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周星馳還會吃,比謝霆鋒還會做,真正的美食家都在這裡

2019-05-24     走著瞧旅行

文 | 草原妹兒


出門旅行,總少不了要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

相比那些裝修精美的大館子,瞧妹還是更喜歡那些熱火歡騰的街邊小食攤。

沒有高級的店面裝修,不靠博人眼球的營銷噱頭,很多從祖輩父輩就開始在街邊打拚的食攤,只憑藉「以食物本身為招牌」,依然可以能夠在一座城市競爭激烈的美食競賽中,殺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真正的地方特色,民間滋味兒,一定要在街頭體會。

每一家從刀鍋火影中廝殺出名頭的街邊老食檔,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街頭傳奇。

最近一檔由Netflix出品,《主廚的餐桌》原班創劇人打造的一部紀錄片《街頭美食第一季》,特地將鏡頭對準這樣一群出身草根,奮戰街頭的食神。

草根炒神


在泰國曼谷的街邊,有一家狹小簡單的熱炒店。要想吃到這家熱炒店的菜,至少要提前一周預定,等位的話最少四小時起步。

這家店的老闆兼主廚,就是名震泰國的「街頭小吃女王」痣姐,媒體稱她為熱炒屆的天才莫扎特。

痣姐的拿手好菜有冬陰功、醉貓炒河粉、黃金蛋包蟹,都是大家上門的必點菜品。

自創的黃金蛋包蟹更是為她贏來米其林一星的榮譽。




長時間的預約等位,也阻擋不了全世界慕名前來的食客。大家不僅為了享用美食,更是專程來見識痣姐炒菜的風姿。

站在烈火烹油的灶台前,瘦瘦小小的痣姐,專注地猶如一位正在搞創作的藝術家。

她攬起頭髮,帶上護目鏡,雙臂青筋必現的開始翻騰起炒鍋。就算熱油崩濺在手臂上,也絲毫不能打亂她的翻炒節奏。


用痣姐自己的話,總結她炒菜時的狀態:

「站在料理台前,就必須全神貫注。每一道菜都要盡善盡美,每個細節都必須完美無缺。我不只是一個路邊攤,我是大廚。」

工作起來『人狠話不多』的痣姐,對待客人可是相當的有誠意。

片中有一個鏡頭,忙忙碌碌的後廚,痣姐在叮囑準備食材的員工「把大塊的蟹肉放進來,不要虧待我們的客人」。

40年來幾乎全年無休,現年已經73歲的痣姐,依舊親力親為地奮戰在灶台第一線。

她還在不停地鑽研新的菜品,她們家的菜單一直在加長。

好東西,好手藝,永遠都不會被淘汰。真正的匠人情懷,也不會因為是在街邊小店,就被淹沒。

能夠征服食客的廚者,重要的不是平台大小,重要的是他要對自己的技藝有要求,有追求。

就像痣姐形容她自己一樣:

「炭火跟炒鍋就是我的信念。」

街頭『鯨魚』


真正的傳奇料理人,他們的精神氣質是不需要去宣揚的。吃過他食物的顧客,自會親身感受的到。

大阪的東洋居酒屋在街邊經營了26年,是一家人氣街頭老店,老闆東洋更是這家店的活招牌。

東洋的料理不僅好吃,烹飪的過程更是酷炫無比。

為了不讓顧客久等,他用大火噴槍來烹調。大火下的魚肉不能被炒制工具弄碎,東洋乾脆用浸了冰水的自己的手來翻炒。

於是乎,我們就見識到了這種左右開弓,冰火交融的料理大場面。

來東洋這裡,吃東西還只是一方面。和他聊天開玩笑,看他搞怪耍寶,也是大家熱衷於來此吃東西的原因。

如果只是把東洋的經營理念,看做是東西好吃,料理場面火爆,老闆又擅長搞笑,這就太小看他了。


片中有一個鏡頭,當生意最繁忙的時候,顧客中一位年輕的姑娘,帶著向長者詢問的口氣問東洋,她是不是夠努力了?

東洋聽後擺擺手,回了一句「你不夠努力,你只是被時代的洪流衝來衝去」。

看似嬉皮笑臉的街邊小老闆,對時代和命運,卻有著自己獨特見解,這些都與他個人的早年經歷有關。

東洋身世悲慘,6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從此開始醺酒,經常家暴他。

比周星馳還會吃,比謝霆鋒還會做,真正的美食家都在這裡

因為家庭貧困,他早早就放棄了讀書,一個人漂泊到大阪,在餐館裡打工。學會了料理之後的東洋,一直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居酒屋。

父親的突然辭世,花掉了他大部分的積蓄。從此孤身一人的他,反而愈發堅定要去實現夢想。

錢不夠,那就從最簡陋的路邊攤開始做起。

東洋剛起步時只有一塊料理不鏽鋼板,最多只能招待五六位客人。沒有廁所,不能提供自來水,洗碗這些還需要客人自助。

憑著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辛勤努力,東洋漸漸有了口耳相傳名氣,第三年就做到了100人排隊的盛況。

街頭成就了他,也治癒了他。

沒有體會過家庭溫暖,總是孤身一人的東洋,靠著顧客的笑臉與認可,一路堅持到了現在。

漂泊半生的他,終於在街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他還將這種街邊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工作時,他會沖店裡的員工們大喊,「如果你們沒事,就去和客人聊天,聽他們的煩惱」。

街頭是為小人物準備的奮鬥舞台,平凡人也可以在這裡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傳奇。

東洋在用他的食物,來告訴過往的每一位食客,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你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就像東洋對自我的定位:

如果我生活在海洋,我會是一頭鯨魚,從南極游到北極,要足夠強壯,製造自己的洋流。

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就不能指望有好的結果,我準備好正面迎接任何挑戰。

街頭的傳承和未來


對於那些大隱於市的街頭食神,街頭不僅能夠為他們的個體奮鬥正名,最重要的是承載了他們的世間情感。

早已名聲在外的街邊老檔,憂心著更加長遠的傳承和未來。

他們需要傳承的不僅僅是做法,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的祖輩父輩勤勞勇敢,艱苦卓絕的精神內核。

出生於台灣嘉義的林佳慧,是砂鍋魚頭的第三代傳人。

從小就被同學們喊「魚頭」來嘲笑的佳慧,最初並不想接父母的班。大學畢業後,本打算留在台北的她,不情不願的被父母喊回了老家。

女大學生回老家接班煮魚頭,起早貪黑的忙裡忙外,每天穿梭於菜市場和廚房。佳慧又變成了那個,被大家嘲笑不解的「魚頭」。

既然選擇了接班,那就一門心思地將它做好。佳慧決定要將它家的魚頭,注入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

將爸媽的零錢桶,換成pos機,給家裡裝洗碗機。開通網上訂購,開始送外賣。

大刀闊斧的改革,遭到了父母反對和不配合。堅持自己想法的佳慧,即使和父母吵到摔鍋,也不肯放棄。

最後趁著父母不在家的間隙,佳慧加緊她的革新步伐。開通宅急便,增加銷售點系統,做了網站,搞起人員和門市的管理訓練。

生意的火爆,經營的便利,漸漸地讓父母接受了佳慧的做法。

現在,他們一家三口每天仍然在辛勤的煮著魚頭,佳慧也已經欣然接受了她新一代「魚頭」的稱號。

無論怎麼改變,他們家的口味確一直沒變,還是正宗的嘉義老味道。

真正的街頭美食,往往承載著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味覺記憶。傳承和發揚他們,是新一代食神的責任和挑戰。

只有尊重和秉持傳統,克服掉代際之間的磕碰摩擦,才能真正地傳襲家族美食,成長為新一代食神。

每一位到嘉義旅行的人,都要特地去吃一碗他們家的魚頭。「林聰明砂鍋魚頭」儼然成為了嘉義的風味標誌。傳承好魚頭,就是在守護嘉義的味道。

新一代的食神,自有這份時代責任感,佳慧自己的心中目標就是:

100年後的人如果想到這個年代的台灣,我希望他能夠記得嘉義的味道。

這些街邊食神,都是從人間煙火集散地的街頭,奮戰出來的平民英雄。

他們熱愛生活,他們對待食物用心,他們更尊重每一位食客。

交飯就是交心。

我們吃他們的美食,就是在品味他們的情懷和用心。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記憶中家鄉的味道,城市的口感,大都來自這種街頭煙火店的原因。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他們的食物,他們的精神,都是我們這些過往行人的一劑強心劑。

行走在這人世間,不一定就在哪個街頭轉角被一碗好吃的治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5YRmwB8g2yegNDCn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