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簽署主席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17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於漪(女)、衛興華、高銘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提及中國基礎教育思想的變革
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理念的不斷演變
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於漪
在67年從教時間裡,於漪用「站上講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她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於漪是誰?
於漪,女,江蘇鎮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
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
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查看資料,小編驚喜地發現
於漪,居然是溧陽媳婦
她的丈夫黃世曄是溧陽上黃鎮橋西村人,1919年生,與黃書鑒、黃若舟為同族親戚,1943年西南聯大經濟系畢業,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專長中國古代史及拉丁美洲史,撰有《中國歷史選》等書。
於漪老師常常給老伴梳梳頭髮
她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
於老師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撰寫數百萬字教育著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代表作品:《於漪語文教育論集》《於漪文集》等。
「寫錯一個字,影響一大片」
22歲畢業後剛開始當老師,她對學生說,「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陽春白雪是高雅的。」後來於漪讀宋玉《答楚王問》,才發現自己教的不準確,她用這件事情來告誡自己,基礎教育是不能有半點差錯的,因為它是伴隨人的終生的。
還有一次,「一位語文老教師看著我寫睡著了的『著』字,羊字頭下面一個『目』,我把羊字頭斷下來了。他對我說,你在黑板上寫一個錯字,可能這個孩子一輩子就寫錯了。」
做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要謙虛謹慎,好學不倦。於漪從此謹記在心。為了把語文教好,她決心拜眾人為師。
「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
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
上世紀70年代,電視里直播了一堂於漪執教的語文課《海燕》。一時間,上海萬人空巷,仿佛在語文教師們的眼裡,於漪老師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因為課上得好,於漪的每堂課都成了「公開課」,總數超過2000節。原崇明縣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陸一聽過於漪整整一年的語文課,發現她上課從不會講重複的內容。「課文雖然一樣,但面對的學生總有不同,就要認真備課。」這句話影響了陸一的一生。
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目標,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理論,有力推動了語文教育由「語言——文字」型教育到「語言——思維」型教育這一划時代轉變的實現。
新世紀,她還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加強教師的育德能力。
「學生是可變的X,老師的任務,
是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他們的優點」
於漪帶教過77屆的兩個畢業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學生們竟然在畢業時100%考取了大學。也正因如此,於漪被評為了特級教師。
於漪認為,課堂不是教師鍛鍊的場所,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她倡導網絡式、輻射性的互動教學,而且老師不是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而是面對所有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發光體。
「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機械學習能夠解決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於漪說。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於漪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為他們搭建成長的平台,是她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所有年輕教師來我家請我給他們的新書作序,我從不拒絕。」於漪說。
為了讓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她首創了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組成培養的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隊伍的成長。
在她的發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並形成了全國罕見的「特級教師」團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她先後培養了三代特級教師,共「帶教」100多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
於漪有句名言:「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教師這個職業
寄託著她一生的追求與熱愛
個人語錄
1.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2.我有兩把"尺",一把是量別人長處,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自身才有驅動力。因為,"累累創傷,是生命給你最好的東西"。
3.一個人一旦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同時選擇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偉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銘: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師人格為依據:智如泉涌,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所謂合格,就是不負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
轉自:融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