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周票房冠軍,真實故事改編的華語片,不僅嚇人還很燒腦

2020-07-10   無尾電影

原標題:連續兩周票房冠軍,真實故事改編的華語片,不僅嚇人還很燒腦

隨著香港電影的式微,香港恐怖片也越發後繼無人。

反倒是台灣電影,近幾年在恐怖片題材上異軍突破,接連推出了《紅衣小女孩》《粽邪》等不錯的作品。

最近,又一部台灣恐怖片新鮮出爐,片名簡單粗暴——

《女鬼橋》

海報上的幾句宣傳語就是這部電影的加分項:

《紅衣小女孩》團隊出品;

真實事件改編;

連續兩周票房第一。

最有說服力的自然是「真實事件改編」這六個字。

台灣的確存在女鬼橋這個地方。

位於現今東海大學內。

是一條連接教學區和學生宿舍的水泥橋。

因為位置偏僻雜草叢生,各種版本的靈異故事就此傳開。

據傳某一個閏年的2月28日,一對情侶約好了在女鬼橋見面,準備私奔。

負心漢最後沒有赴約,一直等到晚上12點的女生傷心欲絕投河自盡。

從此以後,每到閏年2月28日的午夜零點,女鬼橋另一邊的台階,會由原來的13階變成14階。

如果此時你走上台階,一定要記住,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千萬不能回頭。

否則……

《女鬼橋》的故事正是根據這個傳聞改編而來。

2016年2月28日,還差一分鐘就到午夜零點。

6名大學生來到女鬼橋,通過網絡直播一場「試膽大會」。

直播的內容是:

蒙著眼的學生文耀,聽到鈴聲後,拿掉紅布,順著女鬼橋繞湖一圈。

走上台階的時候千萬不能回頭。

直播開始之後,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不過凡事最怕的就是「但是」。

文耀上了台階後,開始邊走邊報數。

其他的小夥伴驚了:劇本沒寫要數數啊,這是鬧哪出?

當證明第十四級台階真的存在後,大家慌了。

想要阻止文耀,結果文耀就這麼從眼前消失了!

緊接著後背傳來一聲巨響。

眾人回頭。

看見椅子在沒有人碰的情況下自己動了。

下一秒大家面面相覷:

我們是不是在階梯上回頭了?

鬧鬼?還是惡作劇?

鏡頭一轉,時間來到2020年2月28日。

記者和攝影師來到女鬼橋,想要調查當年這起事件的真相。

從一個不願意露臉的保安口中我們得知:

當年參加「試膽大會」的幾個學生,最終四人死亡一人失蹤。

死因全部是因為溺水。

更怪異的是,幾具屍體散落在校園的不同角落。

接下來劇情開始採用雙線敘事。

一條線是記者通過翻查當年書面記錄和監控,試圖還原事件全貌;

另一條線是幾個人離開女鬼橋之後,所遭遇的離奇事情。

讓我們再把目光放回那一夜。

文耀數台階和消失原來是他的惡作劇。

正當他竊喜的時候,手機不小心掉下了台階。

怎麼辦,說好的不能回頭啊。

但這難不倒我們的「秀兒」文耀。

他直接用語音操控手機把螢幕調到最亮(真的不是某水果品牌手機的廣告植入)。

可惜,剛有一點光亮立馬就變暗了,AI的聲音也變小了很多。

文耀循著聲音用手摸過去,卻觸碰到一隻濕漉漉的腳!

嚇得他趕緊把手縮了回去。

再伸手時,腳不見了。

文耀拿起手機,感嘆虛驚一場。

殊不知他的背後緩慢伸出一隻手,拍了拍他……

文耀,卒。

第二位死者叫松哥。

去廁所上大號。

門外一直有人瘋狂敲門。

松哥回應後敲門聲並沒有停止。

低頭看隔壁,沒人。

拿著手機伸出門外想拍個照,卻被一隻手一把抓住。

松哥嚇得顧不上自己拉沒拉完,提著褲子就跑。

跑到水房,怪事還是一件接一件。

先是水龍頭整齊劃一地出水;

松哥把手伸進去想撈起不慎跌落的吊墜,卻從水裡撈出一長串的頭髮……

最後松哥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把他的頭按在一個裝滿水的鐵桶里。

一番掙扎後,卒。

《女鬼橋》並沒有脫離恐怖片的慣用套路。

一群作死的主人公,因為某些原因,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怨靈,結果被怨靈逐一反殺。

剩下的幾個學生也是各有各的死法。

說實話,這些死法對於看慣恐怖片的人來說並不新鮮。

再加上嚇人的手法仍然停留在「一驚一乍」的方式。

剛開始還能嚇到人,但用多了觀眾難免覺得乏味。

劇情過半的時候我心裡還在琢磨:

連續兩周台灣票房冠軍的作品,就這?

直到劇情進展到記者翻查當年監控錄像的時候,才真正凸顯出《女鬼橋》劇本的巧妙。

通過監控,記者清晰地看到當天一共有六個人。

那為何檔案上一直顯示只有五個人?

第六個人去哪了?

記者拿著檔案照片和一張合照比對。

除了站中間的芯喬,其他人和檔案里的人均對不上號。

這張合照的背面,時間寫的竟然是2012年。

是不是已經開始起雞皮疙瘩了?

記者連忙上網去查資料,果然2012年的2月28日,女鬼橋也出事了。

同樣是五個人死亡。

學校封鎖了消息,至今大眾都不知道此事。

倖存者毫無疑問就是芯喬。

這就意味著她連續參加了兩次「試膽大會」。

電影從一開始就誤導了所有人。

字幕顯示幾個學生參加的是2016年的「試膽大會」。

記者也說要調查的是2016年的靈異事件。

這就讓所有人都下意識地認為接下來發生的事都發生在2016年。

然而電影偷偷把2012年發生的事也放到了回憶中。

幾個看似是bug的場景早已暗示了一切:

松哥在擺弄假頭套的時候,背後的黑板寫的是2012年。

芯喬在給松哥拍照的時候,拿的是iPhone4,穿的是黃T。

下一個鏡頭我們看到她拿的是iPhone6 Plus,穿的是藍T。

為什麼她要參加兩次?

記者百思不得其解,卻發現另一件更讓人頭皮發麻的事。

2016年的合照,牆壁上的鏡子反射出拍照的人。

他就是第六個人?!

而一直跟隨記者的攝影師,此時緩緩地摘下了帽子……

細思極恐。

這就是《女鬼橋》比一般恐怖片有後勁的地方。

別的恐怖片看完了也就看完了。

而《女鬼橋》花了心思構造了一個宿命輪迴的閉環。

劇情里種種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其實都是劇組故意留給觀眾的線索。

他期待觀眾把這些線索串聯在一起,拼湊出真相後體驗到一種醍醐灌頂的收穫感。

取材於都市靈異題材,已經成了台灣恐怖片的新出路。

但《女鬼橋》在立意上還是差一口氣。

沒有從這個故事的源頭進行深挖,「真實事件」只是單純增加了嚇人的噱頭。

的確有點可惜。

但想到人家能夠正兒八經地拍出來,我又實名羨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