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出台方案:全面加強鄉村兩類學校建設

2020-01-03     天天天水網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

印發天水市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

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天政辦發〔2019〕11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天水市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12月31日

天水市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

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方案

為全面加強我市鄉村小規模學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簡稱「兩類學校」)建設,努力辦好公平優質的農村義務教育,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省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甘政辦發〔2019〕3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精準扶貧,以彌補鄉村教育發展短板、促進教育公平為核心,以兩類學校建設為突破口,集中力量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幸福美好新天水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全市兩類學布局結構趨於合理,辦學條件基本達到省定標準,經費保障制度健全,師資隊伍持續加強,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三)基本原則。

1. 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結合實際,科學合理編制兩類學校整體布局規劃,滿足農村適齡兒童方便就近入學需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實用、夠用、安全、節儉的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兩類學校建設,增強兩類學校辦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2. 保障基本,補齊短板。立足實際,制定「一縣一對策」「一校一方案」政策,精準施策,持續改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教育資源重點向兩類學校配置,教學方法和激勵機制優先在兩類學校創新,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一體化辦學、科學化管理、均衡化發展。

3. 創新管理,協同推進。堅持改革創新,努力激發兩類學校辦學活力,破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體制機制障礙。建立省級指導、市級統籌、縣級實施的協同推進機制,重點在辦學理念、資源配置、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質量和育人環境等方面探索新路徑、實施新舉措。

二、主要任務

(一)優化農村義務教育布局結構

1. 切實明確布局要求。兩類學校布局既要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又要提供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既要防止過急過快撤併學校導致學生過於集中,又要避免出現新的「空心校」。原則上小學1—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4—6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具體由縣級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2. 加快完善農村中小學布局規劃。縣級人民政府要綜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徵、交通狀況、家校距離、寄宿需求等因素,結合城鎮化進程、學齡人口流動和變化趨勢,統籌城鎮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完全小學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在按程序公開徵求意見後,於2020年5月底前報市政府備案。在人口較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單獨或與相鄰村聯合設置完全小學;偏遠山區生源較少的地方,設置低年級學段的小規模學校(規模保持在10人以上);生源極少的地方,可共享鄉村幼兒園校舍開展集中教學;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滿足本地學生寄宿學習需求。(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3. 穩妥做好鄉村撤點並校工作。布局規劃中涉及到小規模學校撤併的,要按照「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後撤、積極穩妥」的原則從嚴掌握,並由縣級政府因地制宜確定。學校撤併原則上只針對生源極少的小規模學校(在校生規模在5人以下),並應有適當的過渡期,視生源情況再作必要的調整。要嚴格履行撤併方案制訂、論證、公示等程序,加強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充分徵求學生、家長和村民委員會意見,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確保撤點並校工作平穩過渡。撤併後的閒置校舍主要用於發展鄉村學前教育、校外教育、繼續教育、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對已經撤併的小規模學校,由於當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確有必要恢復辦學的,要按程序恢復。要通過滿足方便就近入學需求、解決上下學交通服務、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等措施,堅決防止學生上學困難甚至輟學。(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二)加快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

1. 嚴格落實標準化建設規範。堅持「實用、夠用、安全、節儉」的原則,按照國家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裝備配備標準和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有關要求,統籌解決好兩類學校辦學條件。落實好寄宿制學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務人員及衛生人員配備標準,滿足學校教育教學和生活服務需求。對學生規模較小的學校,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使用,嚴禁在有合格教師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或者擠占挪用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強化縣區政府責任,嚴格落實兩類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對鄉鎮寄宿制學校按寄宿生年生均不低於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2. 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按照建設一所、達標一所、用好一所的要求,統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與能力提升、教育脫貧攻堅等項目,加快推進兩類學校建設。要對照省定義務教育辦學基本標準,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確定建設項目和內容,在村級完全小學、教學點重點進行必要的校園校舍修繕改造及附屬設施建設,保障基本教學和生活需要。小規模學校設置必要的功能教室,配齊計算機多媒體設備、音體美設施設備和教學儀器、圖書。鄉鎮寄宿制學校在保障基本教育教學條件的同時,完善宿舍、食堂、澡堂、廁所、運動場、校園監控系統等配套建設,著力改善生活衛生條件。要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鄉鎮寄宿制學校提供工勤、保安和遠程教育教學輔助服務。力爭2020年秋季開學前各縣區兩類學校辦學條件達到省定基本辦學標準。要依法依規足額保障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用地,保證規劃項目順利實施。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教育設施用地,可以劃撥方式供應。要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兩類學校周邊道路、通信、電力、給排水建設,提高兩類學校基礎設施保障水平。積極實施兩類學校溫暖工程,確保每所學校都有安全穩定的取暖條件。要切實提高鄉鎮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食堂的使用率,保障寄宿學生基本生活需要。(牽頭單位:各縣區政府;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

3. 積極創建特色化學校。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為目標,制定「一縣一對策」「一校一方案」,積極推進兩類學校特色化建設,激發學校活力,實施個性化教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樹立「校村人融合發展」理念,著力改善兩類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配備,不斷提升兩類學校教育質量,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魅力學校,吸引外出務工隨遷子女回流到兩類學校就讀。(牽頭單位:各縣區政府;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持續強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1. 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落實兩類學校教師職稱晉升政策,加強鄉村教師專業精神、職業道德、從業操守等評價考核,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實踐能力、工作業績、工作年限、任職年限等評價權重,推進教師職稱晉升。將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經歷作為申報高級教師職稱和特級教師的重要條件。切實落實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政策,並優先滿足小規模學校需要,保障鄉村教師職稱即評即聘。健全長效機制,落實和完善鄉村教師工資待遇政策,確保兩類學校任教的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鄉村教師在享受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的基礎上,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落實差別化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同時對鄉村走教教師每人每月按不低於300元發放交通補助,縣區可根據教師走教里程和課時數予以差別化對待。加快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將符合條件的兩類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優先安排邊遠鄉村任教的教師,持續改善鄉村教師生活條件。(牽頭單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

2. 加強教師管理和培養培訓。積極推進「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編制統籌,師隨生配」,推進「單位人」向「系統人」的轉變。完善以縣為主的教師培訓機制,優化「理論學習+實踐反思+基地實訓」的培訓模式,促進鄉村教師培訓日常化、制度化和本土化。實施「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和「市培計劃」,優先支持艱苦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培訓。加強實踐培養,通過送教下鄉、集中研修等方式,加大對鄉村學校校長教師特別是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增強鄉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升兩類學校教師教書育人能力與水平。適應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包班、複式教學需要,定期選派鄉村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實習,著力培養一批職業精神牢固、學科知識全面、專業基礎紮實的「一專多能」鄉村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四有」好教師,全心全意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縣級教研機構作用,著力幫助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

(四)著力提高兩類學校辦學水平。

1. 深化兩類學校管理模式改革。借鑑推廣秦安隴城教育園區辦學經驗,實施學區一體化辦學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探索建立以小規模學校為基礎、以教學資源為紐帶、以鄉鎮中心校和示範校為主體的鏈網狀學校管理體系,形成「示範引領、資源共享、統分結合、協同發展」格局。推行鄉鎮中心校一校制管理改革,實行「中心校+」模式。推進學區化、一體化和多元化管理,探索附設幼兒園和初小、高小和初中「一體化」辦學、村內和校間就近結對「集群式」辦學、中心校和小規模學校聯盟「捆綁式」辦學。建立優秀教師、教學資源、教學成果共享機制,統一中心學校和小規模學校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研活動(以中心校為教研單元)和教師管理,推進教師集體教研備課,統籌排課,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和英語等短缺學科教師實行聯校走教。完善兩類學校評價方式,對承擔走教任務的教師在績效考核和評先選優等方面給予傾斜,充分激發兩類學校和廣大鄉村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創造性。(牽頭單位:各縣區政府;配合單位:市教育局)

2. 創新兩類學校教育教學模式。認真落實《天水市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模式創新行動實施方案》,加強農村小班化教學研究,優化小班課堂教學,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充分發揮小規模學校小班教學優勢,積極開展情景教學、嘗試教學、協同教學、討論式和互動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單一教學模式向多元化教學模式轉變。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強化合作學習,加強個性化教學和針對性輔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推進優質教育輸出,結合遠程教育條件,建立「城市+鄉村」學校對口幫扶機制,實施同步課堂。構建「魅力教室+活力課堂+個性課間+輕鬆課外」的教學模式,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新理念,使兩類學校真正成為促進農村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區政府)

3. 強化「網際網路+教育」模式。切實發揮政府在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積極運用市場機制,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強兩類學校軟硬體建設。充分利用衛星、光纖、移動網際網路等手段,加快實現兩類學校寬頻網絡全覆蓋。提高應用「網際網路+教育」水平,積極打造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集體備課、講課、仿真實驗、「翻轉課堂」等特色教學模式,提升兩類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結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要求,以外語、藝術、科學課程為重點,涵蓋所有學科,引進或開發慕課、課程超市、名校名師課程等,提供豐富優質在線教育資源,保障兩類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發揮好優質學校、骨幹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採取同步課堂、公開課、在線答疑輔導等方式,促進兩類學校師生與優質學校師生共同在線上課、教研和交流。研究探索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遴選縣域內經驗豐富的教研人員、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兩類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分析和監測,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

4. 推進城鄉對口支教。完善城鄉學校支教制度,建立城鄉學校「手拉手」對口支援關係,廣泛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努力實現每一所鄉村學校都有城區學校對口幫扶。統籌調劑縣域內城鄉學校編制,推進城鎮學校教師定期輪流到鄉村學校任教。強化對兩類學校教研工作的指導,鼓勵城鄉間學校採取同步教研等多種方式開展交流。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在幫扶鄉村學校中的作用。(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區政府)

(五)不斷改善鄉村學校育人環境。

1. 積極改善育人環境。結合實際,改造利用閒置校舍,按照「教育優先、確保公益」的原則,借鑑「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經驗,改造建設一批「兩類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關愛之家」「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遠程教育培訓中心(基地)」等公益場所,充分利用學校大課間、活動課、雙休日等課餘時間,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區分不同層次未成年人的特點,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德育實踐活動和中小學研學實踐活動,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作用,加強重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遵紀守法意識、自我防範能力,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欺凌現象發生。(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政府)

2. 創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充分發揮教育部門和單位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全面構建「家庭盡責、源頭預防、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關愛保護留守兒童體系。建立健全兩類學校制度化的家校合作機制,完善家長委員會組織和功能。通過家校合作機制,利用電話、視頻、網際網路等方式,搭建「親情關愛」平台,加強留守兒童與委託監護人、外出父母溝通,增進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情聯繫。建立假日期間定期家訪制度,加強寒暑假期間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指導外出務工家長以多種方式關心留守兒童。(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將兩類學校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及時解決規劃布局、經費投入、建設運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要把辦好兩類學校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對工作措施落實不到位、工作目標未按期實現的,嚴肅追究責任。要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實的作用,有效調動各方力量,大力激發廣大校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落實經費保障。市級財政要加強統籌義務教育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資金,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重點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大力支持改善兩類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各縣區要健全兩類學校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教育經費投入向兩類學校傾斜,統籌兼顧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縣區在編制鄉鎮中心學校年度預算時,應統籌考慮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結合財力狀況予以保障,嚴禁鄉鎮中心學校擠占小規模學校經費。

(三)加強督導檢查。建立完善兩類學校質量監測和督導評估機制,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要把兩類學校建設工作納入對縣區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和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之中。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兩類學校建設情況、布局調整情況、群眾滿意情況、督導檢查情況和政府年度考核目標落實情況,以督促進、以評促建,切實辦好鄉村義務教育。

(四)強化宣傳引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廣泛宣傳國家和省市關於加快兩類學校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時總結宣傳兩類學校建設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形成示範效應,為推進全市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0YyaW8BMH2_cNUgrC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