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風口」後首個周一,159隻個股漲停!這滿屏區塊鏈,原來全是他搞出來的…

2019-10-28     環球人物雜誌

一夜之間,不談區塊鏈的好像都不會炒股了……

|作者:阿曄 咖喱

幾乎毫無意外,這次的「周一見」給了再次爆火的區塊鏈!

今天,A股三大股指高開高走,區塊鏈概念股暴漲,集體沖漲停,並帶動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等關聯板塊領漲A股。截至收盤,共計有159隻個股漲停。



一起見證區塊鏈的大漲奇蹟!

其實,A股這不淡定的周一,源於上周五晚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消息。

據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

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這樣的產業消息,無疑讓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同時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消息一出,不僅區塊鏈圈沸騰,證券圈也沸騰了。

一直被視為區塊鏈晴雨表的比特幣直接從不到8000美元(1美元約合7.06元人民幣)直線拉漲30%,一度超過1萬美元;一些美股區塊鏈概念股,比如我們熟知的迅雷公司,股價更是一夜翻倍。

有業內人士笑稱,上周末有一半計算機公司跳出來說自己和區塊鏈有關,還有一半可能之前說過了……

一夜之間,區塊鏈點燃了所有投資者的激情,好像不談區塊鏈的都不會炒股了,那這個被貼上「造富神話」標籤的區塊鏈到底從何而來?

「區塊鏈之父」

1989年,W·斯科特·斯托內塔從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儘管是物理學博士,但他對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當時,計算機技術正在迅速發展,所有文件都在慢慢革新成電子版本。斯科特不禁產生疑問:人們怎麼確定手中的電子版本文件就是原版呢?怎麼才能知道是否有人改動過電子版本的文件呢?

他覺得,紙質版文檔終將會被科技淘汰,如果沒人解決電子文檔準確性的問題,那麼大家就沒辦法區別真實的記錄和被篡改的記錄。

之後,斯科特決定去一家名為Bellcore的實驗室做分析師。這家實驗室鼓勵員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後由實驗室提供資源,放手讓員工去做,這使得斯科特能夠有條件去研究那個縈繞在心頭多時的問題。

但斯科特畢竟不是專業出身,對密碼學和最新的網際網路技術並不那麼了解。於是,他找到了同事斯圖爾特·哈伯,一個優秀的密碼學專家,並對他說:「也許我並不是很了解密碼學,但是我知道,電子文檔準確性的問題一定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它,我們可以真正地做些什麼去改變這個世界。」

斯圖爾特被「改變世界」的夢想打動了,兩人開始攜手研究之路。



斯科特(右)和斯圖爾特

幾個月後,兩人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建立一個第三方信任機構。但問題顯而易見,第三方信任機構仍然可以篡改記錄,這並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完美解決方案。

兩人決定繼續探索其它方法,去創造一個不需要信任任何人或者外部渠道就能確保數字文檔不被篡改的方法。

又研究了一段時間,斯圖爾特開始有點打退堂鼓,覺得這個問題根本無解,為了說服斯科特放棄,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去證明他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結果沒成想,在這個反證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既然始終要去信任某個人或者機構來確保數字文檔的準確性,那就去信任每一個人,也就是說,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成為數字文檔記錄的見證者。

他們設想去構建一個網絡,能夠讓所有的記錄在被創造的時候就傳輸到每一個用戶那裡,這樣就沒有人可以篡改這個記錄。這就是最早區塊鏈概念的誕生。

斯科特和斯圖爾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區塊鏈給整明白了,但老闆並不覺得這技術有啥前景。於是兩人決定自立門戶,去開發區塊鏈技術,並提供區塊鏈技術服務。

然而,兩人都沒經驗,也不懂如何做生意,最開始的創業不久就「涼」了。


區塊鏈=比特幣?

斯科特沒能讓區塊鏈「火」起來,十幾年後,中本聰做到了。

2008年,由於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主導的金融體系信用過度擴張,最終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在此背景下,中本聰輕輕點了一下滑鼠,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基於點對點技術的數字現金系統》。

他在白皮書中表示,運用區塊鏈技術設計出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需通過任何中間金融機構,通過網絡系統即可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總之,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特別好使!發行數量有限,僅2100萬個,先到先得!



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把比特幣真當回事,直到2010年。

那一年2月,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誕生了;3個月後,有程式設計師用1萬個比特幣買了2張價值25美元的披薩;同年7月,著名比特幣交易所Mt.Gox成立,標誌著比特幣真正進入市場。

之後幾年內,德國政府確認比特幣的貨幣地位、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明確比特幣的合法性……一系列事件讓比特幣名聲大噪,區塊鏈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但圈裡的人熱鬧半天,圈外的絕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區塊鏈到底是個啥,對比特幣究竟靠不靠譜也心存疑問。

2016年,以英國脫歐、朝鮮第五次核試驗、特朗普當選等事件為標誌,世界主流經濟不確定性增強,無需金融機構做「中間商」的比特幣價格開始飆升。

2017年,比特幣漲到歷史最高點——單個19142美元。當初,「挖礦」(賺取比特幣的過程)的技術宅們,一舉成為億萬富翁和區塊鏈傳奇。

這樣的造富神話吸引了無數投資者與投機者。一時間,懂不懂區塊鏈不重要,比特幣是不是騙局也不重要,只要能賺錢就行,大家都想趁著東風先撈一筆。

市場大肆炒作,自然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2017年至2018年間,監管持續加碼,虛擬貨幣交易市場在中國慘遭「滑鐵盧」。



也正因如此,此次「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的消息一出,市場反應才會這麼大。

由於區塊鏈的走紅是因比特幣而起,不少人心中隱約認為:區塊鏈=比特幣。但實際上,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用一個比喻來說,大家就很明了了:區塊鏈就好比麵粉,而比特幣就是麵包,麵粉可以做成麵包,但不是只能做麵包。

那麼,這個讓人云里霧裡的區塊鏈技術到底是個啥?

如果把區塊鏈比作談戀愛

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數據由圈內所有人共享。這個資料庫由密碼技術保障安全性,所有人共享保證了不可篡改性,而去中心化則剔除了第三方平台介入的繁瑣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對戀人中男生對女生許下了一個承諾,女生很激動,將這個承諾在朋友圈發布了,她的朋友看到後都截了屏,這對戀人間本來沒有任何保障的承諾,就變成了大家的一個共識,如果男生要反悔,所有人都會扔出截屏來質問他。

這裡區塊鏈的意義就相當於這個朋友圈的作用。

如果將這個戀愛的場景投射到消費領域,以前,兩個互不信任的人要合作很難,必須依靠第三方,像轉帳通過銀行、網購依靠支付寶。但通過區塊鏈技術,交易記錄所有人都有帳底,哪一方都賴不掉,也就不再需要第三方來確保交易安全。

再假設一個場景,銀行或者支付寶交易系統的終端如果被人砸壞了,系統瞬間崩潰,交易記錄也會隨之丟失。但在區塊鏈模式下,所有人都有帳底,數據安全性就有了根本保證。



比特幣作為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在沒有任何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人類第一次實現了雙方可以互信的轉帳行為。而且它多年來運行穩定,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問題,足以證明區塊鏈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後,這種所有人共享數據的機制,保證了信息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比如,將這個資料庫比喻成一個帳本,以往的記帳方式都有一個中央大帳本作為參照物。如果放到一個家庭的場景下,就可能是爸爸媽媽把工資交給你,讓你記到大帳本上。中間萬一你貪吃,想買點好吃的,可能在帳本上少記錄十幾塊錢。如果你跟爸爸的關係好,也可能會少記錄幾塊錢給爸爸買煙抽。

但如果按區塊鏈的邏輯,上述的問題就不會有了,因為你在記帳,你爸爸也在記帳,你媽媽也在記帳,他們都能看到總帳,你不能改,爸爸媽媽也不能改。



除了安全性和透明性之外,區塊鏈的一大優勢還在於實惠。

根據西班牙最大銀行桑坦德發布的一份報告,2020年左右如果全世界的銀行內部都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話,大概每年能省下200億美元的成本。

對於這麼完美的系統模式,說到應用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可能只有比特幣。但理論上,技術完善後,區塊鏈不僅可以用於商業交易,也可以通過編程來記錄幾乎所有對人類有價值的事物:出生和死亡證明、結婚證、所有權契據、學位證、財務帳戶……

一個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在辦理一些手續時,「證明我媽是我媽」就輕鬆多了。利用區塊鏈技術把我們的出生證、房產證、婚姻證都做公證,變成全球都信任的東西,當然也就能輕鬆證明 「我媽是我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區塊鏈概念爆火的同時,通過改名換姓或者變更業務的方式搭上「區塊鏈」快車的公司比比皆是。但這麼多涉及區塊鏈的上市公司里,「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就要分辨仔細了。

最後,環環友情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懂就不要輕易下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xogGG4BMH2_cNUgjJ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