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吃的本義並不是吃東西,而是說話結結巴巴不流利;(2)成語「吃軟不吃硬」中,「吃」的意思是承受;接受;聽從。詳情就見今天的第四字吃字字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5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噦、咈、嚘、吃。詳情如下:
1、噦。此字1986年《簡化字方案》簡化為「噦」。讀音有兩個:
(一)yuē。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噦,氣忤也。從口歲聲。」形聲字。本義是呃逆。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卷十等引《通俗文》:「氣逆曰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王冰注說:「噦謂噦意,胃氣所生。」比如《靈樞.脹論》有:「脾帳者善噦,四肢煩悗(mán,意煩悶),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噦字在大部分地區的口語中依然使用,但多與嘔吐相混,其本義僅指呃逆。
(這個小孩噦了)
本義之外,噦還指乾嘔,嘔吐。《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在舊時,吐、噦、嘔是有嚴格區別的。比如《西遊記》第七十五回:「你們快去燒些鹽白湯,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噦出來,慢慢的煎了吃酒(獅駝嶺孫悟空鑽到老怪肚子中,老怪的話)」。
(二)huì。一般用於疊詞「噦噦」。兩種用法:(1)象聲詞。其一,徐緩而有節奏的響聲。《集韻.霽韻》:「噦,聲徐有節也。」比如,《詩經.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噦噦。」《毛傳》稱:「噦噦,徐行有節也。」諸侯們朝見即將來到,鈴聲漸漸響叮噹。;其二,鳥叫聲。《玉篇.口部》:「噦,鳥鳴也。」比如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對俞》:「安得相從游,終日鳴噦噦。」
(2)寬明貌。比如《詩經.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冥。」鄭玄箋稱:「噲噲,猶快快也。噦噦,猶煟煟也……寬明之貌。」正指的是正殿,冥指的是偏殿或供休息的內殿。(很多譯本將正譯為正午,冥譯作夜晚,應為誤譯。這句詩的大概意思是:(周王宮室)正殿讓人稱心愉快,偏殿也寬敞明亮。這兩句詩的學習,在說解「噲」字時(145課)已經講過。
(噲噲其正,噦噦其冥)
噦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噦字的小篆寫法)
2、咈。讀f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咈,違也。從口,弗聲」形聲字。本義是違逆;乖戾。後來寫作「拂」。《集韻.勿韻》:「咈,通作拂。」《書.微子》:「咈其耇(gǒu)長舊有位人。」孔傳稱:「違戾耇老之長。」大意是:不聽年高德劭舊時大臣們的勸告。再比如桓范《世要論.諫爭》也有:「咈人之耳,違人之意。」其中的咈都是違逆的意思。
本義之外,咈還用作象聲詞。比如《紅樓夢》第一百零一回:「只覺身後咈咈哧哧,似有聞嗅之聲。」
此外,咈還用同「艴(fú)」。意思是憤怒。
咈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咈字的小篆寫法)
3、嚘。讀yō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嚘,語未定貌。從口,戛聲。」形聲字。本義是語未定的樣子。朱珔《假借義證》:「《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辭未定也。』優乃嚘字之假借。」伊優亞,就是言語含糊不清。
本義之外,嚘還指氣逆。《玉篇.口部》:「嚘,氣逆也。」《太玄.夷》:「柔,嬰兒於號,三日不嚘。」王涯注稱:「嚘,氣逆也。」
嚘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嚘字的小篆寫法)
4、吃。現代漢語常用字。有兩個讀音:
(一)ch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給的解釋:「吃,言蹇難也。從口,氣聲。」形聲字。舊讀jí。本義是說話結結巴巴不流利。注意,並不是現代漢語吃東西的吃。《玉篇.口部》:「吃,語難也。」比如《管子.樞言》:「吾畏事,不欲為事;吾畏言,不欲為言。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我是怕事的,所以不喜歡做事;我也是怕講話的,所以不喜歡發言。這是行年六十而且年老口吃的緣故。再比如宋代曾慥的《類說.嘲口吃》:「王汾口吃,劉汾嘲曰:『恐是昌家,又疑非類,不是雄名,惟聞艾氣。』周昌、韓非、揚雄、鄧艾,皆吃也。」周昌、韓非、揚雄、鄧艾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口吃之人。
(《軍師聯盟》里口吃的鄧艾)
本義之外,吃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吞咽食物、飲料。這是吃字在現代漢語最常用的用法,比如,吃飯、吃酒、吃茶。《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方吃了半盞茶,只聽外頭咭咭呱呱,一群丫頭,笑著進來。」
(黛玉吃茶)
(2)行動遲緩艱難。這是本義的引申義,由語言不流利引申為行動遲緩。比如孟郊《冬日》:「凍馬四蹄吃,陟卓難自收。」
(3)下棋用語,指除去對方之子。比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到了半盤,四處受敵,待要吃他几子,又被他占了外勢。」
(下圍棋)
(4)舊時的賭博用語。指進牌或收取賭注。比如吃注,大吃小等。巴金《賭》:「這些注很快就給莊家吃進去了。」
(5)吸。比如吃煙,吃墨。這種宣紙不吃墨。
(墨滴滴在宣紙上)
(6)耗費。吃勁;吃力。比如:這活兒幹起來真吃力。
(7)承受;接受;聽從。比如清代醉月山人《狐狸緣全傳》第三回:「從來小孩愛戴高帽兒,吃軟不吃硬。」其中「吃軟不吃硬」一詞發展為成語,意思是:對態度強硬者絕不屈從,對好言好語,可以聽從。用來比喻個性頑強,不怕強硬。又比如《紅樓夢》第一百零六回:「只怕大老爺和珍大爺吃不住。」
(8)用作介詞。被;讓。比如《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吃他發起脾氣來,少不了一頓拳腳 。」
(二)qī。一般用於疊詞「吃吃」指笑聲。《集韻.迄韻》:「吃,吃吃,笑貌。」比如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三:「婉小姐嗑著瓜子,吃吃笑著回答。」所以要注意,用作笑聲的吃並不讀chī。
(吃吃笑的女生)
吃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吃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