次日可得)。其他渠道包括商業銀行櫃檯及網銀委託查詢,目前正在試點。

央行徵信中心官網提醒,時常有看上去很像但卻是假的徵信中心網站,目標是以各種名義騙取個人信息或錢財,切勿上當。不要點擊陌生電子郵件、手機簡訊中的連結網址。

新京報記者致電央行徵信中心北京市分中心獲悉,徵信中心每年提供2次免費查詢服務,從第3次開始每次收費10元。

據央行徵信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底,徵信系統收錄10.2億自然人、2834.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息,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個人和企業徵信系統分別接入機構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蓋各類正規放貸機構;2019年,個人和企業徵信系統累計查詢量分別為24億次和1.1億次,日均查詢量分別為657萬次和29.6萬次。

該負責人同時提醒,鑒於二代格式信用報告進一步豐富了個人和企業的信用信息,信息更新效率提高,更為全面、及時地反映了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狀況,建議個人和企業及時關注自身信用狀況變化,切勿過度負債,按時足額還款,維護良好信用記錄。

如果信用報告有誤,可向放貸機構或徵信中心(分中心)提出異議並要求更正。央行徵信中心公布的信用報告攻略顯示,數據從放貸機構的櫃檯到徵信系統,過程長、環節多,哪個環節都可能出錯。因業務經辦機構(支行)要找到原始憑證核對,所以處理異議一般需要20天。如果對異議處理結果不滿意,還可以進行行政投訴或司法訴訟。

延展

百行徵信APP公測,系統已收錄6500萬人信息

隨著社會信息的完善,個人信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定位於央行徵信「補充資料庫」的百行徵信,也於1月19日公布了最新收錄信息情況。

新京報記者從百行徵信方面獲悉,截至2019年底,百行徵信的徵信系統收錄個人信息主體1.4億人,去重後6500萬人,信貸帳戶1.75億個,信貸記錄18億條;累計收錄P2P借款人3800餘萬,基本實現了網絡借貸人群全覆蓋,有效配合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工作。

1月14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百行徵信APP已上線並開始公測。該APP顯示,個人可免費查詢10次信用報告。記者從百行徵信相關人士處了解到,該系統獨立於央行資料庫,目前接入機構以網際網路金融類為主,所以一些銀行貸款和信用卡信息還未覆蓋到,查詢所得的個人信用報告也不同於央行徵信系統出具的報告。

目前接入機構具體包括哪些?百行徵信董事長朱煥啟介紹,截至2019年底,百行徵信簽約個人信用數據共享機構909家,接入徵信系統報送數據機構330家,包括商業銀行、保險、信託、消費金融、汽車金融、小貸、融資租賃、融資擔保公司等20類傳統金融機構與非傳統金融機構。近期,滙豐銀行等外資銀行也在與百行徵信積極溝通,確定戰略合作關係。

除百行徵信APP外,公司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朱煥啟表示,2019年初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實核驗三款產品已正式測試上線。其中,個人信用報告是個人徵信基礎服務產品,全面、真實、準確地記錄個人信用活動,反映個人信用狀況,是金融機構防範信用風險的重要參考依據。自2019年5月5日正式面向機構開放查詢以來,其個人信用報告已向190家機構提供服務,日查詢40萬筆,截至2019年底累計查詢量6021萬筆。特別關注名單為接入機構提供第一道風控屏障,能夠解決機構面臨的多頭借貸、惡意騙貸等線上欺詐問題,截至2019年底累計查詢量2450萬筆。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