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臨浦鎮
西市街社區,因街而名。《小上海——臨浦舊事》(朱冠佑口述、吳桑梓整理)中提到,西市街是舊時臨浦最長的街,沿浦陽江而建,呈東西向,「東端與蕭山直街銜接,西邊街末是西關殿,出街就是渡船埠頭。」
說起西市街社區,南片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這裡的水果批發市場。這裡集聚著大大小小三十多家水果店。逢年過節,或是家裡操辦事情,人們來這裡挑選水果方便,便宜,還新鮮。
街
不過,昨天起,「西市街」作為社區名,跟我們說再見了。
而集鎮北面的杭甬運河之畔,一個新的社區——「運河裡」誕生了。
昨天上午,臨浦鎮召開城市社區建設工作會,結合發展實際,對五大城市社區進行管理服務區域調整,撤銷西市街社區,將其分別併入東麓池社區、山陰街社區,同時籌建新社區——運河裡社區,以便更好地整合社區資源,加強社區管理。
臨浦鎮關於城市社區轄區範圍調整的公告
根據《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建立臨浦鎮運河裡社區、撤銷西市街社區和調整東麓池社區、山陰街社區管理服務區域的批覆》(蕭政發[2020]8號)文件精神,現將臨浦鎮相關城市社區轄區範圍調整情況公告如下:
一、撤銷西市街社區,以峙山河為界,分別併入東麓池社區和山陰街社區。調整後的東麓池社區四至範圍為:東至東藩南路、峙山河,南至五洞閘路,西至03省道,北至人民路。調整後的山陰街社區四至範圍為:東至滬昆鐵路,南至浦陽江,西至峙山河,北至人民路。臨水苑、浴美苑、南秀苑等三個城鄉一體化小區由山陰街社區代管。
二、新建運河裡社區,運河裡社區四至範圍為:東至滬昆鐵路,南至臨北路,西至03省道,北至杭甬運河。管理小區為:碧桂園越溪府、臨雅苑、遠洋雁歸里等,並代管嘉順中心、越美園等商住小區。
運河裡社區臨時辦公室地址:臨浦鎮臨北路558-8號202室;
聯繫人:顏嫻娟;
聯繫電話:82450550,82450511
特此公告
蕭山區臨浦鎮人民政府
2020年4月8日
五大城市社區管理服務區域調整明細:
依江而建的西市街
那條承載一代人回憶的老街
西市街,是臨浦諸多老街中最長的一條商業街,由東向西沿浦陽江而建,東與蕭山直街和中沙潭連接,西至臨浦老大橋北,長500餘米,街兩邊共有商鋪130餘家,店鋪種類繁多,主要是水果批發為主,食品店、傳統小吃等應有盡有。西市街社區也由此得名。
2002年11月,西市街社區由原西市街居委會、灰弄居委會和西江塘居委會部分合併而成,社區東起西江塘南路,南至火神塘,北到勇進河,西與石塔社區接壤連接峙山西路,總面積0.33平方公里。由西江塘小區、新譽公寓、永翔小區、西江銀座、匯秀山莊、西市街、華家弄、旱閘弄、覺海路組成。總住戶840戶,常住人口3250人,戶籍人口1620人,外來暫住人口620餘人,共有31個居民小組,在冊黨員75人。
西市街是臨浦老街的一個縮影,轄區範圍內遍布著很多值得老臨浦人回憶的地方。
橫跨西市街上方的旱閘。
旱閘建於1967年,當時建造旱閘是為方便船隻裝卸貨物,居民進出不受翻壩之苦,1980年將該旱閘進行改造。西市街旱閘是當時集鎮的交通要道。2001年浦陽江建標準塘時因江堤外移而廢除,目前仍保留部分原貌遺蹟,她是老一輩臨浦百姓心目中的地貌標誌之一。
曾經臨浦最寬的街,叫下灰弄。
新中國成立前後,此弄是臨浦鎮上最繁忙的一條物資過壩主道,南邊穿過的西市街是旱橋埠,北端是里河最大的碼頭,里壩兜埠,所以下灰弄雖然叫弄,其實是條街,兩邊商鋪林立,弄北段東西與上灰弄相通,弄底還有一條小弄叫孔家弄與涼亭埠相接,弄中間西邊的新塘弄與牛頭山腳相連,弄底與五聖堂弄相連,與水門塘弄成十字形,弄中有弄縱橫交叉。
1999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灰弄一帶進行整體拆遷,如今的新譽街替代了老街,下灰弄這條街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
位於西市街西北側的峙山,是臨浦鎮名勝古蹟,也是集鎮的最高點。
她橫臥在浦陽江畔,山腳有建於唐代的覺海寺廟遺址,山巔修建有東嶽廟,在峙山南麓修建有明朝工部尚書張都堂張嵿墓,墓道二側分別立著石翁仲、石羊、石馬,文化大革命期間墓被平,石人石馬被移到西江塘東側,八十年代成立峙山改造辦公室,才被移到峙山南入口,可惜有些已被遺失損壞。
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對整個峙山進行重新布局和綠化,修築游步道,建造亭閣,將峙山建設成遊覽勝地的風景區。
依江而建的西市街,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如果時間能倒回100年,我們仿佛看到浦陽江岸千帆競發,和著過塘行武場師傅的吆喝號子,西市長街,隆隆的發電機、碾米機與米行阿大坐在高馬凳上招呼夥計混成一片,處處彰顯古鎮繁華。
如今,西市街猶在,運河裡來了。相信老街會在發展中保留古韻,在變遷中提升品質,以新面貌展現在眼前。
你跟西市街有什麼難忘的回憶?
評論區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iZzZ3EBfwtFQPkdq_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