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曾裝備過這樣一種制式武器,其形似重機槍,發射玻璃外殼的球形燃燒彈,作戰效能不佳,但玻璃外殼被紅軍戰士用作盛裝伏特加的絕佳容器,它就是M1941 125mm燃燒彈拋射器——
M1941 125mm燃燒彈拋射器是二戰期間最罕見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其復古的外形、前裝發射方式以及配套的玻璃球形彈丸都十分獨特。雖然它在衛國戰爭時期一直是蘇聯紅軍的制式裝備,只因列裝時間短、使用範圍小,以致後來鮮有人知道這種武器,甚至在約翰·威克斯的經典著作《反坦克戰史》中也對這種武器隻字未提,但這並不妨礙它作為一種別出心裁的嘗試。
1941年,芬蘭軍隊將燃燒彈拋射器安裝在原木製成的臨時支座上進行試驗。蘇聯的燃燒彈拋射器即吸收了該武器的設計特點
源起一戰的拋射武器
各類拋射器的出現和使用集中在一戰期間。當時沙俄的工業實力在各主要參戰國中相對較弱,特別是與德國、奧匈帝國的戰事演變成曠日持久的塹壕對壘後,國內的軍工產量難以支撐巨大的消耗,不得不通過對外軍購來獲得必要的裝備,同時積極尋求更加簡單有效、方便生產的武器。
史達林格勒戰役紀念館中保存的一具M1941燃燒彈拋射器,支架和底座均已缺失。左側球狀物是AK-1型燃燒彈的玻璃外殼。由於拍攝角度的關係,看起來與拋射器連成一體的鋼管實際上是其右側馬克沁-索科洛夫M1910重機槍輪式槍架的一部分
挪威人尼爾斯·瓦爾特森·奧森是20世紀早期著名的軍事發明家,曾發明了現代意義上的航空炸彈、手雷和地雷。1915年,當時旅居法國的奧森發明了一種可用於拋射榴彈的身管武器,稱為奧森榴彈拋射器。這種武器的主體是裝在四腳鐵架上的一根口徑為88.9mm的鋼製身管,身管尾端上方焊接了一支經改造的老式格拉斯M1874步槍,即將步槍去掉槍托和槍管,將彈膛前端向下彎曲,穿入炮管並焊牢。奧森榴彈拋射器發射一種特製的全長358mm、質量為1.2kg的尾翼穩定榴彈,採用後膛裝填方式。發射時M1874步槍擊發的空包彈產生的火藥燃氣進入彈膛,將榴彈推出,其優點是身管本身不承受高壓,管壁可以較薄。
奧森榴彈拋射器實物。雖然結構簡單,但看起來設計、加工相對都比較細緻
法軍沒有採用奧森榴彈拋射器,但沙俄卻對這種成本和工藝要求很低的曲射武器大感興趣。於是,同年奧森即在俄國設立了生產線,為俄軍生產這種拋射器。不過與沙俄當時裝備的各種臼炮相比,奧森榴彈拋射器發射的榴彈最大射程只有400m,射速也很慢,因此僅生產了不到兩年就停產了。
奧森榴彈拋射器剖面示意圖。榴彈彈體與彈膛之間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低壓室,空包彈擊發產生的高壓燃氣進入後發生膨脹,以較低的壓力推動榴彈射出,即使薄壁身管也能承受
1916年初,沙俄、法國的共同盟友英國在陸軍工兵部隊中組建了從事化學特種作戰任務的「Z」連。該連指揮官威廉·霍華德·李文斯設計了一種簡易縱火武器,身管用12加侖油桶焊接而成,彈體則是改造過的裝滿易燃油料的3加侖油桶,內裝燃料,射程約180m。彈體著地引爆後,會將燃燒的油料濺灑在相當大的一塊面積上,綜合毀傷效果超過當時的噴火器。同年7月23日,李文斯的設計首次在波齊亞雷斯投入實戰,隨後兩個月內又進行了另外兩次攻擊,證明這種武器相當有效。正式生產的李文斯拋射炮口徑為193mm,炮管和炮彈均為薄鋼板衝壓焊接而成,炮管下方連接有底座板。使用時炮管(只露出炮口)連同底座板以45°角埋入地下,採用電發火、多門齊射方式,以獲得必要的射彈密度。其密封墊、拋射藥和點火具經過不斷改進後,最大射程達到了近1 200m。不久,裝填光氣的化學炮彈也進行了試驗,10月份陸續用於實戰,使德軍傷亡慘重。李文斯拋射炮的優點是製造簡單、成本低廉,缺點是布設和撤除麻煩、準備時間長,很多時候都是一次性使用,且精度較差。
威廉·霍華德·李文斯和他發明的李文斯拋射炮系統
作為當時英軍化學戰的首選武器,李文斯拋射炮的生產得到了陸軍部的高度重視,整個一戰期間共製造了15萬具以上。直到二戰初期,英軍裝備序列中仍保有這種武器,其改進型還曾出口到多個國家。
雖然奧森榴彈拋射器、李文斯拋射炮兩者都不是非常成功的武器,但其簡單的結構、良好的生產性以及用途的多樣性都給俄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對此後包括M1941燃燒彈拋射器等在內的各種軍用拋射裝置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李文斯拋射炮的最大缺點是布設和撤除相當繁瑣,且精度較差,不得不依靠多門齊射的方式加以彌補
M1941燃燒彈拋射器應時而生
1926年開始的工業化使得蘇聯迅速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國防力量得到飛速發展。不過與其他盟國相比,蘇聯是在相對缺乏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加入二戰的。落後的戰術思想、糟糕的指揮,使得戰爭初期的蘇聯紅軍在德軍的閃擊合圍下處處被動、損失慘重,火炮、坦克方面的相對優勢也因制空權喪失和分散使用等原因而迅速消耗殆盡。1941年6月,戰爭開始後的頭兩個星期,紅軍即損失火炮3 000門、坦克1 500輛。面對德軍多達5 600輛坦克組成的裝甲洪流,前線紅軍戰士既沒有坦克和火炮的支援,更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得以手榴彈、燃燒瓶與敵人坦克拼殺,犧牲巨大。此時的紅軍急需針對坦克的有效防禦手段,以阻止德軍裝甲快速兵團勢如破竹般的推進,應急武器——M1941 125mm燃燒彈拋射器因時而生。
1940年,尚處於工廠測試階段的125mm燃燒彈拋射器。與後來正式裝備不同,測試型號採用分設兩邊的立柱式把手,尾閂和整個擊發系統與把手相對獨立
此前,紅軍在冬季戰爭中與缺少裝甲力量的芬蘭交過手,後曾派遣坦克和人員參與了西班牙內戰,已獲取應對未來戰爭的經驗,並且對兩場戰爭中燃燒武器對付坦克的效果印象深刻,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早在1940年,燃燒彈拋射器就由位於列寧格勒的蘇聯航空工業委員會第145兵工廠完成了初步設計,並在次年通過了有關部門驗收,命名為M1941 125mm安瓿瓶拋射器。衛國戰爭爆發後,這種武器開始大量生產,並交由基洛夫聯合航工委負責戰時改進。
測試型號的125mm燃燒彈拋射器採用與M1910重機槍相仿的雙輪低架式底座,方便射手操縱武器
構造及基本原理
M1941 125mm燃燒彈拋射器基本上是奧森榴彈拋射器、李文斯拋射炮的結合體,結合了兩者所長。這種拋射器由身管、尾閂及擊發機構、瞄具、底座組成,結構非常簡單。末端近似半球形的滑膛身管全長1m,外形與李文斯拋射炮管十分接近,但捨棄了麻煩且不可靠的從前端將電線和彈丸一同裝入的電發火發射方式,改為與奧森榴彈拋射器類似的空包彈驅動原理。其身管一般採用2mm厚的無縫鋼管焊接製造,口部和中後部設有加強箍。燃燒彈採用玻璃外殼。為防止燃燒彈的玻璃外殼因為緊貼空包彈,會被後者擊發時產生的高壓氣體沖碎,身管內側在靠近彈膛的位置專門設有一個柵格,以將燃燒彈與空包彈分隔。身管中後部兩側各有一塊方形的加強鋼板,其上焊有一對耳軸,可以架設在一個頂端開設有缺口的「Y」形支架上,以耳軸為樞軸,身管可以在0°~12°之間仰俯。「Y」形支架架設在大型底座上,以支架為軸心可實現360°旋轉。尾部的擊發裝置比奧森榴彈拋射器有所簡化和改進,更接近於火炮,閂室設在尾部,閂室前方為空包彈彈膛。尾閂本身為圓柱體,表面加工有斷隔螺紋,與閂室內的螺紋配合實現閉鎖。尾閂後部設有擊針式擊發機。尾閂上方焊接有兩個鋼管彎制的把手,大型按壓式扳機位於兩個把手中間。逆時針旋轉把手,即可向後抽出尾閂,取下發射後的空包彈彈殼,並裝填新一發空包彈。空包彈直接採用12號獵槍彈彈殼,內裝黑火藥。然後再順時針旋轉把手,將尾閂鎖定在閂室內。擊針尾部露出尾閂,向後拉動擊針尾部,即進入待擊狀態。燃燒彈從膛口裝填,按壓扳機即可發射。其最大射速只有8發/分。早期測試型號採用與重機槍類似的立柱式把手,而正式列裝的產品把手有所簡化,更加方便轉移陣地時攜行。
輪式底座末端焊有把手,有利於戰場上快速轉移,但這種設計工時和材料的消耗更多一些
M1941拋射器的瞄準裝置同樣十分簡單,身管前端焊接有片狀準星,後部上方則安裝了一個鐵片衝壓而成的簡易摺疊表尺照門,頂端為一缺口,下端開設有一系列覘孔,對應不同的常用距離,從而實現概略瞄準。
早期測試型採用與索科洛夫M1910重機槍相仿的雙輪式低架式底座,後期有鐵管焊接成的三角架等不同形式。1942年以後,為進一步節省成本並控制質量,航工委決定將拋射器底座改成全木質結構,前端略微翹起呈雪撬狀,以便在雪地上拖行,底座本身還可以作為燃燒彈的載具。加上支座,這種武器的標準質量在26~28kg之間。
後期採用木質底座的M1941燃燒彈拋射器。底座同時還可以作為盛放燃燒彈的載具
該燃燒彈拋射器表面處理非常簡單,身管直接塗布油漆,少數零部件經過發藍等處理。為了增強其戰場生存能力,當年蘇聯有關方面還特別規定不同季節要在身管上塗裝對應的偽裝迷彩。
蘇聯士兵使用M1941燃燒彈拋射器對固定目標進行射擊。圖中裝填手正在往膛口內裝入燃燒彈,注意此時射手面前的把手向左傾斜,表明尾閂處於打開狀態
由於M1941 125mm燃燒彈拋射器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用現成的管材、鐵皮切割衝壓焊接而成,因此其工藝要求十分簡單,一般機械工廠甚至具有基本加工能力的作坊,採用半手工作業的方式即可進行生產。戰爭初期,這種武器的生產線幾乎遍布蘇聯西部各個城市,後期由於德軍推進迅速,主要生產線搬到了高爾基市和加里寧市。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城內軍民也沒有中斷這種武器的生產,當時由於鋼管短缺,甚至用報廢的自來水管及下腳料作為原材料。
訓練中的紅軍拋射器小組。射手、裝填手、彈藥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些拋射器都採用三角架支座,其前方為皮帶固定的彈藥箱
編輯:劉蘭芳
校對:魏開功 曾振宇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抖音號:qingbingqi
《輕兵器》新開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另有孤本書、絕版書、戰術燈、望遠鏡、戰術靴、戰術腰帶等陸續上架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