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開幕之際,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日報微信、微博同步推出《這裡是江南》系列微信體特稿。第二篇《文脈》,展示江南文化的源流脈絡,與君共賞。
千年煙雨,悠悠江南
緣水而生,一脈相傳
到江南來
感悟江南文化的源流脈絡
江南
從曾經狹義的江浙等地
到今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如何成為康熙眼中的「東南財賦地「?
何以成為今天的「文化發展高地」?
唯有跋涉江南千年煙雨
方可找到答案
泰伯奔吳
播下江南文脈的火種
早在殷商時期
周太王長子泰伯放棄繼承王位
攜弟仲雍「奔荊蠻,自號勾吳」
在這蠻荒之地
「化荊蠻之方,與華夏同風」
傳播農耕技術和文化禮儀
帶領當地居民開掘人工運河「泰伯瀆」
建「鴨城」、「麋城」飼養禽畜
還大力發展種桑養蠶
使得「數年之間,民人殷富」
在泰伯不慕權位的道德感召下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
可以說,泰伯是
將先進中原文明帶至江南第一人
繼泰伯之後
吳王四子季札封於延陵(今常州一帶)
再續江南文脈
季札讓國明志
以其「厚德」感染吳人,涵養江南民風
戰國時期,吳越兩國雖互為攻伐
但不可忽略的是,憑籍著戰爭
江南蘊含的「水文化」與「冶煉技術」
得到進一步開掘
為爭霸中原
吳王夫差開鑿從揚州到淮安的邗溝
這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與此同時,江南子弟驍勇善戰
吳越江南的兵器冶煉技術得到長足發展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
紋飾精美,劍氣逼人
正是江南冶煉技術發達的見證
從戰國至秦王朝
無論是勾踐的「臥薪嘗膽」
亦或是項羽的「吳中起兵,反抗暴秦」
皆為江南文脈奠定了剛柔並濟
崇武尚智的厚重根基
永嘉南渡
南北文化第一次碰撞
西晉末年
江南文化迎來南北交融的第一個節點
永嘉南渡
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重重打擊下
西晉宗室、士族大量南遷
擁有長江天塹之利的南京
成為重建晉廷的最佳選擇
張勃《吳錄》曾評價道: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即位
史稱東晉
此後南朝歷代朝廷均在此定都
形成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
「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這批移民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
士大夫階層和貴族階層
南遷的北方士族逐漸擺脫禮法束縛
以其非常之言、非常之行、非常之道
造就了獨特的魏晉名士風度
大運河時代
只見船兒走,不見河水流
公元589年初,楊廣滅陳
把江南納入隋朝版圖,自此統一中國
隋煬帝楊廣敏銳捕捉到
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
勾通南北成為當務之急
一項超級工程啟動了--修建大運河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五大水系被連為一體
運河的修建將這些天然河道
連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
大運河一開通
就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江南的錢糧、物產
通過運河水系彙集到長江北岸的揚州
再通過揚州轉運全國
運河舟楫往來,穿行如梭
商賈雲集、店鋪林立
盛唐之盛,盛在運河
大唐之大,大在運河
大運河給大唐帶來經濟的繁榮
從茶葉貿易,我們可窺見一二
唐代飲茶風尚盛行
隨著北方對茶葉需求的增加
廣泛種植於南方的茶葉
就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北方地區
晚唐的汴州城內出現了
「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熱鬧場面
不久後,安史之亂爆發
八年激戰給中原地區帶來慘重破壞
相較之下,南方物產豐富,社會平和
人們再一次選擇南遷
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也加快了步伐
靖康之亂
南重北輕格局基本形成
靖康之亂後
金兵的鐵蹄踏上南京和揚州
相較之下
杭州既遠離長江又有錢塘江的水運供給
開始進入南宋朝廷的視線
公元1138年宋高宗
下定決心定都--杭州
隨宋廷南下的「四方之民」
「雲集兩浙,百倍於常」
人口的增加再次加速江南的墾殖
面對「蘇州皆澤國,無處求土」的挑戰
人們因地制宜,創新圩田開發
面對「江南丘陵多」的困境
徽州山區開拓梯田耕植
「驅牛扶耒半空行」的奇景由此而來
江南不憚探索
勇於創新的種子早已埋下
蘇州一帶每畝產米三石
(十斗為一石)
北方旱地每畝僅產糧數斗
這種情況下,也難怪古人感慨
維南多士,櫛比周行,北客凋零,曉星相望。
商賈雲集
城市文明飛速發展
明清時以蘇州為核心的江南
絲綢、棉布生產居全國之首
各地商賈競相雲集蘇州
乾隆時蘇州城東
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絲織業
全城紡機不少於1萬張
染坊約300到400家
工匠們甚至開始仿製西方的眼鏡、萬花筒
其他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貨等等
也都分門別類,日趨專業
同一時期
徽商發展迎來高光時刻
當時在江南流傳有「無徽不成鎮」的諺語
徽州巨賈江春曾造就
「一夜堆鹽造白塔,徽菜接駕乾隆帝」的奇蹟
物質精緻化的同時是文化的精緻
尤其是江南女性文化到達鼎盛
出現了柳如是、徐燦、賀雙卿等
數十名女性詩人、詞人
並在全國形成一種江南「多才女」的形象
這些女性對江南在
全國的「溫婉」形象貢獻巨大
近代的江南
在變革中求發展
1842年,《南京條例》簽訂
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之一
1843年,上海開埠
成為外國列強在華的租界
正如葛劍雄所說
「租界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也是中國現代化的實驗室。」
章炳麟在這裡憤然剪辮,換上西裝
馬相伯在這裡興教興學,建立震旦學院
陳獨秀在這裡吹響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江南才子革新求變
走在時代前沿
歲月不居 時節如流
江南文脈
已化作不懼挑戰的篤行力量
融於江南兒女血脈之間
今天
長三角地區
正以攀登者的姿態
努力成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
江南文脈 源遠流長
跋涉千年 賡續延綿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葛劍雄《簡明中國移民史》;胡曉明《江南詩學》;紀錄片《江南文脈》;新華日報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人民日報
出品:交匯點首頁編輯部 交匯點VV工作室
策劃:任松筠 田梅
統籌:孔德信 朱威
本期執筆:徐亦丹
本期編輯:徐亦丹
海報設計:楊曉瓏
檢校:韓濤