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間,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獲獎者: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因捲入性侵醜聞,瑞典文學院去年停發了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改為今年一起頒發,諾獎的這次頒發並沒有太多出乎意料。
托卡爾丘克生於1962年,是波蘭文學女王,用波蘭語寫作。198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後,曾在波蘭西南邊城瓦烏布日赫的心理健康諮詢所工作。她的作品融合了民間傳說、神話、宗教故事等元素,創作充滿了對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於在作品中構築神秘世界,映照現實人類的生存狀況。
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彼得·漢德克生於1942年,是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偏於文藝青年的小眾,相對於講故事,他的作品往往呈現的是一種狀態。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兩位作家的文學書籍立刻銷量大增,然而,如今的人們對於諾獎獲得者有了多元的了解渠道,比如,電影就是更為直觀的方式。
文學作品往往也是影視創作的靈感之源,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的作品也曾經在大銀幕上展現,這可以更為形象化、立體化地了解他們的思想。
托卡爾丘克的懸疑小說《犁過死骨之地》被改編為電影《糜骨之壤》,2017年參加了柏林電影節,該片由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以動物保護為表象,講述了男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丑陋慾望,虐待的不僅是動物,還有女人,孩童等處於弱勢的群體。
《糜骨之壤》充滿了一種黑暗的氣氛,各種困擾在情節推進的過程當中逐漸爆發出來。女主角杜斯澤科是一個退了休的孤獨女人,她住在波蘭和捷克接壤處的一個小山村裡。每一天,她都和她的兩條狗迎接日出,然後捱過百無聊賴的一天又一天。杜斯澤科的狗狗離奇失蹤之後,這份近乎靜止的生活突然轉向,形形色色的人物逐漸向鏡頭聚攏。
杜斯澤科的周圍開始呈現出一群性格古怪的傢伙:一個頭髮斑白的偷獵者,總是把自己的狗鎖在一個小屋裡;一個打扮入時的女孩,在當地的一家俱樂部打零工;一個長著娃娃臉的電腦程式員;還有一個具有虐待狂傾向的牧師,他告訴杜斯澤科——他可以殺死任何動物,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靈魂。
影片中有壯觀的原始森林風貌,但是,看到那些麋鹿、獾等動物會遭遇可怕的獵捕和屠殺,杜斯澤科難以忍受,總是痛苦地流淚。於是,杜斯澤開始去審判人類,在人類與動物中進行取捨,正如《糜骨之壌》的海報所呈現的那樣,動物的臉上嵌入了一隻人的眼睛,從一個混合的視角去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電影《糜骨之壌》與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作品風格一脈相承,受到她作為心理醫生的經歷影響,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作品經常探討個體的夢境或集體的潛意識,也經常思考人與大自然的聯繫,試圖呈現最深刻的生命本質,她說::我一直認為,自然就是一種更高形式的『自我』,我們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
雖然《糜骨之壌》的戲劇化不足,呈現的是一種碎片化的情緒集合,但是,到底是諾獎獲獎者的作品,其中的意象豐富,台詞也頗有深意,比如,「好人總是成長的很慢 ,後來從延長的童年裡直接進入了老年。」
瑞典學院給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諾獎授獎詞為:「她敘事中的想像力,充滿了百科全書般的熱情,這讓她的作品跨越邊界,自成一派。」《糜骨之壌》恰恰讓人沉浸在這種生態的「跨越」之中。
相比於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與電影的緣分更為深厚,他深得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的喜愛,曾參與過14部影視作品編劇,其中,與文德斯合作編劇的《柏林蒼穹下》成為影視經典。2016年,兩人時隔近30年再度合作,推出電影作品《阿蘭胡埃斯的美好日子》,故事講述一對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對於愛與自由的看法。
漢德克本人還執導過4部影片,並主演過《死亡之病》,其中,電影《左撇子女人》曾獲197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女主角是一個三十歲的女人,在丈夫如往常一樣出差數月歸來後,她突然要求丈夫離開他。沒有第三者、也不是沒有愛,只是她平靜的覺醒,並要求全然的獨立。她重新整頓生活,重新擺放家具陳設,重新尋回自己的心靈空間,並且重新回到出版社接下了翻譯的工作。
她當然會有一點孤獨,但是現在有很多的時間可以讓她反芻並享受這些奢侈的孤獨,她毅然地朝著自己的美麗人生前進。她選擇了不背叛自己,同時也開始對孤獨的反思。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嗎?或者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牽引而產生的?該將彼此的命運緊緊相系?還是毅然決然地獨行於世?故事中的女人、男人、老師、演員、老闆、司機、店員皆遊走在作者建構的孤獨實驗室之中,哀傷寂寥卻仍隱隱閃現「重新開始」的曙光。
這部片子的製片人是文德斯,主要場景則是在漢德克在巴黎附近的家中拍攝。開場和結束都是火車駛過,空空蕩蕩。敘事非常冷靜,每一幀畫面都像是上帝的望遠鏡,結尾的那句「你難道不知道,只有自帶空間的人才會有空間嗎?」點明了影片的詩意與美學。
這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瑞典學院對於彼得·漢德克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如果想對彼得·漢德克有更多了解的話,也可以看一看關於他的紀錄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也許遲到……》。
諾獎與電影的淵源頗深,借著這個「頒獎季」,我們也列出以下部分經典「諾獎片單」,提供給熱愛電影和文學的人。這些作品,你都看過嗎?
電影《憤怒的葡萄》(1940年),原著作者:約翰-斯坦貝克(美國),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一個人的遭遇》(1959年)原著作者 米哈伊爾-肖洛霍夫(蘇聯), 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日瓦戈醫生》(1965年),原著作者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蘇聯) 1958年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魂斷威尼斯》(1971),原著作者 托馬斯-曼(德國),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伊豆的舞女》(1974年)原著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鐵皮鼓》(1979年),原著作者 君特-格拉斯(德國),1999年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紅高粱》(1987年), 原著作者 莫言(中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老人與海》(1999年),原著作者 海明威 (美國),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鋼琴教師》(2001年), 原著作者 艾爾芙麗德-耶利內克(奧地利),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柳暗花明》(2006年),原著作者 愛麗絲-門羅(加拿大),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2007) 原著 加西亞-馬爾克斯 (哥倫比亞),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電影《恥》(2008) 原著作者 庫切( 南非),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